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國藩 > 曾文正公全集 | 上頁 下頁
曾文正公雜著卷三


  諭巡捕門印簽押

  凡為將帥者,以不騷擾百姓為第一義。凡為督撫者,以不需索屬員為第一義。督撫與屬員交涉,以巡捕、門印、簽押三處為最。明日起旱,經過地方,即是與州縣交涉之始。茲特嚴定條約,願巡捕、門印、簽押敬聽而牢記之。

  第一,不許淩辱州縣。人無貴賤賢愚,皆宜以禮貌相待。凡簡慢傲惰,人施於己而不能堪者,己施於人,亦不能堪也。往嘗見督撫過境,其巡捕、門印、簽押及委員等,見州縣官,皆有倨侮之色、嚴厲之聲,實可痛恨。今當痛改惡習。凡見州縣及文武屬員,總以和顏遜詞為主,不可稍涉傲慢,致啟淩辱之漸。

  第二,不許收受銀禮。凡自愛者,絲毫不肯苟取於人。凡收人禮物,其初不過收茶葉、小菜之類,漸而收及鞍馬、衣料,漸而收及金銀、古玩。其初不過投贈之情,漸而笑索授意,漸而誅求逼勒,賄賂公行,皆始於此。嗣後我巡捕、門印、簽押,務各自愛,不准收受絲毫禮物。即茶葉、小菜、至親密友贈送微物,若非稟明本部堂再三斟酌者,概不准收。倘有隱瞞收受者,重則枷號棍責,輕則遞解回籍。

  第三,不許薦引私人。凡巡捕、門印、簽押,勢之所在,人或不敢不從。或其親族,或其舊識,或薦至各將營盤,或薦人州縣衙門,縱有過失,互相隱蔽,勾通袒護,為患甚大。自此次告戒之後,概不准薦人人將領之營,入州縣之署,亦不准各營各署收受。

  以上三條,巡捕、門印、簽押三處,各寫一分,貼於座右。如其自度不能,即趁早告退;若其在此當差,即小心凜遵。本部堂既告戒,爾等亦加倍自行儆惕。凡接見文武屬員,無論大小,雖至佐雜外委,亦必以禮貌相待,斷不以厲色惡聲加人。至送禮物者,一概謝絕不收。無論茶葉、小菜,以及裁料、衣服、書籍、字畫、古玩、器皿、金銀、食物,均皆不收。亦不薦人人武員之營,文員之署。此三者,本部堂若犯其一,准各隨員指摘諫爭,立即更改。

  咸豐十年五月諭巡捕、門印、簽押三處。

  解散歌 咸豐十一年安徽祁門大營作

  莫打鼓來莫打鑼,聽我唱個解散歌。如今賊多有緣故,

  大半都是擄進去。擄了良民當長毛,個個心中都想逃。

  官兵若殺脅從人,可憐冤枉無處伸。良民一朝被賊擄,

  吃盡千辛並萬苦。初擄進去就挑擔,板子打得皮肉爛。

  又要煮飯又搬柴,上無衣服下無鞋。看看頭髮一寸長,

  就要逼他上戰場。初上戰場眼哭腫,又羞又恨又懵懂。

  向前又怕官兵砍,退後又怕長毛斬。一年兩載發更長,

  從此不敢回家鄉。一封家信無處寄,背地落淚想爺娘。

  被擄太久家太貧,兒子餓死妻嫁人。半夜偷逃想回家,

  層層賊卡有盤查。又怕官軍盤得緊,跪求饒命也不准。

  又怕團勇來訛錢,搶去衣服並盤纏。種種苦情說不完,

  說起閻王也心酸。我今到處貼告示,凡是脅從皆免死。

  第一不殺老和少,登時釋放給護照。第二不殺老長髮,

  一尺二尺皆遣發。第三不殺面刺字,勸他用藥洗幾次。

  第四不殺打過仗,丟了軍器便釋放。第五不殺做偽官,

  被脅受職也可寬。第六不殺舊官兵,被賊圍捉也原情。

  第七不殺賊探子,也有愚民被驅使。第八不殺捆送人,

  也防鄉團捆難民。人人不殺都膽壯,各各逃生尋去向。

  賊要聚來我要散,賊要擄來我要放。每人給張免死牌,

  保你千妥又萬當。往年在家犯過罪,從今再不算前帳。

  不許縣官問陳案,不許仇人告舊狀。一家骨肉再團聚,

  九重皇恩真浩蕩。一言普告州和縣,再告兵勇與團練。

  若遇脅從難民歸,莫搶銀錢莫剝衣。

  格言四幅書贈李芋仙 時成豐十一年在東流大營

  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身到者,如作吏則親驗命盜案,親查鄉里;治軍則親巡營壘,親冒矢石是也。心到者,凡事苦心剖析,大條理,小條理,始條理,終條理,先要擘得開,後要括得攏是也。眼到者,著意看人,認真看公牘是也。手到者,於人之短長,事之關鍵,隨筆寫記,以備遺忘是也。口到者,於使人之事,警眾之辭,既有公文,又不憚再三苦口叮嚀是也。余近與寮友論治事之法,錄貽芋仙共證之。

  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右八者,余庚申六月書於日記冊中,用以自警。厥後軍事無利,每于家書中錄此,以誡子弟。芋仙屬書居官格言,因錄一通。此八者,後四語尤為吃緊,或出或處,不可離也。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為小人所忌,亦為君子所薄。

  老莊之旨,以此為最要。故再三言之而不已。南榮趎贏糧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眾也?」國藩每讀之,不覺失笑。以仲尼之溫、恭、儉、讓,常以周公才美驕吝為戒。而老子猶曰:「去汝之躬矜與容智。」雖非事實,而老氏之所惡於儒術者,舉可知已。莊生尤數數言此。吾最愛《徐無鬼》篇中語曰:「學一先生之言,則暖暖姝姝,而私自悅也。」又曰:「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

  古之善為詩古文者,其工夫皆在詩古文之外。若尋行數墨,以求之索之,愈迫,則去之愈遠矣。

  余好讀歐陽公《送徐無党南歸序》,乃知古之賢者,其志趣殊不願以文人自命。東坡讀少陵許身稷契及舜舉十六相等句,以謂「此老胸中大有事在」。大抵經綸雷雨,關乎遭際,非人力所能強。至於襟期淡泊,遺外聲利,則學者人人可勉也。

  勸誡淺語十六條

  勸誡州縣四條上而道府,下而佐雜,以此類推

  一曰治署內以端本

  宅門以內曰上房、曰官親、曰幕友、曰家丁;頭門以內曰書辦、曰差役。此六項者,皆署內之人也。為官者欲治此六項人,須先自治其身。凡銀錢一分一毫,一出一入,無不可對人言之處,則身邊之人不敢妄取,而上房、官親、幕友、家丁四者皆治矣。凡文書案牘,無一不躬親檢點,則承辦之人不敢舞弊,而書辦,差役二者皆治矣。

  二曰明刑法以清訟

  管子、荀子、文中子之書,皆以嚴刑為是,以赦宥為非。子產治鄭,諸葛治蜀,王猛治秦,皆用嚴刑,以致義安。為州縣者,苟盡心於民事,是非不得不剖辨,讞結不得不迅速。既求迅結,不得不刑惡人,以伸善人之氣;非虐也,除莠所以愛苗也,懲惡所以安良也。若一案到署,不訊不結,不分是非,不用刑法,名為寬和,實糊塗耳,懶惰耳,縱奸惡以害善良耳。

  三曰重農事以厚生

  軍興以來,士與工商,生計或未盡絕。惟農夫則無一人不苦,無一處不苦。農夫受苦太久,則必荒田不耕;軍無糧,則必擾民;民無糧,則必從賊;賊無糧,則必變流賊,而大亂無了日矣!故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病商之錢可取,病農之錢不可取。薄斂以紆其力,減役以安其身;無牛之家,設法購買;有水之田,設法疏消。要使農夫稍有生聚之樂,庶不至逃徙一空。

