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王國維文存 | 上頁 下頁 |
明堂廟寢通考 |
|
宮室惡乎始乎?《易傳》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穴居者,穿土而居其中;野處則複土于地而居之。《詩》所謂「陶複陶穴」是者也(《說文》覆,地室也。」)。當是之時,唯有室而已,而堂與房無有也。初為宮室時亦然。故室者,宮室之始也。後世彌文,而擴其外而為堂,擴其旁而為房,或更擴堂之左右而為箱、為夾、為個(三者異名同實)。然堂後及左右房間之正室,必名之曰「室」,此名之不可易者也。故通言之,則宮謂之「室」,室謂之「宮」,析言之,則所謂「室」者,必指堂後之正室。而堂也,房也,箱也,均不得蒙此名也。《說文》室,實也。」以堂非人所常處,而室則無不實也。晝居於是(《玉藻》:「君子之居恒當戶。」戶,謂室戶也),夜息於是,賓客於是(《曲禮》將入戶,視必下。」又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皆謂室戶)。其在庶人之祭於寢者,則詔祝於是,筵屍於是。其用如斯其重也。後庭、前堂,左右有房;有戶、牖以達於堂,有側戶以達于房,有向以啟於庭。東北隅謂之「宦」,東南隅謂之「變」,西南隅謂之「奧」,西北隅謂之「屋漏」。其名如斯其備也。故室者,又宮室之主也。明乎室為宮室之始及宮室之主,而古宮室之制,始可得而言焉。 我國家族之制,古矣。一家之中有父子,有兄弟,而父子、兄弟又各有其匹偶焉。即就一男子言,而其貴者有一妻焉,有若干妾焉。一家之人,斷非一室所能容,而堂與房,又非可居之地也。故穴居野處時,其情狀餘不敢知。其既為宮室也,必使一家之人所居之室相距至近,而後情足以相親焉,功足以相助焉。然欲諸室相接,非四阿之屋不可。四阿者,四棟也。為四棟之屋,使其堂各向東西南北,於外則四堂。後之四室,亦自向東西南北而湊於中庭矣。此置室最近之法,最利於用,而亦足以為觀美。明堂、辟雍、宗廟、大小寢之制,皆不外由此擴大之、緣飾之者也。 古制中之聚訟不決者,未有如明堂之甚者也。《考工記》言「五室」、言「堂」,而不言堂之數。《呂氏春秋·十二紀》、《小戴記·月令》均言一太室、四堂、八個(《尚書大傳》略同。惟改四大廟為正室),《大戴記·盛德篇》則言「九室」。此三者之說,已不相合。今試由上章所言考之,則《呂氏春秋》之四堂、一太室,實為古制。《考工記》中「世室」、「五室」、「四旁」、「兩夾」、「四阿」、「重屋」等語,均與古宮室之制度合。唯「五室,凡室二筵」之文,則顯與自說相抵牾。至《大戴》「九室」之說,實為秦制(《隋書·宇文愷傳》引《禮圖》,並見聶崇義《三禮圖》),恐秦時據《考工記》「五室」、《呂覽》「四室」之文,昧古代堂與室之分,而以「室」之名概之(《尚書大傳》以四堂為四正室。是秦漢間人不知堂與室之分之證也),並四與五則為九矣。說《明堂》、《月令》者,又雲明堂「九室、十二堂,見《玉藻》、《明堂位》疏引鄭玄《駁五經異義》,後人誤羼入《大戴記·感德篇》中),則又恐據古之四堂八個、秦之九室而兼數之。所謂歧路之中又有歧者也。自漢以後,或主五室說,或主九室說。主五室說者,多主一堂之說,而其位置此五室也各不同:或置諸堂之中央及四正(《藝文類聚·禮部》引《古三禮圖說》),或置諸中央及四隅(鄭玄《考工記注》並《玉藻》、《明堂位》疏引鄭《駁五經異義》),或置諸堂、個之後(汪中《明堂通釋》。