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王國維文存 | 上頁 下頁
致藤田博士書一


  敬啟者。前日寄上《元朝秘史中之主因種考》,想達左右。此文但就文獻上證明《祕史》之「主因亦兒堅」即金末之「G軍」,而於「G」字之音義不敢贊一辭。然窮此文之結論,則主因自當為釓軍之對音,與近日諸家所說釓字之音不能吻合。國維對此亦稍有臆見,今悉陳之,以就正於左右。讀尊著《釓字考》,以漢籍中釓字為女真文「乩」字之竄入。然乩之與釓,雖皆從L,而其左旁則絕不相似。頃從《華夷譯語》女真語中見一「麼蔔」字(Grude氏音注本第十三葉),其女真字為麼蔔殼,其音為又安,其義為床,以此外字當遼、金、元三史中之釓字,似較乩字為近。此說若中,則釓之音當讀如「又」,此與《祕史》以主因對釓軍之說合。何則?蒙古語中爿母之字,讀若英語之J,亦讀若Y,如《祕史》卷一文譯之「主兒乞」直譯作「禹兒乞」,卷四又作「主兒勤」,又《親征錄》作「月兒斤」,《元史·太祖紀》作「要兒斤」,《世系表》作「嶽裡斤,卷三之「者該晃脫合兒」,卷六作「也該晃脫合兒,卷八之「者迭兒」,卷六作「牙的兒」,《親征錄》作「也迭兒」。又如「劄刺亦兒」亦作「押刺伊而」(《元史·太祖紀》)。「者塔黑」(《親征錄》)亦作「約塔黑」(拉施特書)。「卓忽難」(閻複《駙馬高唐忠獻王碑》)亦作「月忽難,(《秘史》及《親征錄》)。而「者勒篾,(《秘史》)、「折裡麥」(《太祖紀》)、「折裡麻」(《速不台傳》)亦與「月呂篾思」(《後村集》一百四十二。又《剡源集》十八)、「月呂麻思,《元史·列傳十》)之名同出一源。是蒙古語中主與又同讀也。契丹、女真語雖無可考,然如「耶律」亦為「世裡,《遼史·營衛志》及《世表》)。「閘刺,《金史·耨盟溫敦思忠傳》:閘刺,漢語雲行人也)亦為「押刺,《金史·唐栝安劄傳》)。則此事當與蒙古語無殊。由是言之,則釓之音讀如「主」,亦讀如「歐」,歐與杳聲轉最近。

  邵氏《續宏簡錄》「釓音杳」之注,殆有相當之根據,羽田博士疑邵氏但據釓字之偏旁以擬其音,國維寧信昔人取契丹或女真此字以入漢籍者,正以此字合於漢字諧聲之法則故也,然則地名中「釓裡舌」(《金史·世宗紀》大定十四年)之與「杳沙,《章宗紀》明昌四年,《遼史·遊幸表》、《金史·地理志》桓州下並作查沙,亦緣查、杳同紐,未必系字之誤),人名中「釓裡」之與「嫋履,《遼史·列傳十六》),「釓舍,《金史·忠義傳一》)之與「遙設,《遼史·天祚紀》、《金史·海陵紀》及《白彥敬傳》、《李通傳》。「釓哲,《遼史·天祚紀》)、「釓者,《金史·紇石烈志寧傳》、《徒單克寧傳》、《窩斡傳》)之與「瑤質」(《遼史·列傳十八》)、「遙折,《金史·佞幸·蕭裕傳》),釓查刺」、「釓叱刺,並《元史·兵志》)、「釓劄刺,《元史·石抹孛迭傳》)之與「麼查刺,《金史,夾穀清臣傳》)、「咬查刺」(《金史·忠義傳一》)當系同名異譯。是釓之有杳音,略可得而比定矣。又箭內博士曾從文獻上證明《金史·太祖紀》之「蕭釓裡」即《遼史·天祚紀》之「蕭敵裡」,又《金史·徒單思忠傳》之「釓椀,乃《溫迪罕蒲睹傳》、《移刺窩斡傳》之「迪斡」,《遼史·天祚紀》之「釓而畢」即《聖宗紀》之「迪離畢,維案亦即《營衛志》之「突呂不」)。其說甚確。是釓字於主、杳二音外,又有敵、迪之音,此又與《黑韃事略》都由切之音相關。而契丹初起時之人名部名中,此三音已互相錯綜,如耶律氏之始祖,其名為「泥禮,《舊唐書·契丹傳》)。或「涅裡,耶律儼《遼實錄》)。或「雅裡,金陳大任《遼史》)。其姓為「耶律」,或「世裡,而其部名則為「迭刺」也。遙輦氏之始祖,其姓名為「迪輦釓裡」,其部名則為「遙輦」也。六奚部中姚裡部之最初部長,其名為「哲裡」,而金元奚人亦多以「瑤裡」、「姚裡」為姓。又遼之道宗字「涅鄰」,小字「查刺」。耶律仁先字「糺鄰」,小字「查剌」。

  此外,如部之「涅刺」,姓之「述律」,名之「女裡」、「漚裡孫」、「歐裡思」、「歐裡斯」,亦皆與此有關。頗疑此等諸名,本出一源,當時故小異其音讀,以區別其或為名、或為姓、或為部,又以之區別此部與彼部、此人與彼人,故音讀時有不同。《黑韃事略》、《元秘史》對釓字之音,殆皆得其近似者,然其最初之音,當讀歐或杳,緣舌齒之音,固不得先於喉音也。國維於言語學未嘗問津,不知此種臆說有當否?如尊意以為可備一說,請以此書付《史學雜誌)附於《主因考》之後,以俟諸大家董正之。敬頌起居不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