  四曰崇儉樸以養廉

  近日州縣廉俸,入款皆無著落,而出款仍未盡裁,是以艱窘異常。計惟有節用之一法,尚可公私兩全。節用之道,莫先於人少。官親少,則無需索酬應之繁;幕友家丁少,則減薪工雜支之費。官廚少一雙之箸,民間寬一分之力。此外衣服飲食,事事儉約,聲色洋煙,一一禁絕;不獻上司,不肥家產。用之於己者有節,則取之於民者有制矣。

  勸誡營官四條上而統領,下而哨弁,以此類推

  一曰禁騷擾以安民

  所惡乎賊匪者,以其淫擄焚殺,擾民害民也所貴乎官兵者,以其救民安民也。若官兵擾害百姓,則與賊匪無殊矣。故帶兵之道,以禁止騷擾為第一義。百姓最怕者,惟強擄民夫,強佔民房二事。擄夫則行者辛苦,居者愁思;占房則器物毀壞,家口流離。為營官者,先禁此二事,更於淫搶壓買等事一一禁止,則造福無窮矣。

  二曰戒煙賭以儆惰

  戰守乃極勞苦之事,全仗身體強壯,精神完足,方能敬慎不敗。洋煙、賭博二者,既費銀錢,又耗精神,不能起早,不能守夜,斷無不誤軍事之理。軍事最喜朝氣,最忌暮氣,惰則皆暮氣也。洋煙癮發之人,涕洟交流,遍身癱軟;賭博勞夜之人,神魂顛倒,竟日癡迷,全是一種暮氣。久驕而不敗者,容或有之;久惰則立見敗亡矣。故欲保軍士常新之氣,必自戒煙賭始。

  三曰勤訓練以禦寇

  訓有二端:一曰訓營規,二曰訓家規。練有二端:一曰練技藝,二曰練陣法。點名、演操、巡更、放哨,此將領教兵勇之營規也;禁嫖賭、戒遊惰、慎語言、敬尊長,此父兄教子弟之家規也。為營官者,待兵勇如子弟,使人人學好,個個成名,則眾勇感之矣。練技藝者,刀矛能保身,能刺人;槍炮能命中,能及遠。練陣法者,進則同進,站則同站;登山不亂,越水不雜,總不外一熟字。技藝極熟,則一人可敵數十人;陣法極熟,則千萬人可使如一人。

  四曰尚廉儉以服眾

  兵勇心目之中,專從銀錢上著意。如營官于銀錢不苟,則兵勇畏而且服:若銀錢苟且,則兵勇心中不服,口中譏議,不特扣減口糧缺額截曠而後議之也。即營官好多用親戚本家,好應酬上司朋友,用營中之公錢,謀一身之私事,也算是虛糜餉銀,也難免兵勇譏議。欲服軍心,必先尚廉介;欲求廉介,必先崇儉樸。不妄花一錢,則一身廉;不私用一人,則一營廉;不獨兵勇畏服,亦且鬼神欽伏矣。

  勸誡委員四條向無額缺,現有職事之員,皆歸此類

  一曰習勤勞以盡職

  觀于田夫農父,終歲勤勞而少疾病,則知勞者所以養身也。觀于舜禹周公,終身憂勞,而享壽考,則知勞者所以養心也。大抵勤則難朽,逸則易壞,凡物皆然。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險遠之路,身往驗之;艱苦之境,身親嘗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詳細察看;接一文,必反復審閱。三曰手勤。易棄之物,隨手收拾;易忘之事,隨筆記載。四曰口勤。待同僚,則互相規勸;待下屬,則再三訓導。五曰心勤。精誠所至,金石亦開;苦思所積,鬼神亦通。五者皆到,無不盡之職矣。

  二曰崇儉約以養廉

  昔年州縣佐雜,在省當差,並無薪水銀兩;今則月支數十金,而猶嫌其少。昔年舉貢生員在外坐館,不過每月數金;今則增至一兩倍而猶嫌其少。此所謂不知足也。欲學廉介,必先知足。觀于各處難民,遍地餓莩,則吾輩之安居衣食,已屬至幸。尚何奢望哉?尚敢暴殄哉?不特當廉於取利,並當廉於取名。毋貪保舉,毋好虛譽,事事知足,人人守約,則氣運可挽回矣。

  三曰勤學問以廣才

  今世萬事紛紜,要之,不外四端:曰軍事,曰吏事,曰餉事,曰文事而已。凡來此者,於此四端之中,各宜精習一事。習軍事,則講究戰攻防守,地勢賊情等件。習吏事,則講究撫字催科,聽訟勸農等件。習餉事,則講究丁漕厘捐,開源節流等件。習文事,則講究奏疏條教,公牘書函等件。講究之法,不外學問二字。學于古,則多看書籍;學於今,則多覓榜樣。問於當局,則知其甘苦;問於旁觀,則知其效驗。勤習不已,才自廣而不覺矣。

  四曰戒傲惰以正俗

  餘在軍日久,不識術數、占驗,而頗能預知敗征。大約將士有驕傲氣者必敗,有怠惰氣者必敗。不獨將士然也,凡委員有傲氣者亦必僨事,有惰氣者亦必獲咎。傲惰之所起者微,而積久遂成風俗。一人自是,將舉國予聖自雄矣;一人晏起,將舉國俾晝作夜矣。今與諸君約,多做實事,少說大話,有勞不避,有功不矜。人人如此存心,則勳業自此出,風俗自此正,人材亦自此盛矣。

  勸誡紳士四條本省鄉紳,外省客遊之士,皆歸此類

  一曰保愚懦以庇鄉

  軍興以來,各縣皆有紳局。或籌辦團練,或支應官軍,大抵皆斂錢以集事。或酌量捐資,或按畝派費,名為均勻分派,實則高下參差。在局之紳耆少出,不在局之愚懦多出;與局紳有聲氣者少出,與局紳無瓜葛者多出;與局紳有夙怨者不惟勒派多出,而且嚴催淩辱;是亦未嘗不害民也。欲選紳士,以能保本鄉愚懦者為上等。能保愚懦,雖偽職亦尚可恕;淩虐愚懦,雖巨紳亦屬可誅。

  二曰崇廉讓以奉公

  凡有公局,即有經管銀錢之權,又有勞績保舉之望。同列之人,或爭利權而相怨,或爭保舉而相軋,此不廉也。始則求縣官之一劄以為榮;繼則大柄下移,毫無忌憚。衙門食用之需,仰給紳士之手;擅作威福,藐視官長,此不遜也。今特申戒各屬紳士,以敬畏官長為第一義。財利之權,歸之於官;賞罰之柄,操之自上。即同列眾紳,亦互相推讓,不爭權勢。紳士能潔己而奉公,則庶民皆尊君而親上矣。

  三曰禁大言以務實

  以諸葛之智勇,不能克魏之一城;以范韓之經綸,不能制夏之一隅。是知兵事之成敗利鈍,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近年書生侈口談兵,動輒曰克城若干,拓地若干,此大言也。孔子曰:「攻其惡,無攻人之惡」。近年書生,多好攻人之短,輕詆古賢,苛責時彥,此亦大言也。好談兵事者,其閱歷必淺;好攻人短者,其自修必疏。今與諸君子約為務實之學,請自禁大言始。欲禁大言,請自不輕論兵始,自不道人短始。

  四曰擴才識以待用

  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煉而出耳。《淮譯子》曰:「功可強成,名可強立。」董子曰:「強勉學問,則聞見博;強勉行道則德日起。」《中庸》所謂 「人一己百,人十已幹」。即勉強工夫也。今士人皆思見用於世,而乏用世之具。誠能考信於載籍,問途於已經,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試其效,勉之又勉,則識可漸進,才亦漸充。才識足以濟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以上十六條,分之,則每一等人,各守四條;合之,則凡諸色人,皆可參觀。聖賢之格言甚多,難以備述;朝廷之律例甚密,亦難周知。只此淺近之語,科條在此,黜陟亦在此,願我同人共勉焉。咸豐十一年九月曾國藩識。

