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王國維文存 | 上頁 下頁
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甲寅歲莫,上虞羅叔言參事撰《殷墟書契考釋》,始於卜辭中發現「王亥」之名)嗣餘讀《山海經》、《竹書紀年》,乃知王亥為殷之先公,並與《世本·作篇》之胲、《帝系篇》之核、《楚辭·天問》之該、《呂氏春秋》之王冰、《史記·殷本紀》及《三代世表》之振、《漢書·古今人表》之垓,實系一人。嘗以此語參事及曰本內藤博士(虎次郎"參事複博搜甲骨中之紀王亥事者,得七八條,載之《殷墟書契後編》。博士亦采余說,旁加考證,作《王亥》一篇,載諸《藝文雜誌》,並謂「自契以降諸先公之名,苟後此尚得於卜辭中發現之,則有裨于古史學者當尤巨」。余感博士言,乃複就卜辭有所攻究,複于王亥之外得「王恒」一人。

  案《楚辭·天問》雲「該秉季德,厥父是臧。」又雲「恒秉季德。」王亥即該,則王恒即恒,而卜辭之季之即冥(羅參事說),至是始得其證矣。又觀卜辭中數十見之田字,從甲在□中(十,古甲字),及通觀諸卜辭.而知田即上甲微。於是參事前疑卜辭之、屈(即乙、丙、丁三字之在[或]中者,與田字甲在□中同意即報乙、報丙、報丁者,至是亦得其證矣。又卜辭自上甲以降皆稱曰「示」,則參事謂卜辭之示壬、示癸即主壬、主癸,亦信而有徵。

  又觀卜辭王恒之祀與王亥同,太丁之祀與太乙、太甲同,孝己之祀與祖庚同,知商人兄弟,無論長幼與已立未立,其名號典禮蓋無差別。於是卜辭中人物,其名與禮皆類先王而史無其人者,

  與夫「父甲」、「兄乙」等名稱之浩繁求諸帝系而不可通者,至是亦理順冰釋。而《世本》、《史記》之為實錄,且得於今日證之。

  又卜辭人名中有_字.疑即帝嚳之名。又有「土」字或亦相土之略。此二事雖未遽定,然容有可證明之日。由是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見於卜辭者殆鮮。乃為此考,以質諸博士及參事,並使世人知殷墟遺物之有裨于經史二學者有如斯也。丁巳二月。

  矣

  卜辭有I字,其文曰「貞,灸(:古燎字:)于(《殷虛書契前編》卷六第十八葉h又曰「炱於譽,□牢,,(:同上h又曰「炱於參,六牛,,(:同上,卷七第二十葉:)。又曰「於f灸,牛六」,又曰「貞,求年於令、,九牛,,(:兩見,以上皆羅氏拓本:)。又曰「(:上闕:)又于I」(《殷虛書契後編》卷上第十四葉:)。案二形,象人首手足之形。《說文》戈部·,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從更.巳、止、戈,其手足。」毛公鼎「我弗作先王羞」之羞作。克鼎「柔遠能戰」之柔作_,番生敦作f,而《博古圖》、薛氏《款》盟和鐘之「柔燮百邦」、晉薑鼎之「用康柔綏懷遠廷」,「柔」並作1,皆是字也。夔、羞、柔三字.古音同部,故互相通借。此稱「高祖夔」,案卜辭惟王亥稱「高祖王亥,《後編》卷上第廿二葉),或「高祖亥,《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第一葉),大乙稱「高祖乙,《後編》卷上第三葉),則夔必為殷先祖之最顯赫者。以聲類求之,蓋即帝嚳也。帝嚳之名,已見《逸書)《書序》:「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毫,從先王居,作帝告。」《史記·殷本紀》「告」作「誥」,《索隱》曰「一作佶」。案《史記·三代世表》、《封禪書》、《管子·侈靡篇》皆以「估」為「嚳」,偽《孔傳》亦雲:「契父帝嚳都毫,湯自商丘遷毫,散曰「從先王居」。若《書序》之說可信,則帝嚳之名已見商初之書矣。諸書作嚳或估者,與夔字聲相近,其或作矣者,則又夔字之訛也。《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皇甫謐曰「帝嚳名矣」,《初學記》九引《帝王世紀》曰「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曰矣」,《太平御覽》八十引作「逡」,《史記正義》引作「岌」,逡為異文,岌則訛字也。《山海經》屢稱「帝俊,凡十二見)。郭璞注於《大荒西經》「帝俊生後稷」下雲「,俊,宜為,嚳,。」餘皆以為「帝舜」之假借。然《大荒東經》曰「帝俊生仲容」,《南經》曰「帝俊生季厘」,是即《左氏傳、之「仲熊、季狸」,所謂「高辛氏之才子」也。《海內經》曰「帝俊有子八人,實始為歌舞」,即《左氏傳》所謂「有才子八人」也。《大荒西經》「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又傳記所雲「帝嚳次妃諏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者也,案《詩·大雅·生民》疏引《大戴禮·帝系篇》曰:帝嚳下妃諏訾之女曰常儀,生摯。《家語》、《世本》其文亦然,《檀弓正義》引同,而作「諏氏之女曰常宜」。然今本《大戴禮》及《藝文類聚》十五、《太子御覽》一百三十五所引《世本》,但雲「次妃曰諏訾氏,產帝摯」,無「曰常儀」三字。以上文「有邰氏之女曰薑嫄」,「有娥氏之女曰簡狄」例之,當有「曰常儀」三字)。三占從二,知郭璞以帝俊為帝舜,不如皇甫以矣為帝嚳名之當矣。《祭法》「殷人褅嚳」,《魯語》作「殷人褅舜」,舜亦當作矣。嚳為契父,為商人所自出之帝,故商人褅之。卜辭稱高祖夔,乃與王亥、大乙同稱,疑非嚳不足以當之矣。

