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王國維文存 | 上頁 下頁
西胡續考


  自《漢書·西域傳》言:「自宛以西至安息,其人皆深目多須髯。」後世所記胡人容貌,如《世說新語》(六。)記康僧淵,《太平廣記》(二百四十八。)引《啟顏錄》,記隋三藏法師,又(四百三十五。)引《朝野僉載》記宋蔡事,無不如是。《北史·於闐傳》言:「自高昌以西諸國人等,皆深目高鼻,惟此一國,(於闐。)貌不甚胡。」《唐書·突厥傳》言:「頡利族人思摩,以貌似胡,疑非阿史那種,故但為夾畢特勒而不得為設。」是胡之容貌,顯與他種不同。而其不同之處,則「深目多須」四字盡之。隋唐以來,凡非胡人而貌類是者,亦謂之胡。《劉賓客嘉話錄》言:「楊國忠知吏部銓,呼選人名,引入於中庭,不問資序,短小者通道參軍,胡者雲湖州文學。」李匡義《資暇錄》(下。)雲:「俗怖小兒日『麻胡來』,不知其源者,以為多髯之神。」李商隱《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嘲鄧艾吃。」《東觀奏記》:(上。)宣宗問宰臣白敏中曰:『有一山陵使,胡而長,其人姓氏為誰?』敏中奏:『景陵山陵使令狐楚。』」《侯鯖錄》:(四。)

  「王晉卿嘗過鞏洛間,道旁有後唐莊宗廟,默念始治終亂,意斯人必胡。及觀神像,兩眼外皆髭也。」是中國人貌類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鬍子。此名當六朝時本施之胡人。《藝文類聚》(三十五。)載:「梁簡文帝謝安吉公主餉鬍子一頭,啟雲:『方言異俗,極有可觀,山高水遠,宛在其貌。』」即用《世說》所載康僧淵事,蓋謂真胡人。至唐而中國人貌類是者,亦謂之鬍子。《太平廣記》(二百四之五。)引《禦史台記》雲:「邵景蕭嵩俱授朝散大夫,二人狀貌類胡。景鼻高而嵩須多,同時服朱紱,對立於庭。韋鏗簾中獨窺而詠曰:『一雙鬍子著緋袍,一個須多一鼻高。』云云」。

  又《雲溪友議》載唐陸岩夢《桂州筵上贈鬍子女》詩雲:「自道風流不可攀,那堪蹙額更頹顏,眼睛深卻湘江水,鼻孔高於華嶽山。」是自唐以來皆呼多須或深目高鼻者為胡或鬍子。此二語至今猶存,世人呼須及多須之人皆曰鬍子,俗又制鬍字以代之。《北夢瑣言》(七。)載《蔡押衙詩》雲:「可憐洞庭湖,卻到三冬無髭須。」以其不成湖也。是唐人已謂須為胡。豈知此語之源,本出於西域胡人之狀貌乎!且深目多須,不獨西胡為然,古代專有胡名之匈奴,疑亦如是。兩漢人書雖無記匈奴形貌者,然晉時胡羯,皆南匈奴之裔。《晉書·石季龍載記》雲:「太子詹事孫珍問侍中崔約曰:『吾患目疾,何方療之?』約素狎珍,戲之曰:『溺中可愈。』珍曰:『目何可溺?』約曰:『卿目畹畹,正耐溺中。』珍恨之,以告石宣。宣,諸子中最胡狀,目深,聞之大怒,誅約父子。」又雲:「冉閔躬率趙人誅諸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余萬,屯據四方者,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是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

  《安祿山事蹟》(下。)雲:「高鞠仁令范陽城中,殺胡者重賞。於是羯胡盡死,小兒擲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類胡而濫死者甚眾。」事亦相類。夫安史之眾,素號雜胡,自兼有突厥、奚、契丹諸部。晉之羯胡,則明明匈奴別部,而其狀高鼻多須,與西胡無異,則古之匈奴,蓋可識矣。自後漢以來,匈奴寢微,而東胡中之鮮卑,起而代之,盡有其故地。自是訖於蠕蠕之亡,主北垂者,皆鮮卑同族也。後魏之末,高車、突厥代興,亦與匈奴異種,獨西域人民與匈奴形貌相似,故匈奴失國之後,此種人遂專有胡名。顧當時所以獨名為胡者,實因形貌相同之故。觀《晉書·載記》之所記,殆非偶然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