孔廣森《明堂億說》與汪略同)。其主四隅說者,或謂四室接太室之四角為之(聶崇義《三禮圖》如此,戴震《考工記圖》、張惠言《儀禮圖》從之,而又參以《月令》之「四堂」、「八個」),或謂四室不與太室相屬,而遠在堂之四隅(汪中《明堂通釋》所圖鄭說如此)。即同主一說者,其殊固已如此矣。其主九室說者,則或接太室之四角為四室,又接四室之四角為四室(聶氏《三禮圖》謂為秦制,任啟運《朝廟宮室考》從之),或三三相重,房間通街(後魏李沖所造如此,見《隋書》牛弘傳及宇文愷《傳》)。又主調停說者,則有若賈思伯于太室四角為四室,以一室充二個之用,以當《考工記》之五室,《月令》之四堂、八個者矣(《魏書·賈思伯傳》)有若焦循於太室之角接以四室,而又兩分四室為勾股形者八,以充五室及四堂、八個者矣(《群經宮室圖》)有若唐仲友于一堂中畫東、西、南、北以為四堂、八個,而置五室於四堂之間者矣(《帝王經世圖譜》)有若阮元以《考工記》雖言一堂而實有四堂,故為廣九筵、修七筵之堂四於外,而于其中央方九筵之地置方二筵之室五,則又合唐氏之說以《考工記》之度矣(《挈經室續集》卷一)。然太室二筵,褊陋已甚,四隅、四室取義雲何?魏李謐、隋牛弘之所浄者不可奪也。 又據阮氏之說,則中央之地,修廣九筵。今五室所占,縱橫僅得六筵,則所餘三筵之地如何?於是有若陳澧以三筵之地當五室之壁之厚,而謂壁厚半筵者矣。此外,如《白虎通》、蔡簋《明堂論》、牛弘《明堂議》、李覯《明堂定製圖》等,但務剿說而不能以圖明之者,其數尚多。蓋斯途之荊棘久矣。自餘說言之,則明堂之制,本有四屋;四堂相背於外,其左右各有個,故亦可謂之十二堂。堂後四室相對於內,中央有太室,是為五室。太室之上,為圓屋以覆之,而出於四屋之上,是為重屋。其中除太室為明堂、宗廟特製外,餘皆與尋常宮室無異。其五室、四堂、四旁、兩夾、四阿、重屋,皆出於其制度之自然,不然,則雖使巧匠為之,或煩碎而失宜,或宏侈而無當,而其堂與室終不免窮於位置矣。 明堂之制,外有四堂,東、西、南、北,兩兩相背,每堂又各有左右二個。其名則《月令》諸書謂之青陽太廟、青陽左個,青陽右個,明堂太廟、明堂左個、明堂右個,總章太廟、總章左個、總章右個,玄堂太廟、玄堂左個、玄堂右個。此四堂之名,除「明堂」外,「青陽」之名僅見於《爾雅》,「總章」之名一見於《屍子》,而「玄堂」則無聞焉。其名或出後人之緣飾,然其制則古矣。蓋四堂、八個,實與聽朔、布政之事相關。聽朔之為古制,亦可由文字上旁證之。于文,「王」居「門」中為「閏」。《周禮·春官·太史》閏月詔王居門終月。」《玉藻》閏月則闔門左扉,立於其中。」先鄭注《周禮》雲:「《月令》十二月,分在青陽、明堂、總章、玄堂、左右之位,惟閏月無所居,居於門。故于文,,王,在,門,中為,閏,。」《說文》亦雲:「告朔之禮,天子居宗廟。閏月,居門中。閏,從王在門中。」《周禮》、《玉藻》之說,雖有可存疑之處,然文字之證據不可誣也。要之,明堂為古宮室之通制,未必為聽朔、布政而設,而其四堂、八個,適符十二月之數。先王因之而月異其居,以聽朔、布政焉。此自然之數也。然則古者聽朔之事,可以「閏」字證之,而四堂、八個之制,又可由聽朔證之。《月令》之說,固非全無依據矣。且《考工記》之記明堂,世所視為與《月令》絕異者也。《記》但言堂之修廣而不言堂數,故自漢以來多以一堂解之。