  相土

  殷虛卜辭有立字,其文曰「貞,1於立,三小牢,卯一牛」(《書契前編》

  卷一第二十四葉,又重見卷七第二十五葉:),又曰「貞,求年於立,九牛」(:《鐵雲藏龜》第二百十六葉:),又曰「貞4灸於立」(:同上,第二百二十八葉:),又曰「貞,於立求」(:《前編》卷五第一葉:)。立即「土」字。盂鼎「受民受疆土」之土作i,卜辭用刀契,不能作肥筆,故空其中作立,猶灸之作冬、-之作a矣。土疑即相土。《史記·殷本紀》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之字,《詩·商頌》、《春秋左氏傳》、《世本·帝系篇》皆作土,而《周禮·校人》注引《世本·作篇)相士作乘馬」作「士,楊偯《荀子注》引《世本》此條作土),而《荀子·解蔽篇》曰「乘杜作乘馬」,《呂覽·勿躬篇》曰「乘雅作駕」,注:「雅,一作持。」持、杜聲相近,貝r土」是「士」非。楊偯注《荀子》曰:「以其作乘馬,故謂之,乘杜,。」是「乘」本非名,相土或單名「土」,又假用「杜」也。然則卜辭之立,當即相土。曩以卜辭有盎立(《前編》卷四第十七葉)。字即「邦社」,假「土」為「社」,疑諸「土」字皆「社」之假借字。今觀卜辭中殷之先公有季、有王亥、有王恒,又自上甲至於主癸,無一不見於卜辭,則此土亦當為相土,而非社矣。

  季

  卜辭人名中又有季,其文曰「辛亥蔔口貞,季口求王,《前編》卷五第四十葉兩見),又曰「癸巳卜之于季,同上,卷七第四十一葉),又曰「貞之于季,《後編》卷上第九葉)。季亦殷之先公,即冥是也。《楚辭:天問》曰「該秉季德,厥父是臧」,又曰「恒秉季德」,則該與恒皆季之子,該即王亥,恒即王恒,皆見於卜辭。則卜辭之季,亦當是王亥之父冥矣。

  王亥

  卜辭多記祭王亥事。《殷虛書契前編》有二事,曰「貞,i于王亥」(:卷一第四十九葉:),曰「貞,之于王亥,坩牛,辛亥用」(:卷四第八葉:)《後編》中又有七事,曰「貞,于王亥求年」(:卷上第一頁:),曰「乙巳蔔□貞之于王亥十」(:下闕。同上,第十二葉:)。曰「貞,i于王亥」(:同上,第十九頁:),曰「

  于王亥」(:同上,第二十三葉:)。曰「癸卯,□貞,□□高祖王亥□□□」(:同上,第二十一葉:)。曰「甲辰蔔,□貞,來辛亥I于王亥,咁牛,十二月」(同上.第二十三葉)。曰「貞.登王亥羊」(同上.第二十六葉)。曰「貞.之于王亥.□三百牛」(同上.第二十八葉)。《龜甲獸骨文字》有一事,曰「貞,筻于王亥,五牛」(:卷一第九葉:)。觀其祭日用辛亥,其牲用五牛、三十牛、四十牛、乃至三百牛.乃祭禮之最隆者.必為商之先王先公無疑。案《史記·殷本紀》及《三代世表》商先祖中無「王亥」,惟雲:「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索隱》振,《系本》作核。」《漢書·古今人表》作垓。然則《史記》之振,當為「核」或為「垓」字之誤也。《大荒東經》曰:「有困民國,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于有易河伯僕牛,有易殺王亥,取僕牛。」郭璞注引《竹書》曰:「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殺其君綿臣也。」(此《竹書紀年》真本,郭氏隱括之如此)今本《竹書紀年》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賓于有易,有易殺而放之。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師伐有易,殺其君綿臣。」是《山海經》之王亥,古本《紀年》作殷王子亥,今本作殷侯子亥。又前於上甲微者一世,則為殷之先祖冥之子、微之父無疑。卜辭作王亥,正與《山海經》同。又祭王亥皆以亥日,則亥乃其正字。《世本》作「核」,《古今人表》作「垓」,皆其通假字。《史記》作振,則因與核或垓二字形近而訛。夫《山海經》一書,其文不雅馴,其中人物,世亦以子虛烏有視之。《紀年》一書,亦非可盡信者,而王亥之名,竟於卜辭見之,其事雖未必盡然,而其人則確非虛構。可知古代傳說存于周秦之間者,非絕無根據也。

