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王國維文存 | 上頁 下頁
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


  丁巳二月,余作《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時所據者《鐵雲藏龜》及《殷虛書契》前後編諸書耳。逾月,得見英倫哈同氏《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拓本》凡八百紙。又逾月,上虞羅叔言參事以養屙來海上,行裝中有新拓之書契文字約千紙。餘盡得見之。二家拓本中足以補證餘前說者頗多,乃複寫一編,以質世之治古文及古史者。閏二月下旬,海甯王國維。

  高祖矣

  前考以卜辭之,及,為「矣」,即帝嚳之名,但就字形定之,無他證也。今見羅氏拓本中有一條日:「癸巳貞于高祖,。」(下闕:)案卜辭中惟王亥稱高祖王亥(《書契後編》卷上第二十二葉)或高祖亥(哈氏拓本).大乙稱高祖乙(《後編》卷上第三葉:),今,亦稱高祖,斯為即矣之確證,亦為矣即帝嚳之確證矣。

  上甲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

  前考據《書契後編》上第八葉一條,證u、另即報丙、報丁,又據此知卜辭以報丙、報丁為次,與《史記·殷本紀》及《三代世表》不同。比觀哈氏拓本中有一片,有田、5、示癸等字,而彼片有畫、3等字,疑本一骨折為二者,乃以二拓本合之,其斷痕若合符節,文辭亦連續可誦,凡殷先公先王自上甲至於大甲,其名皆在焉。其文三行,左行其辭曰乙未,酒蠱苷田十、當三、3三、3三、示壬三、示癸三、大丁十、大甲十。」(下闕)此中曰十曰三者,蓋謂牲牢之數,上甲、大丁、大甲十而其餘皆三者,以上甲為先公之首,大丁、大甲又先王而非先公,故殊其數也。示癸、大丁之間無大乙者,大乙為大祖,先公先王或均合食于大祖故也。據此一文之中,先公之名具在,不獨田即上甲,即報乙、報丙、報丁,示壬、示癸即主壬、主癸,胥得確證,且足證上甲以後諸先公之次,當為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而《史記》以報丁、報乙、報丙為次,乃違事實。又據此次序,則首甲、次乙、次丙、次丁,而終於壬、癸,與十日之次全同。疑商人以日為名號,乃成湯以後之事,其先世諸公生卒之日,至湯有天下後定祀典名號時,已不可知,乃即用十日之次序以追名之,故先公之次乃適與十日之次同,否則不應如此巧合也。茲摹二骨之形狀及文字如左。

  多後

  卜辭屢雲「自田至於多務衣」(見前考),曩疑「多和」亦先公或先王之名。今觀《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乃知其不然。其辭曰乙丑蔔,貞,王賓條祖乙口,亡片。」又曰:「乙卯蔔,即貞,王賓蒗祖乙父丁籲,亡片。」又曰:「貞,備祖乙古十牛,四月。」(:以上出《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又曰:「咸備祖乙。」(《書契前編》卷五第五葉:)又曰:「甲口口貞,翌乙口酒肜日於&祖乙,亡它。」(《後編》卷上第二十葉:)則亦作卜辭又曰:「口醜之於五備。,,(:《前編》卷一第三十葉:)合此諸文觀之,則「多務」殆非人名。案卜辭字異文頗多,或作狄(《前編》卷六第二十七葉:)、或作備(:同上卷二第二十五葉:)、或作務、作知、作&(:均同上:),或作&(:同上二十五葉:),或作&(:《後編》卷上第二十葉:),字皆從女從在,(:倒子:),或從母從在,,象產子之形。其從:

  者,則象產子之有水液也。或從《

  者.與從女從母同意。故以字形言.此字即《說文》「育」之或體「毓」字。「毓」從每從jfu(倒古文子:),與此正同。呂中僕尊曰:「呂中僕作子寶尊彝。子即毓子。毓.稚也。《書》今文《堯典》:「教育子。」《詩·豳風》鬻子之閔斯。」《書·康浩》兄亦不念鞠子哀。」《康王之誥》無遺鞠子羞。」育、鬻、鞠三字通。然卜辭假此為後字,古者育、胃、後聲相近,誼亦相通。《說文解字》:「後,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廠之,從一口。」是後從人,廠當即之訛變,一口亦在,之訛變也。後字之誼,本從毓義引申,其後毓字專用毓育二形,後字專用&,又i化為後,遂成二字。卜辭舞又作後編》卷下第二十二葉:>,與洛、諸形皆象倒子在人後.故先後之後古亦作後。蓋毓、後、後三字實本一字也。商人稱先王為後,《書·盤庚》曰:「古我前後。」又曰:女曷不念我古後之聞。」又曰:「予念我先神後之勞爾先。」又曰:「高後丕乃崇降罪疾。」又曰:「先後丕降與汝罪疾。」《詩·商頌》曰:「商之先後。」是商人稱其先人為後。是故多後者,猶《書》言「多子」、「多士」、「多方」也。五後者,猶《詩》、《書》言「三後在天」、「三後成功」也。其與祖乙連言者,又假為後字。後祖乙.謂武乙也.卜辭以祖乙父丁連文。考殷諸帝中父名乙、子名丁者.盤庚以後.惟小乙武丁及武乙文丁.而小乙卜辭稱小祖乙(《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則備祖乙必武乙矣。商諸帝名乙者六.除帝乙外.皆有祖乙之稱.而各加字以別之。是故高祖乙者謂大乙也.中宗祖乙者謂祖乙也.小祖乙者謂小乙也,武祖乙後祖乙者謂武乙也。卜辭君後之後與先後之後均

