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王國維文存 | 上頁 下頁
敦煌漢簡跋十二☆


  宜禾郡蠭第:廣漢第一,美稷第二,昆侖第三,魚澤第四,宜禾第五。(第一簡)

  上缺。望步廣煑(第二簡)

  大威關蓬(第三簡)

  右三簡所記凡七賽,而或作「蠭」,或作「養」、或作「蓬」,皆「棄」之別字也。《說文》賚,隧,候表也。邊有警,則舉火。從火,逢聲。」又「_,塞上亭守喪火者。從_,遂聲」。則隧以其地言,而賽以其物言,其實一也。然析言之,則「棄」與「隧」又自不同。《史記·司馬相如傳》聞烽舉燧燔。」《集解》引《漢書音義》曰:「烽,如覆米篦,縣著桔槔頭,有寇則舉之。燧,積薪,有寇則燔然之。」《漢書·賈誼傳》斥候望烽燧不得臥。」注引文穎曰:「邊方備胡寇,作高土櫓,櫓上作桔槔,桔槔頭懸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則火然,舉之相告,曰烽。又積薪,寇至即然之,以望其煙,曰燧。」二說略同。則烽用火,燧用煙;夜宜用火,晝宜用煙,他簡雲「晝不見煙,夜不見火」是也。乃張揖(《文選·諭巴蜀檄》李善注引)、張宴(《漢書·賈誼傳注》)、司馬貞(《史記·周本紀》索隱)、張守節(《史記·司馬相如傳》正義)皆以為烽主晝,燧主夜。顏師古獨于《賈誼傳》注破張宴之說,曰「晝則燔燧,夜乃舉烽」,其識卓矣。據木簡所記,則舉烽燧之地,或曰賽,或曰燧,而燧之名多至數十,賽則僅上三簡所記而已。以理度之,則夜中之火視晝中之煙所及者遠。

  蓋古者設凳必據高地,又烽台之高至五丈餘(《太白陰經》、《通典》及木簡皆雲),烽幹之高亦至三丈(沙畹書第六百九十簡),二者合計,得八丈有奇,夜中火光自可及數十裡。若晝中之煙,較不易辨,故置燧之數宜密於置烽,此自然之理。簡中諸燧,以燧數及裡數差之,大率相去十裡許。而養之相距,自右簡觀之,則昆侖在廣至縣境,魚澤在效穀縣境,宜禾在效穀西界,與敦煌中部都尉之步廣候官相接,則諸烽間相去頗遠矣。以後世事證之,則庾闡《揚都賦》注雲烽火以置於高山頭,緣江相望,或百里,或五十裡,或三十裡。(《太平御覽》卷三百三十五引)

  《唐六典·兵部》「職方郎中職雲,「凡烽候所置,大率相去三十裡。」而唐《沙州圖經》紀白亭烽與長亭烽相去四十裡,長亭烽與階亭烽相去五十裡。蓋塞外廣衍,無林麓之蔽,幕中乾燥,無掌霧之虞,則置烽自不必如內地三十裡之密。後世如此,漢亦宜然。然則簡中所記棄少而燧多,雖棄、燧本可互言,而多少殆為事實矣。「宜禾郡」者,漢無此郡名,殆指宜禾都尉轄境。以太守、都尉官秩略同,故其所治亦謂之郡。《漢志》「敦煌郡廣至縣」下,「宜禾都尉治昆侖障」。此出乎帝元始時版籍,其先當治魚澤,故孝武時有魚澤者都尉。《漢志》「效穀縣」下,注引桑欽說「孝武元封六年,濟南崔不意為魚澤尉」,唐《沙州圖經》引作「魚澤都尉」。

  其後蓋徙治宜禾,故又稱宜禾都尉。後徙治昆侖障,仍用宜禾之號。此簡中五棄,其次自東而西。廣漢、美稷、昆侖三烽皆在廣至縣境,魚澤、宜禾皆在效穀縣境。《漢志》雲「效穀縣,本魚澤障也」,宜禾一喪又在效穀之西,西與敦煌之步廣候官接界(詳見《流沙墜簡後序》),然則此五喪綿亙廣至、效穀二縣北界。其地不下二三百里,而僅有此五棄,可見棄爐疏數之比矣。步廣一,賽,則屬中部都尉,又在宜禾之西。至「大威關棄」一簡,疑尚有闕字,當為玉門關之棄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