  按:「之」字原文作_,乃祭名。舊釋「之」字,誤,下第二十八頁一條同。

  王亥之名及其事蹟,非徒見於《山海經》、《竹書》,周秦間人著書多能道之。《呂覽·勿躬篇》王冰作服牛。」案篆文冰作A,與亥字相似.王A亦王亥之訛。《世本·作篇》:「胲作服牛。,《初學記》卷二十九引。又《御覽》八百九十九引《世本》:「鮫作服牛。」鮫亦胲之訛。《路史》注引《世本》胲為黃帝馬醫,常醫龍。」疑引宋衷注。《御覽》引宋注曰「胲,黃帝臣也,能駕牛」,又雲「少昊時人,始駕牛」,皆漢人說,不足據。實則《作篇》之胲,即《帝系篇》之核也)其證也。服牛者,即《大荒東經》之「僕牛」。古「服」、「僕」同音。《楚辭·天問》:「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又曰: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該」即「胲」,「有扈」即「有易」(說見下),「朴牛」亦即「服牛」,是《山海經》、《天問》、《呂覽》、《世本》,皆以王亥為始作服牛之人。蓋夏初奚仲作車,或尚以人挽之。至相土作乘馬,王亥作服牛,而車之用益廣。《管子·輕重戊》雲: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馬,以為民利,而天下化之。」蓋古之有天下者,其先皆有大功德於天下。禹抑洪水,稷降嘉種,爰啟夏、周。商之相土、王亥,蓋亦其儔。然則王亥祀典之隆,亦以其為製作之聖人,非徒以其為先祖。周秦間王亥之傳說,胥由是起也。

  卜辭言王亥者九,其二有祭日,皆以辛亥,與祭大乙用乙日、祭大甲用甲日同例。是王亥確為殷人以辰為名之始,猶上甲微之為以日為名之始也。然觀殷人之名,即不用日辰者,亦取于時為多。自契以下,若「昭明」、若「昌若」、若「冥」,皆含朝莫明晦之意,而王恒之名亦取象於月弦。是以時為名或號者,乃殷俗也。夏後氏以日為名者,有孔甲,有履癸。要在王亥及上甲之後矣。

  王恒

  卜辭人名,于王亥外,又有王J。其文曰:「貞,之于王。」(《鐵雲藏龜》第一百九十九葉,及《書契後編》卷上第九葉:)又曰:「貞,之于王。」(《後編》卷下第七葉:)又作王I,曰:「貞,王I□。」(:下闕。《前編》卷七第十一葉:)案I字即恒字。《說文解字》二部:「憤,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恒也。還,古文很,從月。《詩》曰:「如月之恒V,案許君既雲古文慢從月,複引《詩》以釋從月之意,而今本古文乃作還,從二,從古文外,蓋傳寫之訛,字當作E。又《說文》木部,「榧,竟也。從木,