  禁止擄船告示 同治二年四月

  為嚴禁事。照得近來各營弁勇,擄船之風日甚一日。或並無差事,擄船而賣放;或多攬貨船,闖關而包厘。即有統領營官在途同行,亦複縱容兵勇魚肉船戶。無論重載之船、家眷之船、養病之船、送柩之船,一概強擄訛索。或本系上水,而強之下行;或本系小劃,而強之遠行。甚至驅逐客商,攘占貨物。又有游勇、土匪假冒各營之名,到處擄船。長江大湖、支河小港,騷擾幾遍。商民久含怨怒,厘稅因之大減。船戶固不聊生,軍士亦將饑餓。急應嚴行禁革,以肅軍政而裕厘餉。嗣後,各營將弁、勇丁,或奉差馳起他處,或自楚募勇東來,一概不准擄船,只准民價和雇。如敢故違,定以軍法從事。本部堂一面派員嚴拿,一面行知各縣各卡。如有前項情弊,許該縣該卡拿獲正法後再行通稟。其非本部堂所轄之營,亦經諮商,一律嚴辦。合行出示曉諭,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淮鹽西岸認運章程

  第一條:泰州設招商局

  江路通暢,亟應重整淮綱。現于泰州設立招商總局,本部堂劄委大員駐局經理,先辦江西口岸,每年定運十萬引。依照舊例,以六百斤成引,分作春秋兩綱。毋論官紳商富,悉准赴局具呈認辦,以五百引為始,願多者聽,少者不准。掛號後,限一月內領照開江,逾限即將所掛之號注銷。每綱認足五萬引,即行截數。本部堂已刊三聯護照,發交泰州總局,由局填發,以照根留泰州存查,以左照封寄江西總局,以中照給商護運,鹽與票離,即以私論。

  第二條:江西設督銷局

  規複引地,以保價緝私為要。本部堂劄委大員,于江西省城設局,專理售鹽、定價、扣厘、緝私等事。鹽船抵岸,掛號後,按所到先後榜示局門,挨次發售,不准爭先壓後,亦不准私相授受,跌價搶銷。所售之鹽,已頒發庫秤,連皮包過秤,每百斤定價庫平足紋現銀三兩五錢,不准絲毫短欠,如銷市暢旺,由西局酌量出示提價。至滯銷之時,仍於所提價內酌減,至賤以三兩五錢為止,以保商本。

  第三條:三處截角查私

  此次辦運,改複綱鹽章程,以六百斤為一引,外加鹵耗六十斤,包索三斤半,每引分裝入包,每包連包索重八十六斤未接此刊本章程之先,業已裝十二包成引者,聽之,照斤扣算。自見此刊本章程後,概以八包成引。由泰州抽查過秤,將護票截去第一角。運至安慶,又抽查過秤,截去第二角。運至湖口,又抽查過秤,截去第三角。如有包外夾帶私鹽,毋論本商及船戶水手,均照販私例治罪,各商亦宜實給水腳銀錢,毋稍克扣,免致水手帶私,連累本商。一經查出重斤,照全船包數扣算,將鹽充公。嗣後如無本部堂護照,及未經按卡截角者,一概不准過卡,如違重究。

  第四條:加重鄰私厘稅

  江西十府,例行淮鹽,近年為粵私、浙私、閩私侵佔,奪我淮引之地,應即重稅鄰私,俾鄰本重而淮本輕,庶淮商之獲利較厚,而鄰鹽亦可化私為官。現飭江西各厘局,將鄰鹽厘稅加重,閩鹽每斤征錢八文,浙粵鹽每斤各征錢十二文。責成各卡認真緝私,嚴拿繞越,以免偷漏。其新章發售之淮鹽,由西局另刊水程執照,蓋用江西鹽道關防,填給水販護運,與鄰鹽之發給稅單者不相混淆。經過淮引地面,厘卡一律放行,不准重抽絲毫,留難片刻。如鹽與水程執照相離者,即以私論。

  第五條:計算本利各款

  棧鹽每引八包,連正雜課暨鹽價在內,約本銀五兩五錢二分,又繳泰州局費銀一錢八分,都營賞犒銀四分八厘,駁船、江船、商夥、辛工、棧租等費銀四兩四分二厘,共計成本每引約銀九兩七錢九分正。

  鹽六百斤,西局售價銀二十一兩,除每引由西局扣存各卡厘銀九兩四錢四分,西局公費銀三錢外,餘銀給還商本銀九兩七錢九分,給商一分半息銀一兩四錢七分,共銀十一兩三錢,交商具領,以利續運。如遇暢銷之時,提價至三兩五錢以外者,所增之銀以三成給商,三成解安慶糧台,四成解金陵大營。至於商人自用之小費,在泰州具呈時應繳局費銀一錢八分,到西岸後倉租、棧租、上力均系商人自行理落,其售鹽時出倉下河等費,出自水販,一一預先說定,各無爭競。

  凡經本部堂核定數目,如有私加及書役人等需索分文,准商販稟明,嚴行懲辦。

  第六條:補完各處厘金

  近年各路軍營,皆賴抽厘濟餉,如揚州大營、鎮江大營、金陵大營、皖江南北水陸各營所設之卡,皆以鹽厘為大宗。此次整頓淮綱,斷不能仍完逐卡之厘,而各軍需餉甚急,又斷不能失此有著之款,應令于初次起運,暫緩完厘。俟到江西銷售之後,由西局匯總扣出。

  江西厘金每引一兩五錢,由西局徑解吳城厘金局該彭部堂軍餉在內。其餘銀七兩九錢四分,均解安慶牙厘總局,由該局分解金陵大營。厘銀每引三兩四錢五分,解揚鎮軍營;厘銀每引一兩二錢,解沙漫洲糧台;捐銀每引三錢二分。安慶各卡每引銀二兩九錢七分,內彭部堂營、楊軍門營、鮑軍門營、韋軍志字營、湘新後營、祥後營、善後局暨江外糧台應分之銀,向例歸安慶七卡者,均在此項分之。其李軍門通江關厘卡,業經另籌每月一萬二千兩作抵。江甯府楊守炮船厘金,業經另文停止。以每引計之,則各軍所得較向來略少。以一年全綱十萬引計之,則較向來所得更多,再加兩湖全綱,則所得尤多矣。只有初行兩個月,略為展緩。到三四個月後,則源源解還,不誤各軍要需。

  第七條;商運官運畫一

  本部堂現定新章,重在商運,期複綱鹽規模。毋論官運營運,總應與商販一律辦理,不得絲毫取巧,亦不得再立營運餉鹽名目。至各營有借食鹽為名,私自下場採買,希圖不完厘課,即與販私無異。現已通行出示禁止,如敢違犯,無論何營員弁,查出一律嚴辦。

  第八條:沿途並無艱險

  自克復九洑洲後,長江一律肅清,商船暢行。現飭沿江水陸各營,及沿途關卡,凡新章淮鹽經過,驗明護照,一體放行,並派炮船護送,不得需索分文,留難片刻。其儀征、九洑洲、中關等處,由金陵大營曾撫部院特派文武大員,催攢防護,可期暢行無阻。如有雇船不慎,斤兩有虧,系各商照料不周,毋得藉口短斤,希圖減厘。倘有遭風失水情事,准其報明,所在地方官勘詳,一面申送泰州總局補運,准免厘金一半;如無地方官勘明切結,不准請補。

