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王國維文存 | 上頁 下頁 |
說文所謂古文說 |
|
許叔重《說文解字·敘》言「古文」者凡十,皆指漢時所存先秦文字言之。其一曰:「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此古文似指蒼頡以來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之文字,即餘前所謂「殷、周古文」,以別于戰國古文者。實則不然,叔重但見戰國古文,未嘗多見殷、周古文。《敘》雲:「郡國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潘文勤公《攀古樓彝器款識序》遂謂:「《說文》中古文本於經文者,必言其所出;其不引經者,皆憑古器銘識也。」吳清卿中丞則謂:「《說文》中古文皆不似今之古鐘鼎,亦不言某為某鐘、某為某鼎字,必響拓以前,古器無氈墨傳佈,許君未能足征。」 餘案:吳說是也。拓墨之法,始於南北朝之拓石經,浸假而用以拓秦刻石。至拓彝器文字,趙宋以前未之前聞。則郡國所出鼎彝,許君固不能一一目驗,又無拓本可致,自難據以入書。全書中所有重文、古文五百許字,皆出壁中書及張蒼所獻《春秋左氏傳》,其在正字中者亦然。故其所謂「籀文與古文或異」者,非謂《史籀》大篆與《史籀》以前之古文或異,而實謂許君所見《史籀》九篇與其所見壁中書時或不同。以其所見《史籀》篇為周宣王時書,所見壁中古文為殷、周古文,乃許君一時之疏失也。其二曰:「至孔子書六經,左邱明述《春秋》,皆以古文。」此亦似謂殷、周古文。然無論壁中所出與張蒼所獻,未必為孔子及邱明手書。即其文字,亦當為戰國文字,而非孔子及邱明時之文字。何則?許君此語,實根據所見壁中諸經及《春秋左氏傳》言之。 彼見其與《史籀》篇文字不類,遂以為即殷、周古文。不知壁中書與《史籀》篇文字之殊,乃戰國時東、西二土文字之殊。許君既以壁中書為孔子所書,又以為即用殷、周古文,蓋兩失之。故此二條所雲「古文」,雖似謂殷、周古文,實皆據壁中古文以為說。惟《敘》末雲:「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此「古文」二字,乃以學派言之,而不以文字言之,與《漢書·地理志》所用「古文」二字同意,謂說解中所稱,多用孟、孔、毛、左諸家說,皆古文學家而非今文學家也。 《易》孟氏非古文學家,特牽率書之。其餘所雲古文者六,皆指先秦古文,其尤顯明者,曰「古文者,孔子壁中書也」,曰「皆不合孔氏古文」,又申之曰「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其示《說文》中所收古文之淵源最為明白矣。至其述山川鼎彝,又分別言之曰:「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雲「前代古文」者,以別于孔壁之古文;雲「皆自相似」者,以明與孔壁古文不甚相似也。漢代鼎彝所出無多,《說文》古文又自成一系,與殷、周古文截然有別,其全書中正字及重文中之古文,當無出壁中書及《春秋左氏傳》以外者。即有數字不見於今經文,亦當在逸經中,或因古今經字有異同之故。學者苟持此說以讀《說文》,則無所凝滯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