  十蚤聲。夏,古文榧」。案古從月之字,後或變而從舟。殷虛卜辭「朝莫」之「朝」作H(《後編》卷下第三頁:),從日月在躑間,與莫字從日在躑間同意。而篆文作蘇,不從月而從舟。以此例之,2本當作逗。《曾鼎》有壟字,從心從逗,與篆文之慢從.基者同,即憤之初字,可知亙、(r)—字。卜辭I字從二從(](:卜辭月字或作D,或作0),其為.基、至二字,或恒字之省無疑。其作|者.《詩·小雅》如月之恒。」毛傳恒.弦也。」弦本弓上物.故字又從弓。然則二字確為恒字。王恒之為殷先祖,惟見於《楚辭·天問)。《天問》自「簡狄在台嚳何宜」以下二十韻,皆述商事(前夏事,後周事)。其問王亥以下數世事曰:「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幹協時舞,何以懷之?平脅曼膚,何以肥之?有扈牧豎,雲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昏微遵跡,有狄不甯,何繁鳥萃棘,貞子肆情?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後嗣而逢長?」此十二韻以《大荒東經》及郭注所引《竹書》參證之,實紀王亥、王恒及上甲微三世之事。而《山海經》、《竹書》之「有易」,《天問》作「有扈」,乃字之誤。蓋後人多見有扈,少見有易,又同是夏時事,故改易為扈。下文又雲:「昏微遵跡,有狄不寧」,昏微即上甲微,有狄亦即有易也。古狄、易二字同音,故互相通假。《說文解字·定部》「逖」之古文作「逷」。《書·牧誓》逖矣西土之人。」《爾雅》郭注引作「逷矣西土之人」。《書·多士》離逖爾土」。《詩·大雅》用逷蠻方。」《魯頌》:「狄彼東南。」畢狄鐘:「畢狄不龔。」此逖、逷、狄三字異文同義,《史記·殷本紀》之簡狄,《索隱》曰:「舊本作,易,。」《漢書·古今人表》作「簡逷」。《白虎通·禮樂篇》狄者,易也。」是古狄、易二字通,「有狄」即「有易」。上甲遵跡而有易不甯,是王亥弊于有易,非弊于有扈,故曰扈當為易字之誤也。狄、易二字,不知孰正孰借,其國當在大河之北,或在易水左右(孫氏之騄說)。蓋商之先,自冥治河,王亥遷殷(今本《竹書紀年》:帝芒三十三年,商侯遷于殷。其時商侯即王亥也。《山海經》注所引真本《竹書》亦稱王亥為「殷王子亥」,稱「殷」不稱「商」,則今本《紀年》此條,古本想亦有之。殷在河北,非毫殷。見餘撰《三代地理小紀》)。已由商邱越大河而北,故遊牧于有易高爽之地,服牛之利,即發見於此。有易之人乃殺王亥,取服牛。所謂「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者也。其雲「有扈牧豎,雲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者,似記王亥被殺之事。其雲「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者,恒蓋該弟,與該同秉季德,複得該所失服牛也。所雲「昏微遵跡,有狄不寧」者,謂上甲微能率循其先人之跡,有易與之有殺父之仇,故為之不寧也。「繁鳥萃棘」以下,當亦記上甲事,書闕有間,不敢妄為之說。然非如王逸《章句》所說解居父及象事,固自顯然。要之,《天問》所說,當與《山海經》及《竹書紀年》同出一源。而《天問》就壁畫發問,所記尤詳。恒之一人,並為諸書所未載。卜辭之王恒與王亥,同以王稱,其時代自當相接。而《天問》之該與恒,適與之相當。前後所陳,又皆商家故事,則中間十二韻自系述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世之事。然則王亥與上甲微之間,又當有王恒一世,以《世本》、《史記》所未載,《山海經》、《竹書》所不詳,而今於卜辭得之。《天問》之辭,千古不能通其說者,而今由卜辭通之,此治史學與文學者所當同聲稱快者也。

