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國藩 > 曾文正公全集 | 上頁 下頁 |
求闕齋讀書錄卷五 |
|
子部 管子 《牧民第一》:「不璋兩原,則刑乃繁,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 璋者,障之假借字。悟疑誤,以與神不韻也。 《形勢第二》。 有感斯有應,有往斯有來,有實斯有名,有形斯有勢,故為政者當盡其在我者,務其遠者大者。「飛蓬之間。」 聲聞之無根者也。 「主功有素,寶幣奚為,羿之道,非謝也。造父之術,非馭也。奚仲之巧,非斲削也。」寶幣非享神之具,羿非謝,造父非禦,奚仲非斲削,別有屍之者也。 「召遠者使無為焉,親近者言無事焉。」 召之不在於使,親之不在於言,亦別有屍之者也。 「訾食者不肥體。」 訾食者,計訾而食,猶雲數米而炊。 《立政第四》:「右五事。」 此管子經國之大略,即後世保甲之法所自防。 《宙合第十一》:「進傷為人君嚴之義,退害為人臣者之生。」 按:此即《揚雄傳》「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之義。 「以為鳥起於北,意南而至於南。起于南,意北而至於北。 苟大意得,不以小缺為傷。」 莊子謂行小變而不失大常,亦此意。 《法禁第十四》:「故曰絕而定。」 絕而定,猶董子「皆絕勿進」之絕。 《重令第十五》。 此篇言令不違,即商鞅之所本。 「虧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從令者死,五者死而不赦。」 按:五不赦,商鞅之所本也。 「三器者何也?曰號令也,斧鉞也,祿賞也。」 按《法禁篇》首三句曰法制,曰刑殺,曰爵祿,三者並重,亦即此三器也。 《法法第十六》:「倨傲、易令、錯儀、畫制、作議者,盡誅。」 按:倨傲即私議自貴也,易令即怪嚴也,錯儀即雜俗也,畫制即異禮也,作議即私議也。 《兵法第十七》:「始乎無端者,道也。卒乎無窮者,德也。」 按:始乎無端者,陰陽之循環,隨所遇皆可為端也,故曰道。 卒乎無窮者,人心之變化既極,而又以苦思得通也,故曰德。 「因便而教,准利而行,教無常。」 按:「因便而教,准利而行」者,兵無常形,因勢合變。 《大匡第十八》:「士處靖。」 按:處靖,謂居止有定也。下「出入無常」是反面。 《小匡第二十》:「夫鮑叔之忍,不僇賢人。」 《左傳·正義》雲:「夫鮑叔之不忍僇賢人,其智知稱賢以自成也。」王雲:「應從正義為是。不忍上應更增一『仁』字,與『智』字相對。」 《霸言第二十三》:「兼正之國之謂王。」 按:兼正之國,疑當作兼正四國。 「故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謂貪者,其大計存也。」 「伐不謂貪」,王雲伐字當為我字之訛。國藩按:伐字當為世字之訛。唐諱世,凡世字皆改作代,代又訛為伐耳。 《問第二十四》:「事先大功,政自小始。」 按:以上總提,以下分條考問。 「徒負勿入。」 謂不收其稅入也。 《君臣上第三十》。 此篇言為君者專重求人,不侵臣下之職。 《君臣下第三十一》:「故曰。德侵則君危。」 按:侵,過也,猶淫也,溢也,侈也。故下文雲審禁淫侵。 上溢分則下亦越分,上禁淫侵適如其分,故下無冀幸也。 《小稱第三十二》。 此篇多精深語,大約畏民以自修,反己以自責。 「操名從人,無不強也。操名去人,無不弱也」。注:「謂君自行善,持名使之延譽,故強也。君既行惡,即是持名去人,無善可稱,故弱也。」 按:操名者,民操之也。操名以從我,則我強。操名以去我,則我弱。注失之。 「聖人得利而托焉。」 按:聖人行善,宣之于氣,達之於目,是心中之善托於氣與目以出也,故目得利而托。聖人有善則托可好,我有過則托可惡。 《四稱第三十三》。 此篇言有道君、無道君、有道臣、無道臣四者。 《侈靡第三十五》。 此篇多不可曉。 《心術上第三十六》:「故曰上離其道。」 按:此故曰二字涉下文解中而衍。 莊子 《養生主》。 莊子自以為游方之外,不嬰世網。餘讀《養生主》、《人間世》等篇,其持身涉世,用心亦何苦也!其曰:「虛舟不忤,雖有忮心,不怨飄瓦,與齊偕入,與汩俱出。」反復言之,豈誠忘機哉?使誠忘機,則不復言機矣。