然其所言「世室」、「五室」、「四旁」、「兩夾」、「四阿」、「重屋」,無不可見四堂之制。古者,室在堂後,有室斯有堂。又一堂止一室,故房有東、西也,夾有東、西也,個有左、右也,而從不聞有二室。 今既有五室,則除中央太室外,他室之前必有一堂。有四室,斯有四堂矣。「四旁兩夾」亦然(古「夾」、「個」兩字,音義皆同。《書·顧命》及《考工記》之「夾,,,即《月令》之「個」也。《考工記》此句,自漢以來皆讀「四旁兩夾窗」為句,孔廣森《禮學卮言》始讀「四旁兩夾」為句而以「窗」字屬下,讀「窗白盛」為句。證以《大戴禮》之「赤,綴戶也;白,綴牖也」,其讀確不可易)。每堂各有兩夾,而四堂分居四旁,此所謂「四旁兩夾」也。若「四阿」之釋,則或以為四注屋(鄭氏《考工記》「四阿重屋」注),或以「阿」為屋冀(唐仲友《帝王經世圖譜》),或以「阿」為楣(程瑤田《釋宮小記》)。然鄭氏於《考工記·匠人》「王宮門阿之制五雉」注及《士昏禮》「當阿」注皆雲:「阿,棟也。」蓋屋當棟處最高,計屋之高,必自其最高處計之。「門阿之制五雉」,謂自屋之最高處至地凡五雉,自不能以屋冀及楣當之矣。鄭以明堂止有一堂,一堂不能有四棟,故于「四阿」下解為「四注屋」。然此「四阿」與「王宮門阿」同在「匠人」一職,不容前後異義,自當從鄭君後說。既有四棟,則為四堂無疑。故《考工記》所言明堂之制而非一堂,自其本文證之而有餘。明堂合四堂而為一,故又有「合宮」之稱。《屍子》曰:「黃帝合宮,(殷人)總章,殷人陽館,周人明堂。」益知四堂之說不可易也。 四堂之後,各有一,室。古者宮室之制,堂後有室,室與堂問在一,屋中。未有舍此不數而別求之於他處者也。則明堂五室中,除太室外,他四室必為四堂後之正室。乃主一堂之說者,以為在堂上之四正,或以為在其四隅。其主四堂說者,財以在中庭之四隅。其說詭僻,不合于古宮室之制。且古之宮室,未有堂而無室者。有之,則惟習射之榭為然。明堂非習射之所,故其五室中之四,必為堂後之正室,與太室而五焉。四堂、四室,制度宜然。不是之求,而以堂上、庭中之四正、四隅當之,可謂舍康莊而行溪徑者也。 四堂、四室,兩兩對峙,則其中有廣庭焉。庭之形正方,其廣袤實與一堂之廣相等。《左氏傳》所謂「埋璧於太室之庭」,《史記·封禪書》載申公之言曰:「黃帝接萬靈明庭。」蓋均謂此庭也。此庭之上,有圓屋以覆之,故謂之「太室」。太室者,以居四室之中,又比四室絕大,故得此名。太者、大也。其在《月令》則謂之「太廟太室」。此「太廟」者,非中央別有一廟,即青陽、明堂、總章、玄堂之四太廟也。太廟之「太」,對左右個而言。太室之「太」,對四室而言。又謂之「世室」。世,亦大也。古者「太」、「大」同字,「世」、「太」為通用字。故《春秋經》之「世子」,《傳》作「太子」。《論語》之「世叔」,《左氏傳》作「太叔」。又如伯父之稱「世父」,皆以「大」為義。故《書·洛誥》、《禮·月令》、《春秋左氏》、《谷梁傳》之「太室」、《考工記》、《明堂位》、《公羊傳》並稱「世室」。又太室居四堂、四室之中,故他物之在中央者或用以為名也。嵩高在五嶽之中,故古謂之「太室」,即以名堂「太室」之名名之也。然則「太室」者,以居中央及絕大為名。即此一語之中,而明堂之制已略具矣。 明堂之制既為古代宮室之通制,故宗廟之宮室亦如之。古宗廟之有太室,即足證其制與明堂無異。殷商卜文中兩見「太室」(《殷虛書契》卷一第三十六葉,又卷二第三十六葉),此殷宗廟中之太室也。