  上甲

  《魯語》:「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是商人祭上甲微,而卜辭不見上甲。郭璞《大荒東經》注引《竹書》作「主甲微」,而卜辭亦不見主甲。餘由卜辭有[!、屈、3三人名,其乙、丙、丁三字皆在(或::中,而悟卜辭中凡數十見之田(或作(c):),即上甲也。卜辭中凡田狩之田字,其口中橫直二筆皆與其四旁相接,而人名之田,則其中橫直二筆或其直筆必與四旁不接.與田字區別較然。田中十字.即古甲字(卜辭與古金文皆同)。甲在口中,與之乙、丙、丁三字在(或]中同意,亦有口中橫直二筆與四旁接而與田狩字無別者,則上加「一」作田,以別之。上加一者,古六書中指事之法.一在田上.與二字(古文上字)之一在一上同意.去上甲之義尤近。細觀卜辭中記田或(c)者數十條,亦惟上甲微始足當之。卜辭中雲「自田(或作函)至於多後衣」者五(:《書契前編》卷二第二十五葉三見,又卷三第二十七葉、《後編》卷上第二十葉各一見:),其斷片雲「自田至於多後」者三(《前編》卷二第二十五葉兩見,又卷三第二十八葉一見),雲「自田至於武乙衣」者一(《後編》卷上第二十葉:)。「衣」者,古殷祭之名。又卜辭曰「丁卯貞,來,乙亥告自田」(:《後編》卷上第二十八葉:),又曰「乙亥蔔,賓貞,口大禦自田」(:同上,卷下第六葉),又曰「(:上闕)貞:翌甲口輿自田」(:同上,第三十四葉:)。凡祭告皆曰「自田」,是田實居先公先王之首也。又曰「辛巳蔔,大貞,之自田元示三牛,二示一牛,十三月」(:《前編》卷三第二十二葉:),又雲「乙未貞,其求自田,十又三示牛,小示羊」(《後編》卷上第二十八葉)。是田為元示及十有三示之首。殷之先公稱「示「主壬」、「主癸」,卜辭稱「示壬」、「示癸」,則田又居先公之首也。商之先人王亥,始以辰名,上甲以降,皆以日名,是商人數先公當自上甲始,且田之為上甲,又有可征證者。殷之祭先,率以其所名之日祭之。祭名甲者,用甲日;祭名乙者,用乙日,此卜辭之通例也。今卜辭中凡專祭田者皆用甲日,如曰「在三月甲子口祭苗」(:《前編》卷四第十八葉:),又曰「在十月又一(即十有一月:)甲申口肜祭田」(:《後編》卷下第二十葉:),又曰「癸卯蔔,翌,甲辰之田牛,吉」(:同上,第二十七葉:),又曰「甲辰蔔,貞,來,甲寅又伐田,羊五,卯牛一」(:同上,第二十一葉:)。此四事,祭田有日者,皆用甲日。又雲「在正月□□(:此二字闕:)祭大甲、嚳、(r)」(:同上,第二十一葉:),此條雖無祭日,然與大甲同日祭,則亦用甲日矣。即與諸先王先公合祭時,其有日可考者,亦用甲日。如曰「貞,翌甲口邕自田」(:同上),又曰「癸巳蔔,貞,肜肜日自(c)至於多後衣,亡它,自口,在四月,惟王二祀」(:《前編》卷三第二十七葉:),又曰「癸卯王蔔,貞,肜翌日自(r)至多後衣,亡它,在口,在九月,惟王五祀,《後編》卷上第二十葉)。此二條以癸巳及癸卯蔔,則其所雲之「肜日」、「翌日」,皆甲日也。是故田之名甲,可以祭日用甲證之。田字為十(:古甲字:),在口中,可以三名乙、丙、丁在(中證之。而此甲之即上甲.又可以其居先公先王之首證之。此說雖若穿鑿,然恐殷人複起,亦無易之矣。《魯語》稱商人「報上甲微」,《孔叢子》引《逸書》「惟高宗報上甲微」(此魏晉間偽書之未采人梅本者。今本《竹書紀年》武丁十二年報祀上甲微,即本諸此),報者,蓋非常祭。今卜辭於上甲有合祭、有專祭,皆常祭也。又商人于先公皆祭,非獨上甲,可知周人言殷禮已多失實,此孔子所以有文獻不足之歎與!

  報丁報丙報乙

  自上甲至湯,《史記·殷本紀》、《三代世表》、《漢書·古今人表》有報丁、報丙、報乙、主壬、主癸五世,蓋皆出於《世本》。案卜辭有三人,其文曰「乙丑蔔,口貞,王賓g祭」(:下闕,見《書契後編》卷上第八葉,又斷片二:),又曰「丙申蔔,旅貞,王賓屈口亡囡」(:同上:),又曰「丁亥蔔,貞,王賓目肜日亡口」(:同上:)。其乙、丙、丁三字皆在(或:]中,又稱之曰「王賓」,與他先王同。羅參事疑即報乙、報丙、報丁,而苦無以證之。余案參事說是也。卜辭又有一條曰「丁酉肜茲(中闕:)圍三、3三、示(中闕:)大丁十、大」(下闞,見《後編》卷上第八葉),此文殘闕,然「示」字下所闕,當為「壬」字,又自報丁經示壬。示癸、大乙而後及大丁、大甲,則其下又當闕「示癸」、「大乙」諸字。又所謂「畫三、3三、大丁十」者,當謂牲牢之數。據此則H、3在大丁之前,又在示壬、示癸之前,非報丙、報丁奚屬矣。囿、3既為報丙、報丁,則g亦當即報乙。惟卜辭翅、3之後即繼以示字,蓋謂示壬,殆以區、舀、3為次,與《史記》諸書不合。然何必《史記》諸書是而卜辭非乎?又報乙、報丙、報丁稱報者,殆亦取「報上甲微」之報以為義,自是後世追號,非殷人本稱。當時但稱(!、畫、3而已。上甲之甲字在口中,報乙、報丙、報丁之乙、丙、丁三字在(或II中,自是一例,意壇墀或郊宗石室之制,殷人已有行之者與?

  主壬主癸

  卜辭屢見示壬、示癸,羅參事謂即《史記》之主壬、主癸,其說至確,而證之至難。今既知田為上甲,則示壬、示癸之即主壬、主癸亦可證之。卜辭曰:「辛巳蔔,大貞,之自田元示三牛,二示一牛」(《前編》卷三第二十二葉:),又曰「乙未貞,其求自田十又三示牛,小示羊」(:《後編》卷上第二十八葉)。是自上甲以降,均謂之「示」,則主壬、主癸宜稱示壬、示癸。又卜辭有示丁(《殷虛書契菁華》第九葉).蓋亦即報丁。報丁既作3.又作示丁.則自上甲至示癸,皆卜辭所謂元示也。又卜辭稱自田十有三示,而《史記》諸書自上甲至主癸,曆六世,而僅得六君,疑其問當有兄弟相及而史失其名者:如王亥與王恒疑亦兄弟相及,而《史記》諸書皆不載。蓋商之先公,其世數雖傳而君數已不可考。又商人于先王、先公之未立者,祀之與已立者同(見後),故多至十有三示也。