  以上各條,均由本部堂體察情形,細為考定,冀與各商販軍民共圖樂利,以裕稅餉而複淮綱。

  淮鹽運行皖岸章程

  第一條:斤兩改復舊制

  淮南鹽務,向以安徽為中路。現在西岸、楚岸均照道光三十年章程,以六百斤成引,皖省應即一律辦理。茲定淮鹽販運安徽者,專發護照,每照一張,運鹽一百二十引,每引正鹽六百斤,外加鹵耗六十斤,包索三斤半,分裝八包,每包連索過掣,庫秤淨重八十六斤。此外查出重斤,即以私論。

  第二條:大通設招商局

  中路售鹽向以大通為總匯,本部堂劄委劉牧履祥駐紮大通,設招商局,專司中路招商、驗照,抽秤、收厘各事務。惟大通鎮銷鹽暢滯無定,上下口岸相距過遠,不能仿照楚西之法,挨次銷售。現另刊護照,將下游大勝關、金柱關、荻港、大通四卡厘金全行緩納,驗照放行,俟鹽到大通,每引總完下四卡厘金錢六千文,專充水路彭楊、陸路曾鮑四軍之餉,按人數之多少均勻分派。運商完厘後,即將所領護照繳銷,由大通局另給水程執照,轉運他處。口岸銷售,自大通以上,仍照舊章逐卡完厘。

  第三條:護照另繳軍餉

  中路淮鹽護照,每年額定六百張,發交大通招商局劉牧招商承運。此外不另發護照一張,以一事權。凡各商販請領護照,除應繳下四卡厘金外,每護照一張,另繳報效軍需銀三百兩。此項報效銀兩與楚西新章之提分商利無異,應專濟彭、楊、曾、鮑四營軍餉,按人數之多少均勻分派。

  第四條:計算成本數目

  商販請領中路護照,前赴泰棧買鹽,每引八包,連正雜課暨鹽價在內,約計銀五兩五錢二分,應繳報效軍需銀二兩五錢,完揚鎮軍營厘銀一兩二錢,沙漫洲糧台厘銀三錢二分,都營犒賞銀四分八厘,水腳辛工銀約二兩二錢,鹽到大通後,總完下四卡厘錢六千文,照時價約合銀四兩四錢,完大通局費銀一錢五分,共計每引約合成本銀十六兩三錢三分八厘。該局售價,如遇暢銷之時,聽局員斟酌提價。即滯銷之時,至少每百斤不得跌至三兩以內,以保商本。如有不顧大局,私行賤售搶跌者,准眾商查出,稟究議罰。

  第五條:三處截角查私

  運鹽過壩,由泰州抽查過秤,將護照截去第一角。運至大勝關,又抽查過秤,截去第二角。運至大通,又抽查過秤,截去第三角,將照繳銷。如有重斤夾帶,均照販私律嚴懲。

  淮鹽運行楚岸章程

  第一條:泰州設招商局

  江路通暢,亟應重整淮綱。本部堂先於泰州設立西岸招商總局,劄委大員駐局經理。茲接辦楚岸,添派大員,並歸一局辦理。湖北南每年定運十六、八萬引,照舊例以六百斤成引,分四季起運,每季四萬引,毋論官紳商富,悉准赴局具呈認辦。以五百引為始,願多者聽,少者不准。掛號後限一月內領照開江,逾限即將所掛之號注銷。本部堂已刊三聯護照,發交泰州總局,由局填發,以照根留泰州存查,以中照給商護運,以左照封寄漢口總局。如有運赴湖南者,在漢呈明,由漢局將左照轉送湖南總局。

  第二條:兩湖設督銷局

  規複引地,以保價緝私為要。本部堂劄委大員,于湖北之漢口鎮設立總局,專理售鹽、定價、扣厘、緝私等事。鹽船抵岸,掛號後,按所到先後榜示局門,挨次發售,不准爭先壓後,亦不准私相接受,跌價搶銷。兩湖所售之鹽已頒發庫秤,連皮包過秤,每百斤定價庫平足紋現銀四兩,不准私毫短少,如銷市暢旺,由局員酌量出示提價,至銷滯之時,仍於所提價內酌減,至賤以四兩為止,以保商本。向有商販不至漢口,即于下游武穴、田家鎮、源口等處發售,應另于人楚境之武穴地方設立分局,仍歸漢口總局兼管,照章辦理。

  至湖南應另設督銷局,業經諮商湖南撫院,會委大員督辦。淮鹽入湘另增水腳每引四錢,准於售價內扣出,連加分半利銀六分,一併給還商人,沿途概不完厘,統俟鹽到湘後,由局員照章扣解。

  第三條:四處截角查私

  此次辦運改複綱鹽章程,以六百斤為一引,外加鹵耗六十斤,包索三斤半,每引分裝八包,每包連包索重八十六斤,由泰抽查過秤、將護票截去第一角。運至安慶,又抽查過秤,截去第二角。運至武穴,又抽查過秤,截去第三角。運赴湖南者,再由漢口抽查過秤,截去第四角。如有包外夾帶私鹽,毋論本商及船戶水手,均照販私例治罪。各商亦宜實給水腳銀錢,毋稍克扣,免致水手帶私,連累本商,一經查出重斤,照全船包數扣算,將鹽充公。嗣後如無本部堂護照,及未按卡截角者,一概不准過卡。如有偷漏到岸,即照私販拿辦。

  其漢鎮及湖南設局之後,所有在岸舊鹽,毋論官運營運,一律歸局發售。系已完厘課之鹽,應如何補提餘利充餉,由局員核明市價,稟明辦理。

  第四條:加重鄰私厘稅

  湖南湖北均例行淮鹽,近年為粵私、川私,潞私侵佔,奪我淮引之地,應即重稅鄰私,俾鄰本重而淮本輕,庶淮商之獲利較厚,而鄰鹽亦可化私為官。

  現諮兩湖總督部堂、湖北〈湖〉南巡撫部院,將鄰鹽厘稅加抽,川鹽入鄂,於荊州加抽厘錢每斤八文。粵鹽入湘,於衡州加抽厘錢每斤八文。其錢以五文歸兩淮鹽政,重引地也。以三文歸鄂湘督撫,重卡地也。新章發售之淮鹽,由鄂湘督銷局另刊水程執照,蓋用湖北湖南鹽道關防,填給水販護運。鄰鹽發給稅單,亦蓋鹽道關防。如鄰私違抗不領稅單,擅侵引地者,本部堂派炮船緝拿,鹽則入官,販則治罪。至楚岸鹽行,向系鹽務衙門專管,應由總局委員將現開各行造冊詳報,如有欺商欠課,得賄售私等弊,隨時稟明拿究。

  第五條:計算本利各款

  棧鹽每引八包,連正雜課暨鹽價在內,約本銀五兩五錢二分,又繳泰州局費銀一錢八分,都營賞號銀四分八厘,炮船、江船、商夥、辛工、棧租等費銀四兩四錢四分二厘,共計湖北成本每引約銀十兩一錢九分正。鹽六百斤,漢局售價銀二十四兩,除每引由楚局扣存厘稅銀十一兩九錢八分,楚局公費銀三錢外,餘銀給還商本銀十兩一錢九分,給商一分半息銀一兩五錢三分,共銀十一兩七錢二分,交商具領,以利續運。其鹵耗包索餘斤,均准貼商,以廣招徠。如遇暢銷之時,提價至四兩以外者,所增之銀以三成給商,七成解安慶糧台。至於商人自用之小費,在泰州縣呈時,應繳局費銀一錢八分。列岸後,船戶坐日等項,均系商人自行理落。其售鹽時挑力等費,出自水販,一一預先說定,各無爭競。

  凡經本部堂核定數目,如有私加及書役人等需索分文,准商販稟明,嚴行懲辦。湖南成本每引加四錢六分給商,餘俱照辦。

  第六條:補完各處厘金

  近年各路軍營,皆賴抽厘濟餉。如揚州大營、鎮江大營、金陵大營,江南北水陸各營所設之卡,皆以鹽厘為大宗。此次整頓淮綱,斷不能仍完逐卡之厘,而各營需餉甚急,又斷不能失此有著之款。應令如初次起運,暫緩完厘。