  用或,知毓、後、後三字之古為一字矣。

  中宗祖乙

  《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中,有斷片,存字六,曰「中宗祖乙牛,吉」,稱祖乙為中宗,全與古來《尚書》學家之說違異。惟《太平御覽》(八十三)引《竹書紀年》曰:「祖乙滕即位,是為中宗,居庇。」(今本《紀年》注亦雲「祖乙之世,商道復興,號為中宗」即本此)今由此斷片,知《紀年》是而古今《尚書》家說非也。《史記·殷本紀》以大甲為大宗,大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此本《尚書》今文家說。今征之卜辭,則大甲、祖乙往往並祭,而大戊不與焉。卜辭曰:「口亥蔔,貞,三示,禦大乙、大甲、祖乙五牢。,羅氏拓本)又曰:「癸醜蔔,口貞,求年於大甲十牢,祖乙十牢。,《後編》上第二十七葉:)又日:「丁亥蔔,口貞,昔乙酉服禦(中闕:)大丁、大甲、祖乙百鬯、百羊、卯三百牛。」(下闕.同上第二十八葉)大乙、大甲之後,獨舉祖乙,亦中宗是祖乙非大戊之一證(《晏子春秋·內篇諫上》「夫湯、大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亦以祖乙與大甲、武丁並稱)。

  大示二示三示四示

  《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中有一條,其文曰:「癸卯蔔,求貞,乙巳自田廿示,一牛。二示,羊麼I。三示,彘牢。四示,犬。」前考以示為先公之專稱.故因卜辭十有三示一語.疑商先公之數不止如《史記》所紀。今此條稱「自田廿示」,又與彼雲「十有三示」不同。蓋示者先公先王之通稱。卜辭雲:「口亥蔔,貞,三示,禦大乙、大甲、祖乙五牢。」(見前)以大乙、大甲、祖乙為三示,是先王亦稱示矣。其有大示(亦雲兀示)、二.示、三示、四示之別者。蓋商人祀其先自有差等,上甲之祀與報乙以下不同,大乙、大甲、祖乙之祀又與他先王不同。又諸臣亦稱示,卜辭雲:「癸酉卜,右伊五示。」(羅氏拓本)伊謂伊尹,故有大示、二示、三示、四示之名。卜辭又有小示,蓋即謂二示以下。小者,對大示言之也。

  商先王世數

  《史記·殷本紀》、《三代世表》及《漢書·古今人表》所記殷君數同,而於世數則互相違異。據《殷本紀》則商三十一帝(除大丁為三十帝),共十七世。《三代世表》以小甲、雍己、大戊為大庚弟(《殷本紀》大庚子),則為十六世。《古今人表》以中丁、外壬、河亶甲為大戊弟(殷本紀》大戊子),祖乙為河亶甲弟(殷本紀》河亶甲子),小辛為盤庚子(《殷本紀》盤庚弟),則增一世,減二世,亦為十六世。今由卜辭證之,則以《殷本紀》所記為近。案殷人祭祀中,有特祭其所自出之先王,而非所自出之先王不與者。前考所舉求祖乙(小乙)、祖丁(武丁)、祖甲、康祖丁(庚丁)、武乙衣,其一例也。今檢卜辭中又有一斷片,其文曰(上闕)大甲、大庚、(中闕)

  丁、祖乙、祖(中闕)一羊一南。」(下闕。共三行,左讀,見《後編》卷上第五葉)此片雖殘闕,然於大甲、大庚之間不數沃丁,中丁(中字直筆尚存)、祖乙之間不數外壬、河亶甲,而一世之中僅舉一帝,蓋亦與前所舉者同例。又其上下所闕,得以意補之如左。

  由此觀之,則此片當為盤庚、小辛、小乙三帝時之物,自大丁至祖丁皆其所自出之先王,以《殷本紀》世數次之,並以行款求之,其文當如是也。惟據《殷本紀》,則祖乙乃河亶甲子,而非中丁子。今此片中有中丁而無河亶甲,則祖乙自當為中丁子,《史記》蓋誤也。且據此,則大甲之後有大庚,則大戊自當為大庚子,其兄小甲、雍己亦然,知《三代世表》以小甲、雍己、大戊為大庚弟者非矣。大戊之後有中丁,中丁之後有祖乙,則中丁、外壬、河亶甲自當為大戊子,祖乙自當為中丁子,知《人表》以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皆為大戊弟者非矣。卜辭又雲「父甲一牡」、「父庚一牡」、「父辛一牡」(《後編》卷上第六十五葉),甲為陽甲,庚則盤庚,辛則小辛,皆武丁之諸父,故曰父甲、父庚、父辛,則《人表》以小辛為盤庚子者非矣。凡此諸證,皆與《殷本紀》合,而與《世表》、《人表》不合,是故殷自小乙以上之世數,可由此二片證之,小乙以下之世數,可由祖乙、祖丁、祖甲、康祖丁、武乙一條證之。考古者得此,可以無遺憾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