  大乙

  湯名天乙,見於《世本》(《書·湯誓》釋文引)及《荀子·成相》篇,而《史記》仍之。卜辭有大乙,無天乙,羅參事謂天乙為大乙之訛。觀於大戊,卜辭亦作天戊(《前編》卷四第二十六葉)。卜辭之「大邑商」,《周書·多士》作「天邑商」。蓋天、大二字形近,故互訛也。且商初葉諸帝,如大丁,如大甲,如大庚,如大戊,皆冠以「大」字,則湯自當稱「大乙」。又卜辭曰「癸巳貞,又于伊,其口大乙肜日」(:《後編》卷上第二十二葉:),又曰「癸酉蔔,貞,大乙伊其,下闕,見同上),伊即伊尹,以大乙與伊尹並言,尤大乙即天乙之證矣。

  唐

  卜辭又屢見「唐」字,亦人名。其一條有唐、大丁、大甲三人相連,而下文不具(《鐵雲藏龜》第二百十四葉)。又一骨上有卜辭三:一曰「貞于唐,告晶方」,二曰「貞於大甲,告」,三曰「貞于大丁,告基」(:《書契後編》卷上第二十九葉)。三辭在一骨上,自系一時所蔔。據此,則唐與大丁、大甲連文,而又居其首,疑即湯也。《說文》口部「嘍,古文唐,從口、易。」與湯字形相近。《博古圖》所載齊侯餺鐘銘曰名SL成唐,有嚴在帝所,専受天命。」又曰:「奄有九州,處禹之都。」夫受天命,有九州,非成湯其孰能當之?《太平御覽》八十二及九百一十二引《歸藏》曰:「昔者桀筮伐唐,而枚占熒惑,曰不吉。」《博物志》六亦雲「案,唐,亦即湯也」。卜辭之唐,必湯之本字,後轉作暘,遂通作湯。然卜辭于湯之專祭必曰「王賓大乙」,惟告祭等乃稱「唐」,未知其故。

  羊甲

  卜辭有「羊甲」無「陽甲」,羅參事證以古「樂陽」作「樂羊」、「歐陽」作「歐羊」,謂「羊甲」即「陽甲」。今案卜辭有「曰南庚,曰羊甲」六字(《前編》卷上第四十二葉),羊甲在南庚之次,則其即陽甲審矣。

  祖某父某兄某

  有商一代二十九帝!,其未見卜辭者,仲壬、沃丁、雍己、河亶甲、沃甲、廩辛、帝乙、帝辛八帝也。而卜辭出於殷虛,乃自盤庚至帝乙時所刻辭.自當無帝乙、帝辛之名.則名不見於卜辭者.於二十七帝中實六帝耳。又卜辭中人名,若&甲(:《前編》卷一第十六葉,《後編》卷上第八葉:)、若祖丙(《前編》卷一第二十二葉:),若小丁(同上:)、若祖戊(同上,第二十三葉)、若祖己(同上)、若中己(《後編》卷上第八葉)、若南壬(《前編》卷一第四十五葉)、若小癸(《龜甲獸骨文字》卷二第廿五葉),其名號與祀之之禮皆與先王同,而史無其人。又卜辭所見父甲、兄乙等人名頗眾,求之遷殷以後諸帝之父兄,或無其人。曩頗疑《世本》及《史記》于有商一代帝系不無遺漏。今由種種研究,知卜辭中所未見之諸帝,或名亡而實存。至卜辭所有,而史所無者,與夫父某、兄某等之史無其人以當之者,皆諸帝兄弟之未立而殂者,或諸帝之異名也。試詳證之。