  湖北之鹽俟到漢岸售銷之後,由漢局匯總扣出厘稅銀每引十一兩九錢八分,內應派楚厘銀四兩二錢每斤九文半,解交湖北牙厘局,又應派揚鎮軍營厘銀每引一兩二錢。又沙漫洲糧台厘銀每引三錢二分,均解交揚州糧台。又九江關稅銀每引一錢四分,解交九江關道。又安慶各卡每引銀二兩九錢七分,解交安慶牙厘局,分解各營。漢局所扣厘金,除分派外,尚餘銀三兩一錢五分,應解安慶糧台。

  湖南之鹽僅由湖北經過,湖北不能全收九文半之厘,應以二文半歸鄂,以七文歸湘,其餘悉照湖北之例,由湘局匯總扣出。除分解鄂厘及各軍外,尚餘銀二兩六錢九分,亦解安慶糧台。其李軍門通江關厘卡,業經另籌抵款。江甯府楊守炮船厘金,業經另文停止。至各軍應分之厘,只有初行時略為展緩,以後源源解還,不致有誤。

  第七條:商運官運畫一

  本部堂現定新章,重在商運,期複綱鹽規模,毋論官運營運,總應與商販一律辦理,不得絲毫取巧,亦不得再立營運餉鹽名目。至各營有借食鹽為名,私自下場採買,希圖不完厘課,即與販私無異。現已通行出示禁止,如敢違犯,無論何營員弁,查出一例嚴辦。

  第八條:沿途並無艱險

  自克復九洑洲後,長江一律肅清,商船暢行。現飭沿江水陸各營及沿途關卡,凡新章淮鹽經過,驗明護照,一體放行,並派炮船護送,不得需索分文,留難片刻。其儀征、九洑洲、中關等處,由金陵大營曾撫部院特派文武大員催攢防護,可期暢行無阻,如有雇船不慎,斤兩有虧,系各商照料不周,毋得藉口短斤希圖減厘,倘有遭風失水情事,准其報明地方官勘詳,一面申送泰州總局補運,准免厘金一半,如無地方官勘明切結,不准請補。

  以上各條均由本部堂體察情形,細為考定,冀與各商販軍民共圖樂利,以裕稅餉而複淮綱,其各遵行以副厚望。

  淮北票鹽章程

  第一條:改複票鹽舊制

  淮北票鹽,立法本善,自以鹽抵餉,紊亂成規。現在淮河暢通,亟宜大加整理,應將皖營滁營之餉鹽、漕轅之捐鹽、徐台借運之北鹽、營弁私運之毛鹽一概停止。招集新舊票販,運鹽儲壩,完納現課。出湖運售,每引例定正鹽四百斤,分捆四包,每包連鹵耗一百一十斤,其請票截角,抽秤上棧等事,悉照票鹽成法辦理。

  第二條:接開己未新綱

  淮北奏銷,前已奏至戊午綱為止,應即接開己未新綱,由海分司擇吉起征。惟兵燹以後,戶口大減,斷不能銷四十六萬引之數。應循照近年奏案,先辦正額二十九萬六千九百八十二引,責成海分司駐紮西壩,或改駐楊莊,經理收課發販等事宜,仍限一年造報奏銷,以符定制。

  第三條:核定正雜各款

  收課科則必須核定,以昭信守。查淮北向例,每引收報部正課銀一兩五分一厘,雜課二錢,又外辦經費銀四錢,倉穀一分,河費一分,鹽捕營一分。現開己未新綱,皆應照收。其團練、壩工、緝費號項等名目,均系不急之款,應即一概刪除。每引實收現銀一兩六錢八分一厘。此外不准另索分毫,如有額外加征,准商販指稟究辦。

  第四條:裁併各處厘金

  近來軍餉皆賴鹽厘接濟,而長淮處處設卡,節節抽收,商販視為畏途。現在滁營厘卡,業已停撤。此外亦應從新妥議,仿照淮南總抽分解之法。惟淮北票鹽,不分口岸,聽販戶隨地運售,與淮南稍有不同,礙難緩厘,應擇扼要之處,分作兩處抽收。自西壩出湖,先在五河設卡,每包收厘錢五百文;運赴上游,再于正陽關設卡,每包收厘錢五百文,統由本部堂派委大員,駐卡經收。所需卡用經費,即在鹽厘內稟定坐支,不另取諸商販。經此兩卡抽收之後,給予厘票,他卡驗票放行,不准重抽,以輕商本。

  第五條:分派課厘數目

  查淮北解餉,原案系以十成分攤,臨營分四成,滁營分四成,撫營分二成,今滁州已歸併于督營,臨淮已歸併于撫營,嗣後所收北課,除臨營仍解四成外,其餘六成本應全解本部堂糧台。惟漕部堂停止捐鹽,餉項不無短絀。茲議分撥一成歸於漕轅,以資貼補。至五河、正陽關兩卡,總收鹽厘每包各五百文,亦應照十成分派,議以一成解漕部堂,四成解安撫院,五成解本部堂,連同鹽課,分濟接防滁州各軍及金陵大營餉需。

  第六條:計算成本餘利

  自場運壩之鹽,每引除正雜課經費銀一兩六錢八分一厘,照舊到壩完納外,另需鹽價、駁價每引七錢,運腳辛工約六錢,共計二兩九錢八分一厘。西壩各棧售價,應由海分司就近稽察,每引至賤不准跌至三兩二錢以內。如遇暢銷,准其隨時提長,禁止湖販賒欠,一律以現銀交易。至正陽關、三河尖售價,現在每引約在十兩內外。壩鹽出湖,加以運腳,厘金不過七兩上下。本部堂又派淮揚水師,節節護運,無遊匪搶劫之患,其途甚安,其利甚厚,應由運司選派運判一員,前赴該兩處往來督銷,嚴禁搶跌賤售,違者從重究罰。

  第七條:嚴杜夾帶重斤

  前因營弁下場自捆,買斤放砠,無弊不作,甚至以一引官鹽,夾數引私鹽,大有害於票法,迭經出示,嚴禁在案。嗣後無論官運營運,只准就壩採買,不准下場,亦不准再立餉鹽名目。其下場票販類與卡員熟識,遇有重斤,往往瞻徇情面,通融放過。卡役人等兼有賣放之弊。以致大伊山、順清河等處,秤掣有名無實,殊屬不成事體,應責成海分司嚴督各卡員認真抽秤,查出包內重斤,即照全船包數扣罰充公,如有包外夾帶,嚴究詳辦。

  第八條:禁止出湖改捆

  近來票鹽出湖,皆在西壩改捆。大包重一百二三十斤不等,以省運腳及按包抽厘之費。改捆後鹽票不符,致有餘票護私之弊。現在鹽厘一項,業經本部堂大加裁減,未便再任避省運腳,叢生弊竇,應示諭車行船戶,論斤不論包,公平承雇。出湖之鹽,除例給護票外,並由海分司發給艙口清單,以便卡員憑單查艙,按包抽厘,不准再行改捆,以挽積弊而便稽查。

  以上各條,均由本部堂體察情形,細為考定。其餘未盡事宜,統由兩淮運司督同海分司,隨時議稟,逐加整頓。冀與各商販共圖樂利。其各遵行,以副厚望。

  再,新章甫定,誠恐湖販未盡周知,或不踴躍。各營既停餉鹽,勢難久待現課,凡督轅、撫轅、漕轅,皆可輔以官運,以示倡導而速軍需,重訂官運章程四條,開列于左:

