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莊子解 | 上頁 下頁
天道(2)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繇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於是 十二經以說。老聃 音翻,繹也,申繹其說也。十二經,六經六緯。按緯書,漢人所造,則此篇非漆園之書明矣。 中其說曰:「大謾。願聞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老聃曰:「意! 噫。 幾乎後言! 早聞則早斥之矣。 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仿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 偈音結,用力貌。 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 同噫。 夫子亂人之性也!」

  〔解曰〕 因其自然,則仁義之形且不立,而況於名?仁義之形名不立,而況於是非?擊鼓而求亡子者,循名以求形之謂。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聖人也,吾固不辭遠道而來願見,百合重趼, 趼,古顯切,胝也。 而不敢息。今吾觀子,非聖人也:鼠壤有餘蔬而棄妹, 鼠壤,謂蔬多為鼠所竊。 不仁也; 有餘惠而不以施於所愛。 生熟不盡於前, 生,腥也;熟,烹也。 而積斂無崖。 物至受之,而不卻之以立義。 」老子漠然不應。士成綺明日複見,曰:「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卻矣。 卻,止也。 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為脫焉。 不以為事。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苟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 不與人爭得失,自安屈服。 吾非以服有服。 非以有所愧而屈服,自不與人競耳。 」士成綺雁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 立異。 而目沖然, 目光射人。 而顙 然, 高視貌。 而口闞然, 氣盈,常若欲言。 而狀義然, 自以為得。 似系馬而止也; 馳騁之心不息。 動而持, 恒有所挾持。 發也機, 應之速。 察而審, 知之必詳。 知巧而睹於泰, 作盛滿之觀。 凡以為不信。 皆不能自信,而外假于仁義。 邊竟有人焉,其名為竊。」 竟、境通。名為竊,與盜相去不遠也。

  〔解曰〕 不自信而欲有其美者,皆所謂賊心也。竊物之余,以施惠於所親愛而為仁,乘己之足,以攘廉節而為義,皆不能自信,而窺覬天下之美,欲居之耳。無其實而貪其名,貪其名而襲其實以自驕,而辭不美之名。賊心不息,而天下以巧知神聖之名歸之。脫此者而後於己無不信,於物無不服。呼馬呼牛,皆服也,老子所謂「早服」也。此節於莊子之旨為合,但上下不相為類。有為則有名;巧知神聖皆為也,凡為皆竊也。若如上文所雲「臣道有為」,則臣可以竊為道乎?《外篇》之文,雜纂而無定論,純駁相間,非有得於莊子之言者所撰次,益可見矣。

  老子曰:「夫道:于大不終,於小不遺, 評曰:天之所至,皆道之至;天之所有,皆道之有。 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 大之至也。 淵乎其不可測也。 深之至也。 形德、仁義,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 評曰;定則不為其所騖。 夫至人有世, 世為其所有。 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 天下之大,有之不累。 天下奮棅,而不與之偕; 棅同柄。人各奮起爭權柄,而己否。 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解曰〕 形之於德而為仁為義,皆逐形名之末,以與世爭持權棅;而不知前此者之未有,後此者之不留,則所為皆假耳,夫穹然而為天,頹然而為地,以有風雨露雷,飛潛動植之利,而人所驚為天地至大莫測之化者,實神之末耳,況萬物乎?故外天地,遺萬物,乃以得天地之神,太虛無形,合萬化而不形者,天地之神也。靜定無為,含眾德而不形者,至人之神也。善惡、得失,榮辱、吉凶,皆備容之,而無跡以使人易測,則物自化而天自定,斯以為聖人之心;此無為而靜之本也。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 ,意有所隨。 因事會之適然而生其意。 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哉?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 「讀者」者字,一本作「為」,一本有「者為」二字。 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聖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 疾徐指輻轂相受之栒而言。徐,寬也。疾,緊也。甘易入、苦難入也。松則不堅,緊則不受。相爭毫忽,規矩所不及也。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之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解曰〕 極有為者之所為,仁義而已。乃其所為仁義者,豈果有以自信而審其無假哉?讀書而聞有仁,則以為仁;讀書而聞有義,則以為義。不知古之為此言者,適乎時,因乎化,而非其必然之情也。竊其所言以自貴,而撓萬物之情,此儒墨之所以多為多敗,而攖人之心也。其無獨見而惟人言之從也,曰道諛。其有人之有而自忘也,曰賊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