  在《古史新證》中,已改為三十帝。

  一事:商之繼統法,以弟及為主,而以子繼輔之,無弟然後傳子。自湯至於帝辛二十九帝中,以弟繼兄者凡十四帝(此據《史記·殷本紀》。若據《三代世表》及《漢書·古今人表》,則得十五帝),其傳子者亦多傳弟之子,而罕傳兄之子,蓋周時以嫡庶長幼為貴賤之制,商無有也。故兄弟之中有未立而死者,其祀之也與已立者同。王亥之弟王恒,其立否不可考,而亦在祀典。且卜辭于王亥、王恒外又有王矢(《前編》卷一第三十五葉兩見,又卷四第三十三葉及《後編》卷下第四葉各一見),亦在祀典,疑亦王亥兄弟也。又自上甲至於示癸,《史記》僅有六君,而卜辭稱自田十有三示,又或稱九示、十示,蓋亦並諸先公兄弟之立與未立者數之。逮有天下後亦然。《孟子》稱大丁未立,今觀其祀禮則與大乙、大甲同。卜辭有一節曰「癸酉蔔,貞,王賓(此字原奪,以他文例之,此處當有賓字)父丁籲三牛.眾兄己一牛.兄庚□□(此二字殘闕.疑亦是,一牛,二字).亡口」(《後編》卷上第十九葉),又曰「癸亥蔔,貞,兄庚口眾兄己口,同上,第八葉),又曰「貞,兄庚口,眾兄己其牛,同上)。考商時諸帝中,凡丁之子,無己、庚二人相繼在位者,惟武丁之子有孝己(《戰國》秦、燕二《策》,《莊子·外物》篇,《荀子·性惡》、《大略》二篇,《漢書·古今人表》均有孝己。《家語·弟子解》雲:高宗以後妻殺孝己。」則孝己,武丁子也),有祖庚,有祖甲,則此條乃祖甲時所卜,父丁即武丁,兄己、兄庚即孝己及祖庚也。孝己未立,故不見於《世本》及《史記》,而其祀典乃與祖庚同,然則上所舉祖丙、小丁諸人名,與禮視先王無異者,非諸帝之異名,必諸帝兄弟之未立者矣。周初之制,猶與之同。《逸周書:克殷解》曰:「王烈祖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蓋周公未制禮以前,殷禮固如斯矣。

  二事:卜辭于諸先王本名之外,或稱「帝某」,或稱「祖某」,或稱「父某」、「兄某」。羅參事曰:「有商一代帝王,以甲名者六,以乙名者五,以丁名者六,以庚、辛名者四,以壬名者二,惟以丙及戊、己名者各一。其稱大甲、小甲、大乙、小乙、大丁、中丁者,殆後來加之以示別。然在嗣位之君,則徑稱其父為父甲、其兄為兄乙。當時已自了然。故疑所稱父某、兄某者,即大乙以下諸帝矣。」余案參事說是也。非獨父某、兄某為然,其雲「帝」與「祖」者,亦諸帝之通稱。卜辭曰「己卯蔔,貞,帝甲□□(中闕二字),其眾祖丁」(《後編》卷上第四葉),案祖丁之前一帝為沃甲,則帝甲即沃甲,非《周語)帝甲亂之」之帝甲也。又曰「祖辛一牛,祖甲一牛,祖丁一牛」(同上,第二十六葉),案祖辛、祖丁之間,惟有沃甲,則祖甲亦即沃甲,非武丁之子祖甲也。又曰「甲辰蔔,貞,王賓求祖乙、祖丁、祖甲、康祖丁、武乙衣,亡口」(同上,第二十葉),案武乙以前四世為小乙、武丁、祖甲、庚丁(羅參事以庚丁為康丁之訛,是也),則祖乙即小乙,祖丁即武丁,非河亶甲之子祖乙,亦非祖辛之子祖丁也。又此五世中,名丁者有二,故于庚丁(實康丁)雲「康祖丁」以別之,否則亦直雲「祖」而已。然則商人自大父以上皆稱曰「祖」,其不須區別而自明者,不必舉其本號,但雲「祖某」足矣。即須加區別時,亦有不舉其本號而但以數別之者,如雲「口口于三祖庚,《前編》卷一第十九葉),案商諸帝以「庚」名者,大庚弟一,南庚弟二,盤庚弟三,祖庚弟四,則三祖庚即盤庚也。又有稱「四祖丁」者(《後編》卷上第三葉,凡三見),案商諸帝以「丁」名者,大丁弟一,沃丁弟二,中丁弟三,祖丁弟四,則四祖丁即《史記》之祖丁也。以名庚者皆可稱「祖庚」,名丁者皆可稱「祖丁」,故加「三」、「四」等字以別之,否則贅矣。由是推之,則卜辭之祖丙或即外丙,祖戊或即大戊,祖己或即雍己、孝己(此祖己,非《書·高宗肜日》之祖己。卜辭稱「卜貞,王賓祖己」,與先王同,而伊尹、巫鹹皆無此稱,固宜別是一人。且商時雲祖某者,皆先王之名,非臣子可襲用,疑《尚書》誤),故祖者,大父以上諸先王之通稱也。其稱「父某」者亦然。父者,父與諸父之通稱。卜辭曰「父甲一牡,父庚一牡,父辛一牡,《後編》卷上第二十五葉)。此當為武丁時所卜,父甲、父庚、父辛,即陽甲、盤庚、小辛,皆小乙之兄,而武丁之諸父也(羅參事說)。又卜辭凡單稱「父某」者,有父甲(《前編》卷一第二十四葉),有父乙(同上,第二十五及第二十六葉),有父丁(同上,第二十六葉),有父己(同上,第二十七葉及卷三第二十三葉,《後編》卷上第六、第七葉),有父庚(《前編》卷一第二十六及第二十七葉),有父辛(同上,第二十七葉)。今于盤庚以後諸帝之父及諸父中求之,則武丁之于陽甲,庚丁之于祖甲,皆得稱父甲;武丁之於小乙,文丁之于武乙,帝辛之於帝乙,皆得稱父乙;廩辛、庚丁之於孝己,皆得稱父己。余如父庚當為盤庚或祖庚,父辛當為小辛或廩辛,他皆放此。其稱「兄某」者亦然。案卜辭雲「兄某」者,有兄甲(《前編》卷一第三十八葉),有兄丁(同上,卷一第三十九葉,又《後編》卷上第七葉),有兄戊(《前編》卷一第四十葉),有兄己(《前編》卷一第四十及第四十一葉,《後編》卷上第七葉),有兄庚(《前編》卷一第四十一葉,《後編》卷上第七葉及第十九葉),有兄辛(《後編》卷上第七葉),有兄壬(同上),有兄癸(同上)。今于盤庚以後諸帝之兄求之,則兄甲當為盤庚、小辛、小乙之稱陽甲;兄己當為祖庚、祖甲之稱孝己;兄庚當為小辛、小乙之稱盤庚,或祖甲之稱祖庚;兄辛當為小乙之稱小辛,或庚丁之稱廩辛;而丁、戊、壬、癸則盤庚以後諸帝之兄在位者,初無其人,自是未立而殂者,與孝已同矣。由是觀之,則卜辭中所未見之雍己、沃甲、廩辛等,名雖亡而實或存。其史家所不載之祖丙、小丁(此疑即沃丁或武丁,對大丁或祖丁言,則沃丁與武丁自當稱小丁,猶大甲之後有小甲,祖乙之後有小乙,祖辛之後有小辛矣)、祖戊、祖己、中己、南壬等,或為諸帝之異稱,或為諸帝兄弟之未立者,於是卜辭與《世本》、《史記》間毫無抵牾之處矣。