  一、各轅籌款委員,赴棧請票買鹽,悉遵商運規矩,概以現銀交易。既以體恤商販,且不使官運本輕,商運本重。

  一、官運鹽船過卡驗票、截角、查艙、完厘等事,均照商運一律辦理。

  一、鹽斤到岸,仍歸督銷委員稽察,不准以軍餉借詞搶跌賤售。

  一、委員薪水,由營自給,餘利各歸各營充餉。

  金陵房產告示八條

  為曉諭事。照得金陵房產章程,前於去年七月議立七條,複於十一月議立四條,出示曉諭在案。其中尚有不便於民者,茲本部堂複加體察,將七月所定七條內刪去三條。十一月所定四條內刪去一條,酌改一條,合行示諭。為此示仰居民人等一體遵照。特示。

  一、城內房產,如原業主持有舊契,准赴善後局呈明。由局派員,會同縣令往查。與契符合,注明「驗訖」字樣,蓋用局印、縣印准其管業。如無印契,實系業主,取具鄰佑切結,赴局呈明,派員會同縣令確查,給予單照,蓋用局印、縣印,亦准執單管業。

  一、城內房屋,有現任大員權作衙署,及辦公委員權作公局者,即有業主,亦暫不准領還。從呈明驗契蓋印之日起,每月按照民價,給予租錢。俟另行修立衙署、公局後,再行給還業主。

  一、偽府賊館,有一所而占數家地基者,亦有原系一家而分為數所者,令各赴局呈明,驗契委員會同首縣勘驗明白。或各管原業,或情願舍少就多,割彼與此。由民間自行議定,呈明總局,飭縣立案。

  一、房屋未經焚毀,尚屬完好者,無論大屋小屋、新造舊造,一概不許拆毀。有擅拆強毀者,拿獲正法。桌椅、木器,不許兵勇搬出城外,如違重懲。

  一、城廂內外空地,如有客民願造房屋者,先赴善後局呈明,即派保甲局委員履勘該地。尚未有人認業者,暫作官地。視地之廣狹,酌定租價。刊刻雙聯執照,載明丈尺若干、地租若干。照根存善後局,正照給客民收執,准其蓋屋。自此次出示之後,如有未經呈明,擅將無主空地起造新屋者,除將房料充公外,嚴行枷責。若拆毀舊屋,移造新屋者,立正軍法。其前此已造之屋,亦限於年內呈明善後局,勘地起租。俟有原業主出來,分別核辦。至新年查出無照之屋,亦將房料充公。

  一、空地新造之屋,如原地主歸來,赴善後局呈明,派保甲局委員確切查明,即將善後局所議地租,交原地主承管。所造之屋,或新屋主酌找地價,或舊地主酌找屋價,和商定議,各聽自便。其親族代認者,呈明後准其立案,不准領照。自克復日起,扣足兩年;無人來認,再行核辦。

  一、舊存之屋,無契據者,若專以鄰佑為憑,又恐賄串互保,弊竇叢生。嗣後無契之人,赴善後局呈明,由保甲局委員詢問明確,令其具結承領,給予雙聯執照,暫行管業。兩年以內,不准轉典、轉售。如承領之後,另有真業主出來,呈明確據,即將在前具結冒領之人,枷號兩月,充軍四千里。嚴懲冒認者,所以保全真業主也。

  一、金陵克復一年之久,原屋主尚多未歸,而本籍、客籍之人進屋寄居者,正複不少。此後如真屋主歸來,赴善後局呈明,派保甲局委員赴屋履勘,分別開導。或租或讓,自應商量辦理,各存恕道,毋啟訟端。切屬!切屬!

  剿撚告示

  為剴切曉諭事。照得皖、豫、江境,昔年逼於撚擾,民不聊生。經地方官諭築圩寨,防賊奔突,既為爾民各保身家,得安耕獲之利,兼期堅壁清野,漸收滅賊之效。本大臣在江南時,久聞各路圩練,遇有寇警,登陴固守,賊即無所擄掠。其中勇敢之士,複能抄賊尾股,邀賊邊馬,屢著戰功,實堪嘉尚。查撚逆老巢,前在永、毫、蒙、宿之間。被擾最苦之圩,惟此數州縣。或被賊威脅,逼迫相隨;或被賊襲踞,慘遭裹掠。或不甘從賊而為賊殺,或被裹出竄而又為兵殺。困迫可憫情形,莫此為甚。上年親王僧督兵人皖,殲斬逆首張落刑等,餘匪遠颺,各圩民始得脫離水火,漸謀複業。乃本年四月,賢王星隕曹州,賊焰轉張。現在大股匪徒竄入永、毫、蒙、宿一帶,意在逼脅各圩,以為黨夥,計殊狡譎。聞此次賊過永宿,各圩拒守,多不從匪。足征忠義奮發,志切同仇。本大臣奉命督師,赴徐州一帶剿辦撚逆。議戰則責成官軍,議守仍需整理圩練。為此,出示曉諭皖、豫、江境各圩練董知悉。仰各該圩練董隨時前來徐州,本大臣親詢各路情形,並面諭修圩、挖壕、防守各事宜。有能憑圩擊賊,或誘擒逆首者,定即立予優獎。即有被賊闌入,或被賊逼從之圩,官軍到日,但能殺賊自效,赴本大臣軍營投首者,悉予自新,不加究問。如敢與賊勾通,意懷觀望,官軍至則從官,撚匪至又從匪者,大軍所至,定即悉力剿除。玉石俱焚,追悔何及!諒爾民守圩禦賊,積時已久,應各知所趨向也。各宜懍遵,毋違!特示。

  剿撚告示四條

  為曉諭事。照得本部堂恭奉簡命,剿辦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省撚匪,擬於徐州、臨淮、濟甯、周家口等處設立重兵以為戰,又令鄉村設立圩寨以為守。四路皆有重兵,則無此剿彼竄之虞;各縣皆有圩寨,則無擄人擄糧之患。所有應行事宜,台亟出示曉諭,俾遠近共見共聞。開列四條于左:

  一、堅壁清野。撚匪擾亂多年,凡蘇、皖、齊、豫當沖之縣,人人皆知修築圩寨,自相保衛。但恐歲久人貧,漸漸懈惰,今宜大加整頓。牆子要高,濠溝要深。此堅壁也。人丁、牲畜、米糧、柴草,一一搬入圩內,賊來全無可擄。此清野也。如賊匪圍攻圩寨,本部堂立即派兵救援。近則三日五日,遠則十日半月必可趕到,決不食言。如不能堅守半月,是該圩之過。如半月而救兵不到,即是本部堂之過。爾等操練壯丁,自保身家,本部堂決不調圩練助剿他處,亦不派圩董支應雜差。但願爾等困苦餘生,稍享安靜之福。

  二、分別良莠。論撚匪者,皆言蒙城、毫州最多,宿州、永城次之。帶兵者痛恨蒙、毫,皆欲剿洗,以絕禍根。本部堂觀蒙、毫之人,性質甚直,良民甚多。倡首為亂者不過數人,甘心從逆者為數亦少。其餘有因貧而偶爾從撚者,有被脅而不得不從者。雖同得撚黨之名,而罪有輕重之別。應徹底清查一次,分別懲辦。倡首為亂者,如任柱、張總愚、牛洪、李允諸人,宜戮其身,屠其家,並掘其墳墓。甘心從逆者,誅其身而不坐其家。其因貧偶從,及被脅從撚者,一概赦宥免死。委員督同圩長,挨戶清查,每圩各造二冊。倡首為亂及甘心從逆者,為莠民冊。全未從匪者,為良民冊。偶從與脅從者,為自新良民,亦編入良民冊內。入莠冊者,在外則到處追剿;在籍則擒拿正法。入良冊者,五家具保結於圩長。有事,則五家連坐。圩長具保結於州縣,有事則圩長連坐。願我蒙、毫曉事紳耆,將莠民一一舉報,斬除數百家之匪類,保全數十萬之善良。免得一剿再剿,玉石俱焚,通縣皆遭大劫,悔之晚矣。蒙、毫、宿、永四屬限印委各員於三個月查畢。此外有撚之州縣,一體清查。