周則各廟皆有之。《書·洛誥》王入太室,裸。」王肅曰:「太室,清廟中央之室。」此東都文王廟之太室也。《明堂位》又言「文世室」、「武世室」。吳彝蓋雲:「王在周成太室。」君夫敦蓋雲王在周康宮太室。」鬲攸從鼎雲王在周康宮辟太室。」昝鼎雲王在周穆王太□。」(此字摩滅,疑是「室」字)伊敦雲王格穆太室。」則成王、康王、穆王諸廟皆有太室,不獨文、武廟矣。至太室四面各有一廟,亦得于古金文字中證之。克鐘雲:「王在周康刺宮」(「刺宮」即「烈宮」,古金文皆假「刺」為「烈,。頌鼎(頌敦、頌壺、頌盤文同)雲王在周康邵宮。」(「邵」字從召、從阝。「阝」即古「人」字。《說文》作「怊」,經、傳通用「昭」字)寰盤雲王在周康穆宮。」望敦雲王在周康宮新宮。」同在宗周之中,又同為康王之廟,而有昭、穆、烈、新四宮。則雖欲不視為一廟中之四堂,不可得也。康宮如此,他亦宜然。此由太室之制度言之,固當如此。若從先儒所說古宗廟之制,則更無太室之可言矣。 明堂之制,太室之外,四堂各有一室,故為五室。宗廟之制亦然。古者寢、廟之分,蓋不甚嚴。廟之四宮後,王亦寢處焉,則其有室也必矣。請舉其證。望敦雲:「唯王十有三年六月初吉戊戌,王在周康宮新宮。旦,王格太室。」寰盤雲:「唯廿有八年五月既望庚寅,王在周康穆宮。旦,王格太室。」頌鼎雲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邵宮。旦,王格太室。」此三器之文皆雲:「旦,王格太室」,則上所雲「王在某宮」者,必謂未旦以前王所寢處之地也。且此事不獨見於古金文,雖經、傳亦多言之。《左傳·昭二十二年》:「單子逆悼王于莊宮以歸,王子還夜取王以如莊宮。」《三十三年》:「王子朝入于王城」,「尋羅納諸莊宮」。案莊宮,莊王之廟。而《傳》文曰「逆」,曰「如」,曰「納」,皆示居處之意。《禮運》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周語》:「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內史興賜晉文公命。上卿逆于境,晉侯郊勞,館諸宗廟。」《聘禮》「記」:「卿館于大夫,大夫館于士,士館於工商。」鄭注館者必於廟。不於敵者之廟,為太尊也。」以此觀之,祖廟可以舍國賓,亦可以自處矣。既為居息之地,自不能無室。又所居不恒在一宮,故每宮皆當有之。四宮四室,並太室為五,與明堂同。而明堂五室,其四當分屬四堂,又可於此得其確證矣。 廟中太室之為四宮中之廣延,又可由古代冊命之禮證之。古天子、諸侯之命群臣也,必於廟中。《周禮·春官·司幾筵》凡封國、命諸侯,王位設黼依,依前南鄉設莞筵,左右玉幾。」又《大宗伯》:「王命諸侯,則擯。」鄭注王將出命,假祖廟,立依前,南鄉。擯者進,當命者延之,命使登。內史由王右以策命之。降,再拜稽首,登,受策以出。」《祭統》:「祭之日,一獻。君降,立於阼階之南,南鄉。所命北面。史由君右執策命之。」前者為天子命諸侯之禮,後者為諸侯命諸臣之禮。然古金文所紀冊命之禮,頗與此殊。頌鼎雲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邵宮。旦,王格太室,即位。宰弘右頌入門,立中庭。尹氏受王命書。王呼史虢生冊命頌(中略)。頌拜稽首,受命冊,佩以出。反入覲章。」寰盤:唯廿有八年五月既望庚寅,王在周康穆宮。