  附羅叔言參事一書

  昨日下午,郵局送到大稿,燈下讀一過,忻快無似。弟自去冬病胃,悶損已數月,披覽來編,積屙若失。憶自卜辭初出洹陰,弟一見以為奇寶,而考釋之事未敢自任。研究十年,始稍稍能貫通。往者寫定考釋,尚未能自慊,固知繼我有作者,必在先生,不謂捷悟遂至此也。上甲之釋,無可疑者。弟意田字即小篆中中字所從出。卜辭田字十外加口,固以示別,與[!、圍、3同例,然疑亦用以別於數名之十,周人尚用此字,兮伯吉父盤之「兮田」即「兮甲」也。小篆複改作肀者.初以十嫌於數名之十(古七字)而加口作田;既又嫌于田疇之田而稍變之。秦陽陵虎符「甲兵」之字作甲,變口為。,更訛C3為,訛十為T,如《說文》肀字,而初形全失,反不如隸書甲字,尚存古文面目也。弟因考卜辭,知今隸頗存古文,此亦其一矣。又田或作(r)者,弟以為即「上甲」二字合文。許書「帝」古文作莆,注古文諸丄字皆從一.篆文皆從二。二.古文上字。」考之卜辭及古金文,帝、示諸文,或從二,或從一,知古文二亦省作一。苗者,上甲也。許君之注當改正為「古文諸丄字.或從一.或從二.一與二皆古文上。」或汶長原文本如此,後人轉寫失之耳。尊稿當已寫定,可不必改正。或以弟此書寫附大著之後。奉讀大稿,弟為忻快累日。此書寄到,公亦當攬紙首肯也。(第一劄)

  前書與公論S即上甲二字合書.想公必謂然。今日補拓以前未選人之龜甲獸骨.得一骨上有笛字.則竟作「上田」.為之狂喜。已而檢《書契後編》,見卷下第四十二葉上甲字已有作甚者(英人明義士所摹《殷虛卜辭》第二十九葉並一百十八葉亦兩見苗字:),又為之失笑,不獨弟忽之,公亦忽之,何耶?卜辭「上」字多作◊,「下」字作下字無所嫌,二作o者,所以別於數名之二也。此笛字兩見,皆作O。又上帝字作o紫,其為上字無疑。苗為(r)字之省,亦無可疑。不僅可為弟前說之證,亦足證尊說之精確。至今隸「甲」字全與田同.但長其直畫.想公於此益信今隸源流之古矣。(第二劄)

  丁巳二月,參事聞余考卜辭中殷先公先王,索稿甚亟。既寫定,即以草稿寄之。複書兩通,為余證成「上甲」二字之釋。第一劄作於閏二月之望,第二劄則二十日也。余適以展墓反浙,至滬讀此二書,開緘狂喜,亟錄附於後。越七日,國維記。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