  三、發給執照。各處圩中管事者,稱曰「圩主」或曰「寨主」。主字不可妄稱,今宜概改曰「圩長」,每圩一人。其幫辦者,名曰「副圩長」,每圩或二三人,多至四人而止。凡充圩長者,無論原有之圩、新立之圩,由圩內大眾公舉一人,具稟州縣。州縣訪察確實,稟明本部堂。正圩長由本部堂發給執照,蓋用關防;副圩長由州縣發給諭單,蓋用印信,收執為憑。圩內有陽順官兵、陰從撚匪者,圩長捆縛送官正法。匪圩而誣扳良圩,嚇逼鄰圩者,各圩公同稟究。送匪最多者,奏明請獎。匿匪不報者,將圩長革去究懲。平日不廢農務,臨警守圩有功者,奏明優獎。圩長苛斂財物,不服人心者,准圩眾公稟查明革換。

  四、詢訪英賢。淮、徐一路,自古多英傑之士,山左、中州亦為偉人所萃。方今兵革不息,豈無奇材崛起?無人禮之,則棄於革澤饑寒賤隸之中;有人求之,則足為國家干城腹心之用。本部堂久曆行間,求賢若渴。如有救時之策,出眾之技,均准來營自行呈明,察酌錄用。即不收用者,亦必優給途費。如有以鄰境之匪名單來告者,賞銀三十兩。如有以巨撚藏匿之蹤跡來告者,賞銀四十兩。如有薦舉賢才者,除賞銀外,酌予保獎。借一方之人材,平一方之寇亂,生民或有蘇息之日乎!

  批浙江處州陳鎮國瑞具稟暫駐歸德並餉項軍火如何籌措等情來稟閱悉。該鎮所部業奉諭旨飭赴歸德,軍火、器械自應在河南糧台支領。至八千人之餉,為數甚巨,斷非每月二萬所能敷用,況二萬金之協餉尚屬不甚可靠。古諺有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此萬不可易之理。若以八千人之眾全無確實之餉,將來因饑生變,禍端不測。本部堂所部皖南各軍,近日因餉絀鬧事紛紛,閉城毆官,居民逃避,焦灼之至。該鎮亦就近與豫撫部院熟商,若餉項極絀,固宜及早遣撤;餉項稍優,該鎮濫收敗兵遊勇亦宜遺撤大半,或酌留二、三千人,庶免弗戢自焚之患。不可貪部卒眾盛之名,而忘饑軍殃民之慮也,此批。

  再前於閏五月初間連接該鎮二稟一件,自言嘉祥解圍回至濟甯勇丁與劉軍門部下械鬥一件,言陳振邦招勇未到,不能迅速拔營。本部堂所以未遽批答者,因心中有千言萬語欲與該鎮說明,又恐該鎮不好聽逆耳之言,是以遲遲未發。茲該鎮稟商餉銀軍械等事,急欲立功報國,而恐諸事掣肘,其志亦可憫可敬。特將本部堂平日所聞之言,與玉成該鎮之意,層層熟籌而敬告之。

  本部堂在安慶、金陵時,但聞人言該鎮劣跡甚多。此次經過淮揚、清江、鳳陽,處處留心察訪,大約毀該鎮者十之七,譽該鎮者十之三。其毀者則謂該鎮忘恩負義,黃鎮開榜於該鎮有收養之恩,袁帥欲拿該鎮正法,黃鎮夫婦極力營救,得保一命,該鎮不以為德,反以為仇;又謂該鎮性好私鬥,在臨淮與袁帥部將屢開明仗,在壽州與李世忠部下開明仗,殺死朱、杜二提督,旋在正陽關捆縛李顯安,搶鹽數萬包。在汜水時,因與米船口角小爭,特至湖西調隊二千,與米商開明仗,知縣叩頭苦求,始肯罷兵;又謂該鎮騷擾百姓,淩虐州縣,往往苛派州縣代辦軍裝、號衣等件。在泗州,毆辱知州藩司,張光第同在一處,躲避床下,旋即告病。在高郵,勒索水腳,所部鬧至內署搶掠,合署家眷跳牆逃避,知州叩頭請罪乃息;又謂該鎮吸食鴉片,喜怒無常,左右拂意,動輒處死,有因一麻油餅殺廚子之事。藐視各路將帥,信口譏評,每每梗令不聽調度,動稱我將造反。郭寶昌之告變,事非無因。本年四月,曹南之敗與郭寶昌同一,不救主帥同罪異罰,眾論不平。凡此皆言該鎮之劣跡者也。其譽者則謂該鎮驍勇絕倫,清江、白蓮池、蒙城之役,皆能以少勝眾,臨陣決謀多中機宜;又謂該鎮至性過人,聞人談古來忠臣孝子,傾聽不倦。常喜親近名儒,講誦《孟子》;又謂該鎮素不好色,亦不甚貪財,常有出世修行、棄官為僧之志。凡此皆言該鎮之長處者也。譽該鎮者如漕督吳帥,河南蘇藩司,寶應王編修凱泰,山陽丁封君晏,靈璧張編修錫嶸,皆不妄言之君子。毀該鎮者,其人尤多,亦皆不妄言之君子,今不復悉舉其名。譽該鎮者,願該鎮知其名不忘也;毀該鎮者,願該鎮不知其名而忘之也。本部堂細察群言,憐該鎮本有可為名將之質,而為習俗所壞,若不再加猛省,將來身敗名裂而不自覺。今為該鎮痛下針砭,告戒三事:一曰不擾民,二曰不私鬥,三曰不梗令。

  凡設官所以養民,用兵所以衛民。官吏不愛民,是民蠹也;兵將不愛民,是民賊也。近日州縣多與帶兵官不睦,州縣雖未必皆賢,然帶兵者既欲愛民,不得不兼愛州縣。若苛派州縣供應柴草夫馬,則州縣攤派各鄉村,而百姓受害矣。百姓被兵勇欺壓,訴於州縣,州縣轉訴於軍營,若帶兵者輕視州縣而不為民申冤,則百姓又受害矣。本部堂統兵十年,深知愛民之道必先顧惜州縣,就一家比之,皇上譬如父母,帶兵大員譬如管事之子,百姓譬如幼孩,州縣譬如乳抱幼孩之僕媼,若日日鞭撻僕媼,何以保幼孩,何以慰父母乎?聞該鎮亦無仇視斯民之心,但素好苛派州縣,州縣轉而派民;又好淩虐弁兵,弁兵轉而虐民。焉得不怨聲載道?自今以後,當痛戒之。昔楊素百戰百勝,官至宰相,朱溫百戰百勝,位至天子,然二人皆慘殺軍士,殘害百姓,千古罵之如豬如犬;關帝、岳王爭城奪地之功甚少,然二人皆忠主愛民,千古敬之如天如神。願該鎮以此為法,以彼為戒,念念不忘百姓,必有鬼神祏助,此不擾民之說也。

  至於私相鬥爭,乃匹夫之小忿,豈有大將而屑為之?本部堂二年以前即聞該鎮有性好私鬥之名,此名一出,人人皆懷疑而預防之。閏五月十九之事,銘字營先破長溝,已居圩內,該鎮之隊後入圩內,因搶奪洋槍,口角爭鬧。銘營殺傷該隊部卒甚多,劉軍門喝之而不能止,固由倉猝氣忿所致,亦由該鎮平日好鬥之名有以召之耳。聞該鎮好讀《孟子》「養氣」之章,須知孟子之養氣,行有不慊則餒;曾子之大勇,自反不縮則惴。縮者,直也。慊者,足也。惴則不壯,餒則不強。蓋必理直而後氣壯,必理足而後自強。長溝起釁之時,其初則該鎮理曲,其後則銘營太甚。該鎮若再圖私鬥以泄此忿,則禍在一身而患在大局。若圖立大功、成大名以雪此恥,則弱在一時,而強在千秋。昔韓信受胯下之辱,厥後功成身貴,召辱己者而官之,是豪傑之舉動也;郭汾陽之祖墳被人發掘,引咎自責而不追究,是名臣之度量也。該鎮受軟禁之辱遠不如胯下及掘墳之甚,宜效韓公、郭公之所為,坦然置之,不特不報復銘營,並且約束部下以後永遠不與他營鬥爭,能忍小忿乃成大勳,此戒私鬥之說也。

