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莊子解 | 上頁 下頁
天地(1)


  此篇暢言無為之旨,有與《應帝王》篇相發明者;於《外篇》中,斯為邃矣。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於德, 有德乃可君天下。 而成於天, 天命之。 故曰玄。 玄,天德也。君受天之成德,必合天。 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 立于無為之宇而下觀之。 故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記》曰:「通于一而萬事畢, 惟天則一。 無心得而鬼神服。」夫子曰: 唐順之曰:「夫子指孔子。」 「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刳,去之也。 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故執德之謂紀,德成之謂立,循於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為萬物逝也。 逝,歸往也。 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於淵;不利貨財,不近貴富;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天德合一。

  〔解曰〕 無所謂道,天而已矣,即《在宥》篇所謂「主者天道也」。「萬物一府」,天府也;「死生同狀」,同於天也。于人見異,觀於天則幾無不同矣。玄同者,同于玄也。可見者則異矣,其死生圓運於大鈞,而函萬有於一環者,不可見也,蔑不同也。體其玄以泛觀,則知其同;知其同,則無不在而無不可宥;迎我者不可見喜,拒我者不容或怒;賞罰為應跡而不系於心,是謂「刳心」。刳心者,刳去其心之知也,是謂棄之,故因而應之,見有十德;通之于一,則無為無欲,函於一府,渾於同狀,而與天均化矣。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 不動。 漻乎其清也, 謬音聊,清深也。 金石不得,無以鳴。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 評曰:作用。 萬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於事, 素逝者,虛心以遊也。 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故其德廣,其心之出,有物采之。 郭象曰:「物采之而後出,非先物而倡也。」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 窮,盡也。存其形,盡其生。評曰:貴愛其身。 立德明道, 立其德,明其道。評曰:反於天均。 非王德者邪? 王,去聲。有王者之德。 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之謂王德之人。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 物物。 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 騁,馳騁也。宿,歸宿也。 大小、長短、修遠。」 修,一本作近。大小也,長短也,近遠也,皆供其求,皆要其宿。

  〔解曰〕 通於事者技也,臣道也,賤也。愈著則愈淺,愈成則愈粗,殉一世之利而可貴愛者亡矣。事之為數,大小、長短、修遠而已。逐於其數,迷而不反,自矜為通,則獨見獨聞者汶暗而不知有。惟獨有而後見獨,見獨而後其見聞皆獨,大小、長短、修遠皆不出其所在而為其所宥;故無求不可供,忽然勃然,馳騁百為,而過而去之,以不迷於所宿。若然,則通於一而不屑通於事,以天道為天德,無為而為天下君者也。

  黃帝游於赤水之北, 杳冥之中。 登于昆侖之邱, 將與天通。 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 評曰:欲以天道明人心而遺其德。玄珠淵深圓潤,天德之在人心者。 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 離朱,明也。 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 喫,去逆切,又口懈切。喫詬,文言也。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方以智曰:「象則非無。罔則非有。」 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評曰:絕其南歸之想矣。

  〔解曰〕 遊乎冥默,登乎高曠,幾與天地通矣。然因此以通乎事而明民,則抑有陰陽以遂群生之情也,而玄同圓運之德喪矣。蓋終忘其獨而攖人之心也。心知也,聰明也,文言也,皆強索而不能遇者也。知事無事,知通無通,收視反聽,無為為之,過而去之,象罔矣,乃可以無得而得也。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堯問于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許由曰:「殆哉圾乎天下! 圾與岌同。 齧缺之為人也:聰明睿知,給數以敏, 數謂事物之數。給,應也。敏,捷也。 其性過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繇生。與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 見有身而示異。 方且尊知而火馳, 恃明而速騁。 方且為緒使, 為事之所役。 方且為物 , ,公才切, 束也,為物之所縛。 方且四顧而物應, 為物 矣,而望其應我。 方且應眾宜, 為緒使矣,而求其得宜。 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恆。 不能通於一。 夫何足以配天乎?雖然,有族有祖,可以為眾父,而不可以為眾父父。 即無上八過,猶止可以為眾父,不可以為祖。 治亂之率也,北面之禍也,南面之賊也。」

  〔解曰〕 為堯師之師者,尚不足以配天,故許由自謂爝火而不敢代皰,況師堯之聖知而蘄以治天下乎?萬物之大小長短,相與為族,而所祖者惟天。合天道之無為,乃與天配。否則治之適以亂之,福之適以禍之,育之適以賊之。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夫聖人鶉居 鶉無常居,而有常匹。屍子曰:「堯鶉居。」郭象曰:「無意而安。」 而 食, 郭象曰:「仰物而足。」 鳥行而無彰, 郭象曰:「率性而動,非常跡也。」林雲銘曰:「鳥行虛空,過而無跡。」 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堯隨之,曰:「請問。」封人曰:「退己 !」

  〔解曰〕 北面奚足以禍?南面奚足以賊?無所歆,無所厭,函萬物於一府,等死生於同狀,則禍且不辭,奚有於福?因而用之,莫非天也。無物不物,而不物於物,可以愛身,即可以托天下。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 《通變經》雲:老子從天開闢以來,身一千三百變,後世得道,伯成子高是也。 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顧。 俋,音邑。俋俋,低首耕狀。

  〔解曰〕 君人者之通於事,所資者賞罰而已。賞其所當賞,罰其所當罰,可謂於事皆通矣,是乘人而無天也,為緒使、為物 也,求宜於四應而無恒也;治繇此成,而亂亦繇此生,是曰治亂之率。蓋為政教,為禮樂,為仁義,多為之名以攖人心,則必同乎我者賞,異乎我者罰;以此火馳於天下而禁其過,乃天下之過即繇此而深;故伯成子高恥而去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