旦,王格太室,即位。宰額右寰入門,立中廷,北鄉。史冓受王命書,王呼史滅冊錫寰。」他器文類此者頗多。 凡上言「王格太室」者,下均言所命者「立中廷,北鄉」。就所謂中廷之地,頗有尋繹者焉。案《禮經》中言「庭」,皆謂自堂下至門之庭。其言「中庭」者,則謂此庭南北之中。然則上諸器文系「中廷」於入門後,自當為門內之廷。又雲「立中廷,北鄉」,則又當為南鄉屋之廷也。然有大不可解者。如上諸器所言,臣「立中廷,北鄉」,而王即位於太室,則王必於太室之北設黼依、幾筵而立焉。假使依《考工記》所,記堂修七筵、廣九筵,而正方形之太室,其修當如堂九筵之廣,則王位與中廷間有太室之修九筵、堂修七筵,又加以庭修之半(前人謂庭修當堂修之三倍),則王與所命者之間相距在二十六筵以上(即二百二十二尺)。即令堂室之修大減於《考工》所記,亦必在十筵以上。況以室之南北墉與庭北之碑三重隔之,面不得相覿,語不得相聞,決非天子命臣之意也。餘謂此「中廷」當謂太室之廷,但器文於所命者入門後略去升堂、入室諸節耳。蓋太室之地,在尋常宮室本為廣廷。太室雖上有重屋,然太室屋與四宮屋之間,四旁通明,漢時猶謂之「通天屋」(《隋書·牛弘傳》引蔡邕《明堂論》),故可謂之「廷」。而此廷南北之中,亦謂之「中廷」。此中廷,與《禮經》所謂「中庭」指前廷南北之中者絕異。太室之修九筵,則所命者立於中廷,距王位不過四筵。 故史得受命書于王!所命者得佩命冊以出!而冊命之禮乃得行焉。且古人于太室本有「廷」稱。《左傳》楚共王「與巴姬密埋璧於太室之廷」,亦指此地。否則,太室居四屋之中,何緣有廷?若指四屋之前廷,則不得系之太室。所謂「太室之廷」,猶班固言承明、金馬著作之「廷」雲爾。故余斷言諸器中之「中廷」,即太室南北之中也。凡此冊命之禮,皆與古宮室之制相關,故不得不詳辨之也。然則宗廟之制,有太室、有四宮,而每宮又各有一室。四宮五室,與明堂之制無異。且明堂五室之四分屬四堂,亦於宗廟中始得其最確之證明。而明堂為古宮室之通制,亦至是而益明矣。 明堂之制,既為古宮室之通制,故宗廟同之。然則路寢如何?鄭玄于《毛詩箋》、《考工記》及《玉藻注》,均謂「明堂」、宗廟、路寢同制,而于《顧命》所紀路寢之制不得其解,遂謂成王崩時在西都,文王遷豐、鎬,作靈台、辟雍而已,其餘猶諸侯制度焉。蓋視《顧命》所紀路寢之制與明堂異也。以余觀之,路寢無太室,自與明堂、宗廟異。至於四屋相對,則為一切宮室之通制。《顧命》所紀,乃康王即位受冊之禮,于路寢正屋行之,自無從紀東、西、北三屋。即就正屋言之,但紀西夾而不紀東夾。然則謂無東夾可乎?因所不紀而遂疑其無,此可謂目論者矣。余意,寧從明堂、宗廟、燕寢之制以推定路寢之制,亦有東、西、南、北四屋,似較妥也。 至燕寢之四屋相對,則有可言者焉。古之燕寢,有東宮,有西宮,有南宮,有北宮,其南宮之室謂之「適室,士以下無正寢,卩以燕寢之南宮為正寢),北宮之室謂之「下室」,東、西宮之室則謂之「側室」。四宮相背於外,四室相對於內,與明堂、宗廟同制。其制所異者,唯無太室耳。何以言之?《公羊·僖二十年傳》:「西宮災。西宮者,小寢也。小寢則曷謂之西宮?有西宮,則有東宮矣。魯子曰:「以有西宮,亦知諸侯之有三宮也。」何休注:「禮,夫人居中宮,少在前;右媵居西宮,左媵居東宮,少在後。」然《喪服傳》言大夫、士、庶人之通制,乃有四宮。《傳》曰:「昆弟之義無分,故有東宮,有西宮,有南宮,有北宮,異居而同財。」 諸侯三宮,每宮當有相對四屋。