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莊子解 | 上頁 下頁
馬蹄


  引老子無為自正之說而長言之。

  馬: 句。 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 陸猶陸梁之陸,跳也。 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台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 燒其毛如今火印,剔其蹄。 刻之、雒之, 舊注:雒絡通。刻之以甲,絡之以轡。 連之以羈馽, 絡首曰羈,絡足曰馽。馽,縶本字。 編之以皁棧, 棧音斬。皁棧,槽櫪也。 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 銜曰橛,纓曰飾。 而後有鞭 之威, 、策同。 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名曰天放。 放與仿同。天如是,則亦如是。

  〔解曰〕 以其意之所趨,矯人之固不然者合之於己,自謂足以齊一天下,而不知適欲其黨己也。馭馬者乘之騎之,馬效於己以從其意之所趨、喻其所欲為而順之,是人與馬為黨也。既已黨矣,而又安能一乎!一者,一之於天也。天之所然而然之,天之所未有而不然,惟天是效而己不參焉,豈容以斯人為馬,己為伯樂,以治之哉?非天是放,是謂逆天,故曰「皞天不宜」。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 舊注:填音田,遲重貌,行不迤也。 其視顛顛。 顛顛,專一也,目不遊也。 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 自相聚于林藪。 禽獸成群,草木遂長。 長,上聲。 是故禽獸可系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知乎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 評曰:民本無知無欲,因而順之。

  〔解曰〕 導以知,則將知其所不當知;節其欲,則愈節而愈啟其欲。天不使之有知,而固使不欲其所不欲。惟天是放,性無不得矣。性者天之所與,非天則非性也。

  及至聖人,蹩躠為仁, 蹩躠音別薩,又音撇屑,行不正貌,不能行而強行。 踶跂為義, 踶,丈幾切,音止,駐足用力也。跂音企,舉足望也。不可及而企及。 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樂, 澶音但,從衍也。漫,靡也。煩雜眾聲,靡靡娛人。 摘僻為禮, 摘,取也。僻,擘通,揮也。多其去取,勞傷肌骨。僻一本作辟。劉辰翁曰:「摘如摘埴之摘,辟如鞭辟之辟。」 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 犧音莎。 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為器, 殘,戕通。 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

  〔解曰〕 鳥獸自成其群,草木自長其類,各相為體而不淆雜,不一者乃一也。以一人之情,蹩躠焉求合於眾人,而謂之仁;以一事之法,踶跛焉求合於眾事,而謂之義;齊其不齊而為禮,摘僻而已;和其不和而為樂,澶漫而已。此物不足,貸彼物以就之;一人不足,聯眾人以成之;能之者號為君子,不能者號為小人。人無非党也,此仁義禮樂之必繼以兵戎寇仇也。皆聖人有為之心啟之,而惡能禁之!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 靡、摩通。 怒則分背相踶, 踶音蹄,蹋也。 馬知已此矣。 已此猶止此。 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 月題,馬轡飾。舊注:馬額上當顱如月形,乃的盧也,非是。 而馬知介倪、 介音戛。介倪猶睥睨也,邪視不肯行。 扼、 ,曲也。扼音厄,按也。回身不受鞍。 鷙曼、 鷙,抵也。曼,突也。謂沖騰也。 詭銜、 不受銜。 竊轡。 潛脫去轡。 故馬之知而能至盜者,伯樂之罪也。夫赫胥氏之時, 上古帝氏。 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嬉,鼓腹而遊,民能已此矣。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 屈折與曲折通。 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 縣音懸,懸之使人跂及。 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此亦聖人之過也!

  〔解曰〕 踶跂好知,亂之所繇生也。所好之知,皆非性之所有也。聖人匡之,而人始知吾形之可奮迅曲折以為其所難為;聖人慰之,而人始知吾欲之可僥倖縣跂以希所難得;赫胥氏之民,化而為爭奪之民,樸雕德離,不可複一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