學達書庫 > 曾國藩 > 奏稿 | 上頁 下頁 |
籌辦本年江北新漕折 |
|
(同治六年十二月初三日) 奏為查明本年江北新漕征解實數,現在籌辦情形,恭折具奏,仰祈聖鑒事。 竊臣承准軍機大臣字寄同治六年九月十四日奉上諭: 「戶部奏來歲海運、河運、新漕,請飭各省力籌足額,提前趕辦一折。江北漕糧仍當遵照成規,妥速兌運。」等因。欽此。 遵經轉飭江甯藩司會同江安糧道妥速籌辦,茲據會詳前來。 查江北漕糧自咸豐三年後概征折色,截留充餉。同治四年揚防凱撒,是年冬漕,各州縣仍每石折解銀二兩四錢,經前署督臣李鴻章等奏明民折官辦,以漕米四萬石試行河運,尚余米三萬石,照部定變價每石解銀一兩四錢,節存銀一兩,貼補河運之費。五年冬漕,因高郵漫口,僅征揚、通等府所屬熟田漕米一萬四千余石,奏准全數截留,撥補江甯各標營兵米。此軍興以來,江北歷年冬漕征解之章程也。本年春夏苦旱,秋後西水盛漲,補種之晚稻又被水淹,現據勘定歉收分數,除徐州府屬變價解充徐台軍餉,海州等七屬向征折色外,統計淮、揚、通三屬應徵熟田起運漕糧正改、兌正、耗米六萬九千六百八十余石,內應截留撥補災缺綠營兵米九千四百石有奇,實應起運本色米六萬二百石有奇。其截留之米,同日另片具奏。此本年起運正漕之實數也。 現當京倉匱乏,民間維正之供,自應飭解本色。第江北折征已久,民間完納稱便,且各州縣廢倉未修,收米無處儲積,只可仍按折價徵收,現飭各州縣酌減收米之價,以恤民艱。並准各州縣將應解漕米變價每石減銀三錢,實解銀二兩一錢,仍由官買米辦運,盈餘之款,即作運米之資,此本年征解之情形也。 查起運通倉米石,自漕船停廢以後,驟難重整舊章,部臣力籌河運事宜,原圖規複全漕大局,無如黃水穿運,如張秋南壩頭等處,節節淺阻,逐段加挑,而淤墊太甚,仍盼大雨盛漲,始得通行。然同治三年雖得長運抵通,而原船不能回空,船戶拆價板料,怨囂滋多。同治四年不能長運抵通,另於臨清一帶換船剝送,計運漕及盤剝等項,每石約合銀三兩七八錢,山東挑河之需,猶不在內。本年江北六萬石之米為數無多,實不敢再為試行,耗費鉅款。臣等督飭司道再四熟商,不如仿照蘇浙章程,並歸海運,在江北雖屬創舉,然較之河運之費,所省正複不少。現查上海沙船、衛船甚少,不敷蘇屬運米之用,須待來年三月頭批回空,方得裝運江北之米。上屆江北河運,系至次年五月始得北行;如用上海頭批回空之船,不過旬日抵津,似較河運猶為迅速。惟春令米價必增,各屬折價一時不能解到,現飭司道庫先行籌墊,遴委妥員,分赴產米地方趕緊採買,設法存儲,俟明年三月蘇屬海運沙船回空,即將前項漕米六萬二百石零全數海運。屆時萬一沙船太少,尚可雇用夾板裝載;倘或別有窒礙,無船可用,仍可將所買之米變價解京,不致延誤。所有籌辦本年江北新漕緣由,謹會同漕運總督臣張之萬、署江蘇巡撫臣郭柏蔭恭折陳奏,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