《越世家》載其不救陶朱公之子,亦機心之為之也。姚惜抱氏責之,非過也。 《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蠓能苦之。」 按:碭,水中石。水涸而見沙石,不得津潤,失所憑依之象。《通鑒》:「客謂靖郭君曰:『君不聞海大魚乎?網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制焉。』」以蕩為碭,失其義矣。王介甫《和王微之高齋三首》;「蕭條中原碭無主,崛強又此憑江淮。」俗本誤作「蕩」,亦為失之。 淮南子 《俶真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逸我以老,休我以死。善我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 數句襲《莊子·大宗師》篇。 《天文訓》:「右背德。」 按:背即後也。孫子曰:「右背山陵,前左水澤。」亦以背與前為對。 《覽冥訓》:「使俗人不得其君形者。」 君形,主宰乎形骸者也。 《本經訓》:「勾爪居牙。」 庾信賦作「鉤爪鋸牙」。 「凡人之性」節。 此段雜襲儒家者言,與本篇大旨不合。 《主術訓》:「凡此六反者,不可不察也。」 六反者:小與大反,方與圓反,多與鮮反。 《繆稱訓》。 《要略》雲:「斷短為節,以應小具。」故此篇嘉言雨集,妙義雲來,皆短章零節,無長言繁稱者也。 《道應訓》。 此篇雜征事實,而證之以老子道德之言。意以已驗之事,皆與昔之言道者相應也。故題曰道應。每節之末皆引《老子》語證之,凡引五十二處。 「太清問於無窮曰」節。 此段襲《莊子·知北遊》篇。 「齧缺問道於披衣」節。 此段本《莊子·知北遊》篇。「惷乎若新生之犢」,莊作瞳焉。瞳焉者,目灼灼不瞬之貌。此作惷乎,亦近之。 「四累之上也」。注:「此上凡四事,皆累於世,而男女莫不歡然為上也。」 按:累者,層累也。刺不入、擊不中,一層也。弗敢刺,弗敢擊,二層也。無其意,三層也。歡然愛利,四層也。故曰四累之上。高注失之。 「太王直父居邠」節。 太王事本《莊子·讓王》篇。 「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節。 公子牟事本《莊子·讓王篇》。 「桓公讀書於堂」節。 輪扁事本《莊子·天道》篇。 「大司馬捶鉤者年八十矣」節。 捶鉤事本《莊子·知北遊》篇。 蹠之徒問蹠曰:「盜亦有道乎?」 本《莊子·胠篋》篇。 「光耀問於無有曰。」 光耀事本《莊子·知北遊》篇。 「柴箕子之門。」 按:《後漢書·楊震傳》:「柴門謝客。」《三國志》:「以萬兵柴道。」與此「柴」字義同,即塞也。 《詮言訓》。 此篇大指不以功名自章,不以賢智先人,即《莊子》「無成無虧」之義。 「故通性之情者,不務性之所無,以為通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 四句本《莊子·達生》篇。 「通於道者,物莫不足滑其調」。 「莫」字疑誤。 「方船濟乎江。」 虛舟事本《莊子·山木》篇。 《兵略訓》:「而勝亡焉。」 按:「勝亡焉」猶雲勝不系乎此也,全不系乎此也。 「將者必有三隧四義五行十守」節。 三隧、四義、五行、十守,三隱、八善,皆不足貴,惟獨見,獨知,審量虛實為足貴。 《說山訓》:「故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岸不枯。」 二句本《荀子·勸學》篇。 「食草之獸,不疾易藪。水居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常。」 數句本《莊子·田子方》篇。 《人間訓》「單豹倍世離俗」節。 本《莊子·達生》篇。 《修務訓》:「夫事有易成者名小,難成者功大,君子雖未有利,福將在後至。」 言美成在久,後世當有知者,猶揚雄言後世有子雲則知之矣。 《泰族訓》。 按:族,聚也,群道眾妙之所聚萃也。泰族者,聚而又聚者也。始之又始,曰泰始。一之又一,曰泰一。伯之前有伯,曰泰伯。極之上有極,曰泰極。以及泰山、泰廟、泰壇、泰折,皆尊之之辭。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