至士、庶人四宮,當即此相對之四屋之名。《內則》所謂「自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殆謂是也。《士喪禮》雲死於適室。」又雲:「朔月若薦新,則不饋於下室。」《喪大記》大夫世婦卒於適寢。內子未命則死於下室,遷屍於寢。」此「適室」、「下室」兩兩對舉,則適室、下室為南、北相對之室矣。適室、下室苟為南、北相對之室,則側室當為東、西相對之室。《內則》:「妻將生子,及月辰,居側室」是也。又雲:庶人無側室者,及月辰,夫出居群室。」(群室當謂門塾之室)則或以東、西宮之室為昆弟所居,或以僅有南鄉一屋而已。 然則燕寢南、北、東、西四宮,何以知其非各為一宮,而必為相對之四屋乎?曰:以古宮室之中溜知之也。「中溜」一語,自來注家皆失其解。釋名:「室中央曰中溜。古者穴,後室之溜,當今之棟下直室之中。」鄭注《月令》亦曰:「中溜,猶中室也。古複穴,是以名室為溜雲。」《正義》引庾蔚之雲:「穴穴皆開其上取明,故雨溜之,是以後因名室為中溜。」鄭又雲:「祀中溜之禮,主設於牖下。(《正義》以此為鄭引逸《中溜禮》文)《正義》申之曰:「開牖象溜,故設主於牖下也。」餘謂複穴雨溜,其理難通;開牖象溜,義尤迂曲。其實中溜者,對東、西、南、北四溜言之,而非四屋相對之宮室,不能兼有東、西、南、北四溜及中溜也。案《燕禮》:「設洗,當東溜。」(鄭注:「當東溜者,人君為殿室也。」《正義》雲:「漢時殿屋,四向注水。故引漢以況周。」)《鄉飲酒禮》:「磬階間縮溜,北面鼓之。」此南溜也。凡四注屋有東、西、南、北四溜,兩下屋有南、北二溜,而皆不能有中溜。今若四屋相對如明堂之制,則無論其為四注屋或兩下屋,凡在東者,皆可謂之「東溜」,在西者,均可謂之「西溜」,南北放此。若夫南屋之「北溜」,北屋之「南溜」,東屋之「西溜」,西屋之「東溜」,將何以名之哉?雖欲不謂之「中溜」,不可得也。 其地在宮室之中,為一家之要地,故曰「家主中溜而國主社」。然則此說于古有征乎?曰:有。《檀弓》曰:掘中溜而浴,毀灶以綴足,殷道也。學者行之。」案《士喪禮》:浴時,「甸人掘坎於階間,少西」,「巾、棲、鬈蚤埋於坎」。周人所掘既在階間,則殷人所掘之「中溜」,必在室外而不在室內矣。《說文·廣部》:廇,中庭也。」案古人但有「廷」字,後世加「廣」作「庭」,義則無異。由《說文》之例,「庭」字當為「廷」下重文。然《說文》收「廷」字於《廴部》,「庭」字於《廣部》,而釋之曰:「廷,中朝也。」「庭,宮中也。」則許君之疏也。然「廷」、「庭」二字之釋,辭雖微異而義則無殊。段氏《說文注》乃謂:「無屋曰廷,有屋曰庭。」並援鄭君「中溜猶中室」之言,亂許君「廇,中廷」之古義。不知許君釋「庭」為宮中,正指無屋之處。證之本書闈,宮中之門也」,「壼,宮中道也」。皆指無屋之處言。若在屋下,則有戶無門,又惡得有道乎?故「廷,中朝也」,「庭,宮中也」。其義一也。然則許君所雲「廇,中庭也」,亦指中央無屋之處,與上文所言中溜之地位合,固非餘之創說矣。故「中庭」者,對東、西、南、北四屋之前庭言之,中溜」者,對東、西、南、北四溜言之。中庭之四旁,以中溜為之界,故曰「廇,中庭也」。然非發見古宮室之通制,亦無以定中溜之地位。而由中溜之地位,又足以證四屋相對之為古宮室之通制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