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莊子解 | 上頁 下頁 |
齊物論(2) |
|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 ,不亦悲乎! 為天所吹,不能自主,故可悲。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 苶音聶,疲貌。刊本作 ,誤。 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耶!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芒,昧也。盡一生之雲為,皆芒昧也。不知為誰而怒也 。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人人盡然,何足深較。 〔解曰〕 所謂君者無君也,所謂宰者無宰也。天吹之而成籟,天固無益損,而人惡得有是非乎?然而因知立言,因言立辨,以心鬥物,以物鬥心,相刃相靡,形化心亡而後已。其芒昧也,可哀矣哉!我與之俱昏昏,而何能使人昭昭?人無有不昏昏,而何用使之昭昭耶?天之靜而不受人之益損者,儒聽其為儒,墨聽其為墨,朗然大明,自生自死於其中,而奚假辨焉。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 評曰:不但知世事而取一端以為是者有成心也,愚者亦有成心焉。敔按:愚者自智,則智者亦愚而已。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 未有成理昭然於心,而豫設是非之辨,皆心所造作,非理本然也。昔,昨日也。今日方適越,而昨日已至,此惠子之言,莊子用之,以見必無此事。 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人各以成心為論,誰能止之?方以智曰:「禹之神,惟勤儉不自滿假而已。」 〔解曰〕 乍作乍已,而終芒於所自萌,一言不足以立,而炎炎詹詹且無窮焉,其所挾以為己信之情者,成心而已。成心者,閑閑間間之知所成,於理固未有成也。無可成而姑逞其詞,以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一氣之所激,笙簧聒耳,辨之不勝辨也,無容奈何者也。 夫言非吹也。 吹無成響,言則因成心而立言。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雖有言,而是非固不定也。 果有言耶? 果有所見而立言乎? 其未嘗有言耶? 抑漫然言之耳。 其以為有異於 音,亦有辨乎,其無辨乎? 評曰:皆天使之言耳。 音寇,鳥在殼中,會意。方以智曰:「禽言如鵲則報喜,鴉則報凶,布穀催耕,鸛鳴審雨,可聽之為准。 音未定,則不可為准矣。」 〔解曰〕 使言而僅如吹歟?洪纖雖殊而不相爭軋。言則有立言之旨,是非相競而其亂滋甚。乃其所言之是非,惟氣所激,以淫於知而無定理,則固可視之如 音,一氣至而鳴耳,是非奚足論哉! 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 有真偽是非,故至理以隱。 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于小成,言隱於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 評曰:一篇提要。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欲之者,其成心也;即下文所謂「其好之欲以明之也」。浮明而以之,乃自謂以明,愈明而愈隱矣。 〔解曰〕 無言非言也,無道非道也。同為天氣之所動,則言皆可言。知之所及,不能超乎道外,有曲、有全,有左、有右,而道皆可道。限於其知以為成心,而憑氣之所鼓,不知其兩可,兩不可,而獨有所是,偏有所非,小成之知見,成百家之師說,而儒墨其大者也。儒墨爭飾其榮華,而道隱矣,兩可之言亦隱矣。夫其所以的然爭辨於是非者,自謂明也。斤斤然持而以之,而豈真明也哉?明與知相似,故昧者以知為明。明猶日也,知猶燈也。日無所不照,而無待於煬。燈則或煬之,或熄之,照止一室,而燭遠則昏,然而亦未嘗不自謂明也。故儒墨皆曰吾以明也。持其一曲之明,以是其所已知,而非其所未知,道惡乎而不隱耶?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是,此也。 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 此。 是 此。 亦因彼,彼是 此。 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評曰:言止乎所見曰死,又出一議曰生。劉辰翁曰:「有彼方生得此,故曰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彼是生而是非死也,是非生而彼是死矣。」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繇,而照之於天,亦因是 此。 