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王國維文存 | 上頁 下頁
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一)☆


  《詩》、《書》為人人誦習之書,然於六藝中最難讀。以弟之愚闇!于《書》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於《詩》亦十之一二。此非獨弟所不能解也,漢魏以來諸大師未嘗不強為之說,然其說終不可通。以是知先儒亦不能解也。其難解之故有三:偽闕,一也(此以《尚書》為甚);古語與今語不同,二也;古人頗用成語,其成語之意義與其中單語分別之意義又不同,三也。唐宋之成語,吾得由漢魏六朝人書解之。漢魏之成語,吾得由周秦人書解之。至於《詩》、《書》,則書更無古於是者。其成語之數數見者,得比校之而求其相沿之意義,否則不能贊一辭。若但合其中之單語解之,未有不齟齬者。試舉一二例言之。如「不淑」一語,其本意謂「不善」也。不善或以性行言,或以遭際言。而「不淑」古多用為遭際不善之專名。《雜記》記諸侯相吊辭,相者請事,「客曰:「寡人使某。如何不淑!i致命曰:「寡君聞君之喪,寡君使某,如何不淑!」《曲禮》注雲:相傳有吊辭雲:「皇天降災,子遭罹之,如何不淑!」「如何不淑者,謂遭此不幸,將如之何也。《左·莊十年傳》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古「吊」、「淑」同字。「若之何不吊」亦即「如何不淑」也。是「知如何不淑」者,古之成語,於吊死、唁生皆用之。《詩·鄘風》「子之不淑,雲如之何」,正用此語。意謂宣薑本宜與君子偕老,而宣公先卒,則「子之不淑,雲如之何」矣。不斥宣薑之失德,而但言其遭際之不幸,詩人之厚也。《王風)遇人之不淑」,亦猶言遇人之艱難,不責其夫之見棄,而但言其遭際之不幸,亦詩人之厚也。詩人所用,皆當時成語,有相沿之意義。毛、鄭胥以「不善」釋之,失其旨矣。古又有「陟降」一語。古人言「陟降」,猶今人言「往來,不必兼「陟」與「降」二義。《周頌》念茲皇祖,陟降庭止」,「陟降厥士,日監在茲」。意以降為主,而兼言陟者也。《大雅》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此以陟為主,而兼言降者也。故「陟降」者,古之成語也。「陟降」亦作「陟各」。《左·昭七年傳》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正用《大雅》語。「恪」者,「各」之借字。是「陟各」即「陟降」也。古「陟」、「登」聲相近,「各」、「格」、「假」字又相通,故「陟各」又作「登假」。《曲禮》告喪,曰,天主登假,。《莊子·德充符》彼且擇日而登假。」《大宗師》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登假」,亦即「陟降」也。又作「登遐」。《墨子·節葬篇》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則謂之,登遐V,「登遐」亦即「陟降」也。「登假」、「登遐」,後世用為崩薨之專語。而通語之「陟降」,別以「登降」、「升降」二語代之。然四語所從出之源,尚歷歷可指。《書·文侯之命》言「昭登於上,今《書》作「昭升於上」。然《史記·晉世家》、《典引》蔡邕注皆引《書》「昭登於上」,蓋今文如是),《詩·大雅》言「昭假於下」。「登」與「假」相對為文,是「登假」即「陟降」之證也。《左傳》之「陟恪」,《曲禮》之「登假」,《墨子》之「登遐」,皆謂「登」,而不謂「降」。此又《大雅》之「陟降」。不當分釋為上、下二義之證也。《詩》、《書》中語此類頗多,姑舉其一二可知者。知字義之有轉移,又知古代已有成語,則讀古書者,可無以文害辭、以辭害志之失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