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陽明 > 傳習錄 | 上頁 下頁 |
陸澄錄(8) |
|
七一 「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止之,是複其本然而已。」 七二 問:「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則不為向時之紛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則不擾擾而靜,靜而不妄動則安,安則一心一意只在此處,千思萬想務求必得此至善,是能慮而得矣。如此說是否?」 先生曰:「大略亦是」。 七三 問:「程子雲:『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何墨氏兼愛,反不得謂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難言,須是諸君自體認出來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彌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生亦只有個漸,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陽生,必自一陽生,而後漸漸至於六陽。若無一陽之生,豈有六陽?陰亦然。惟有漸,所以便有個發端處;惟其有個發端處,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發端處,抽芽然後發幹,發幹然後生枝生葉,然後是生生不息。若無芽,何以有幹有枝葉?能抽芽,必是下面有個根在,有根方生,無根便死。無根何從抽芽?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生意發端處,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愛物,便是發幹生枝生葉。墨氏兼愛無差等,將自家父子、兄弟與途人一般看,便自沒了發端處。不抽芽,便知得他無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謂之仁?孝弟為仁之本,卻是仁理從裡面發生出來」。 七四 問:「延平雲:『當理而無私心』。『當理』與『無私心』,如何分別?」 先生曰:「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若析心與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問:「釋氏於世間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著,似無私心。但外棄人倫,卻是未當理」。 曰:「亦只是一統事,都只是成就他一個私己的心」。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