也是。 此。 亦彼也,彼亦是 此。 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 此。 乎哉?果且無彼是 此。 乎哉?彼是 此。 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道本無偶。不立偶以敵人,合乎道矣。 樞, 句。 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合於道樞,則得環中。範圍眾有而中虛曰環中。 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評曰:是非無窮,皆自謂以明者所生。敔按:「應無窮」,應是非也。兩「莫若以明」,與後「此之謂以明」,讀《莊》者多混看,《解》中分別觀之。 〔解曰〕 夫其所謂是非者,豈是非哉!彼此而已矣。我之所謂彼,彼之所謂我也,無定名也。見此之為此,而不知彼之亦有其此,自知而不知彼,遂怙之以為明;兩相排而益引其緒,以相因而生,則立此而彼方生,使無此而彼不足以生矣。故有儒而後墨興,有墨而後儒之說盛。夫相倚以生,則相倚以息,相倚以可其可,相倚以不可其不可,則攻人者召攻之媒也。若是,而聖人其屑以之哉?天之所籟,鳴雖異,而於天無益損也;任物之吹而無倚焉,則無所不照矣。雖然,亦因彼因此之現在吾前而照之耳。使無儒無墨,聖人亦奚照乎?照亦聖人之不得已而因焉者也。釋「亦因是」句。 照之而彼此皆休矣,皆均矣。其所因者忘,而道定於樞;無窮之化聲,以不應應之,而無不可應矣。若彼無窮之化聲,生彼此之是非,則惟持其一曲之明而已矣。一曲之明,亦非不明也;故小知大知爭炫其知。而照之以天者,無我無此,無耦無彼,固不屑以此為明也。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人謂之可則可,謂之不可則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是非皆人之所造。 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雖不然、不可者,必有其然者、可者。 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合而言之,則無不然,無不可矣。 故為是舉莛與楹, 莛, 絲筦也,小而弱;楹,前柱也。 厲與西施, 厲,癩,惡病也。 恢恑憰怪, 恑音詭,憰音譎,與詭譎通,皆變異意。 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 〔解曰〕 指之屈伸,因作用而成乎異象。馬之白黑,因名言而為之異稱。局於中者執之,超於外者忘之。故以言解言之紛,不如以無言解之也。浸使白其黑而黑其白,屈其伸而伸其屈,則名與象又改矣。則天地萬物,豈有定哉?忘言忘象,而無不可通,于以應無窮也,皆無所礙。照之以天,皆一也,但存乎達之者爾。 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 隨所用而用之,無容言也。 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 已,止也,謂因是而即止也。止謂止而不辨。 〔解曰〕 立言者,析至一而執一偏以為一,以為道體。夫緣用而體始不可廢,如不適於用而立其體,則駢母枝指而已。達者不立體而惟用之適。用愛於親,不待言無事於兼也,愛親而已。愛有可兼,不待言無私於親也,兼愛而已,用乎其不得不用,因而用之,其用也亦寓焉耳。適得而幾,奚有于自立之體哉?故言可已也,因乎彼此而通之,用無不適,而言可已矣。已適而用亦可已矣,知亦可已矣,如寓者之不留於逆旅。又何必於儒墨兩端之外別立一宗哉! 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曰: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說。 狙,子餘反,又七慮反,猿屬。狙公,養猿猴者。芧音敘,又羊諸反,橡子也。朝三暮四,朝三升,暮四升也。 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評曰:要之不出乎環中。 〔解曰〕 適得而幾,本無必然之可據。時過事已,忘言忘知,而惡有然哉!必欲知其然者,如狙知四之為多,而迷暮之止三;喜則見同,怒則見異,又豈能固有其知乎?亦因彼此之適然者而挾之不舍。故用亦可寓也,不可執也。執則亦勞神明為一,而不知通於大同也。 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之謂兩行。 兩行,兩端皆可行也。適得而已。 〔解曰〕 時過事已而不知其然,則是可是,非可非,非可是,是可非,休養其大均之天,而不為天之氣機所鼓,則彼此無所不可行矣。無不可行者,不分彼此而兩之。不分彼此而兩之,則寓諸庸者,彼此皆可行也,無成心也,不勞神明為一也,不以無有為有也。如是,則天豈能吹其籟,而眾竅之虛,不待厲風之濟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