  國家定制,以兵權付之封疆將帥,而提督概歸其節制,相沿二百餘年矣。封疆將帥雖未必皆賢,然文武鹹敬而尊之,所以尊朝命也。該鎮好攻人短,譏評各路將帥,亦有傷於大體。當此寇亂未平,全仗統兵大員心存敬畏,上則畏君,下則畏民,中則畏尊長,畏清議,庶幾世亂而紀綱不亂。今該鎮虐使其下,氣淩其上,一似此心豪無畏憚者,殆非載福之道。凡貧家之子,自恃其竭力養親而不知敬畏,則孔子比之於犬馬;亂世之臣自恃其打仗立功而不知敬畏,則陷於大戾而不知。嗣後該鎮奉檄徵調,務須恪恭聽命,凡添募勇丁,支應糧餉,均須稟命而行,不可擅自專主,漸漸養成名將之氣量,挽回舊日之惡名,此不梗令之說也。

  以上三者,該鎮如能細心領會,則俟軍務稍松,前來稟見,本部堂于覿面時更當諄切言之務,令有益於該鎮,有益於時局,玉成一名將,亦本部堂之一功也。若該鎮不能細心領會,亦有數事當勒令遵從者。第一條,八千勇數必須大為裁減,極多不准過三千人,免致雜收遊勇,饑潰生變;第二條,該軍與淮勇及英、康等軍一年之內不准同劄一處;第三條,該鎮官銜宜去「欽差」字樣,各省協餉均歸河南糧台轉發,不准別立門戶,獨樹一幟。仰該鎮逐條稟覆,以憑詳晰具奏。至於所述毀譽之言,孰真孰偽,亦仰該鎮逐條稟覆。其毀言之偽者,盡可剖辨;真者,亦可承認,大丈夫光明磊落,何所容其遮掩。其譽言之真者,守之而加勉;偽者,辭之而不居,保天生謀勇兼優之本質,改後來傲虐自是之惡習。于該鎮有厚望焉。又批。

  同治四年六月初十日批

  馬勇章程五條

  一、每營人數:營官一員,幫辦一員,字識一名,分前後左右中五哨。其前後左右四哨,各立正哨官一員,副哨官一員,中哨即以營官為正哨外,立副哨官二員。每哨馬勇五十名。每棚什長一名,一營共什長二十五名,散勇二百二十五名。營官及兩副哨幫辦、字識等,共用火夫二名。四哨之正副哨官共用火夫四名。二十五棚,每棚用火夫一名。通營共用火夫三十一名。

  一、營官月給薪水並馬幹銀五十兩,公費銀一百兩,馬四匹。幫辦月給銀十六兩,馬一匹。字識月給銀九兩,馬一匹。正哨官每員月給銀十八兩,副哨官每員月給銀十五兩,各給馬二匹。什長每名日給銀二錢六分,馬勇每名日給銀二錢四分,均各給馬一匹。火夫每名日給銀一錢一分,營官、哨官、幫辦、字識薪水馬幹,及營官公費不扣建,餘均扣建。

  一、營官領藍夾棚二架,白單棚一架,正副哨官共領藍夾棚一架,白單棚一架。幫辦、字識領自單棚二架,馬勇每十人領白單棚二架。

  一、搬運鍋帳子藥,每哨雇大車一輛,由糧台發價,如或置買大車,或置買駱駝,亦由台發價。每營百馬之內,每年准報倒斃三十六匹。如數換領,以資彌補。

  一、獸醫、鐵匠、旗幟、大小掃把、鐵刮、竹槽,出自營官公費。修補鞍上坐褥、布屜、後鞧、轡頭、肚帶及拴肚帶、寬皮條,拴鐙、窄皮條,哨官兵勇自辦。更換鞍橋、油皮、韉皮、劄鐵嚼、全副馬槍、弓箭、紮草刀、草料口袋、軍械所辦給。

  徽甯池三府屬洋莊茶引捐厘章程十條

  一、皖南設立茶引局,由皖南道督辦,由安慶牙厘總局綜理,省中派員駐局經管。所有引票、捐票、厘票,俱用三聯票式,本部堂刊發牙厘總局,移交皖南道,轉發徽、甯、池三府屬產茶縣分。各商成箱後,在該縣報明請引,照繳引銀、捐銀、厘銀,公費銀,隨時填票給付。各地方官不得於三票之外,多取絲毫。所收銀兩,隨時解皖南道,聽候撥用。各縣按月申報牙厘省局、皖南道茶引局查核。

  一、茶引定以司馬秤,每斤合庫秤十六兩八錢,按十六兩八錢庫秤淨茶一百二十斤為一引,箱皮不計。各商請引時,報明洋茶花色箱數,箱內淨茶斤兩,統計成引。報明後,該縣親身點箱抽查,如有偷漏,照厘金章程,補交正項引銀、捐銀、厘銀、公費,另加三倍議罰,如有重斤,一律照加照罰罰款以二成充餉,以一成留卡給賞。

  一、徽州向章,定以每引收茶厘銀三錢,茶捐銀六錢,公費銀三分。此外運出徽境,逢卡抽厘。現在定章仿照餉鹽章程,統歸辦茶之地,一處完厘,應即核計加增每引定繳正項引銀三錢,公費銀三分,捐銀八錢,厘銀九錢五分,共應繳銀二兩零八分。如徽屬出江西之茶,應由景鎮、饒州、吳城、湖口等卡經過,即不抽厘;甯池等屬出長江之茶,應由華陽鎮、安慶、大通、荻港等卡,即不抽厘,但驗明厘票,查明箱數,一律放行。如箱數不符,照章加罰。該三處採辦洋茶,如不在以上各卡之內,不得持此票為憑,應聽各卡抽厘,其應完內地子口半稅,由該商照通商條約章程完納,概不在此數內。

  一、皖南茶引局、省城牙厘局及該縣承辦茶務,均需辦公經費,准就公費每引三分,厘金每引九錢五分之內,牙厘總局扣留二分,皖南道扣留二分,該縣扣留四分,作為辛紅、紙張、書役、飯食等費。

  一、向章茶捐,准其請獎。此次每引加捐二錢,共計八錢,仍悉照向章填給捐票,俟茶開運後,各商將捐照呈繳安慶牙厘總局,照籌餉例一律核獎,換給實收。

  一、洋莊簍熟茶亦按照十六兩八錢庫秤,一百二十斤成引扣算,所有茶引、茶捐、茶厘,均照章抽取。

  一、小販袋裝毛茶,售與各洋莊,向不請引,亦無茶捐名目,總過附近各卡,應照十六兩八錢庫秤,每一百二十斤抽厘錢一百文,其零星不及石者,應免抽厘,以恤小販。

  一、茶厘概歸皖局抽收。江西經過各卡,由本部堂諮明江西撫部院,劄行總局,轉飭各該卡驗票放行,不重抽厘抽捐。又婺源一縣,現歸左撫部院設卡抽收,應一併諮明照辦,以歸畫一。其婺源茶引所得引捐厘各項銀兩,由皖省糧台另撥還左撫部院糧台備抵。

  一、向來內地客商,販運行銷內地簍茶、箱茶,及建德向有西商採辦北口茶,不照此例,所有應完徽州茶引、茶捐、茶厘,應由皖南道查明舊章,並察看情形,酌議章程,詳候核奪。

  一、核定章程,應出示曉諭徽、甯、池三府屬商民遵照,並通飭經過江西、安徽各厘卡,照驗放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