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莊子解 | 上頁 下頁
天道(1)


  此篇之說,有與莊子之旨迥不相侔者;特因老子守靜之言而演之,亦未盡合於老子;蓋秦漢間學黃老之術,以幹人主者之所作也。無為固老莊之所同尚,而莊子抑不滯于無為,故其言甫近而又遠之,甫然而又否之,不示人以可踐之跡。而此篇之說,滯於靜而有成心之可師,故其辭卞急煩委,以喉息鳴,而無天鈞之和。莊子之說,合上下、隱顯、貴賤、小大而通於一。此篇以無為為君道,有為為臣道,則剖道為二,而不休於天鈞。且既以有為為臣道矣,又曰「以此南鄉,堯之為君也,以此北面,舜之為臣也」,則自相刺謬,而非若《內篇》雖有隨埽之說,終不相背戾也。大抵《外篇》多掇拾雜纂之言,前後不相貫通;而其文辭汗漫冗遝,氣弱而無神,所見者卑下,故所言者頹靡;定非莊子之書,且非善學莊子者之所擬作,讀者所宜辨也。餘篇多有類此者,推之可見。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隨時而動,曰運。有心為主,藏之而不舍,曰積。 明于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 辟、 通。 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 昧然,昬默也。 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 鐃,乃交切,小鉦以止鼓者。其止自止,不因物止。一曰:鐃與撓通。 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 「實則」之則,一本作者。 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 俞俞,有俞而無咈也。 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無所不可。 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 鄉,一本作向。 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樂音洛。

  〔解曰〕 此老子所謂「守靜篤」也。與天和,自於人無不和。與人和,未必能和於天。靜極,則於人自無競,隨所運而皆樂,其樂也天矣。

  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 師者,言其所效法也。 齏萬物而不為戾, 齏音 ,劑通,分析之也。一說,與虀同,揉而熟之也。 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流也。 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畜,昌六切,止也。沈括曰:《易》妙二《畜》。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天下用而不足。

  〔解曰〕 定者,一於靜也。靜則無為,無為則己不立宗,而以天下為宗。己自立宗,則強物同己而多憂。以天下為宗,則任天下之自為而己不勞,所以休其心而恒樂。

  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者,知雖落天地, 落,盡也。 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 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解曰〕 上不自為而任之下,亦與用人則逸,自用則勞之言相似。然君子之任人,以廣益求治,而此以自尊求樂,既非老莊無為之旨,抑且為李斯趙高罔上自專之倡。甚矣其言之悖也!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刑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降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党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語道而非其序者,非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解曰〕 以要為本,以詳為末,分上下之序,乃以自尊而恣其逸樂。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因其形名而委任之。 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 原其所不能,以省其所能。 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 又不能矣,而後定其是非。 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繇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故《書》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解曰〕 其意以兵刑、法度、禮樂委之於下,而按分守、執名法以原省其功過。此形名家之言,而胡亥督責之術、因師此意,要非莊子之旨。

  昔者舜問於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堯曰:「吾不敖無告, 敖、傲同。無告,無所告訴者。 不廢窮民,苦死者, 恤死者之苦。 嘉孺子,而哀婦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堯曰:「然則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寧, 其出也,定而不勞。 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堯曰:「然則膠膠擾擾乎! 言己之用心徒勞耳。 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解曰〕 於人求合者,必勤人之事。天道運而不積,日月、雲雨、四時各效其功,而天不勞以收成功,合之者逸而樂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