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周易外傳 | 上頁 下頁
繫辭上傳第九章


  太極之在兩間,無初無終而不可間也,無彼無此而不可破也,自大至細而象皆其象,自一至萬而數皆其數,故空不流而實不窒,靈不私而頑不遺,亦靜不先而動不後矣。夫惟從無至有者,先靜後動而靜非其靜;從有益有,則無有先後而動要以先。若夫以數測者,人由既有以後測之而見者也。象可以測數,數亦可以測象。象視其已然,靜之屬;數乘其自有,動之屬;故數亦可以測象焉。要此太極者混淪皆備,不可析也,不可聚也。以其成天下之聚,不可析也;以其入天下之析,不可聚也。雖然,人之所以為功於道者,則斷因其已然,而益測之以盡其無窮;而神而明之,分而劑之,裒而益之,則惟聖人為能顯而神之。

  其測以數者奈何?太極之一。〇也,所以冒天下之數也,而惡乎測之?測之者因其所生。動者必先,靜者必隨,故一先二,二隨一,相先相隨,以臻於十。和者非有益於倡者,則無所事於和矣。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由是而之於十,皆加一者,相對之數也。陰欲值陽而與之對,必虛陽之所值而實其兩端,以辟戶而受施,不然則相距而齟齬,故一不可對三,二不可對四。一對三則中央相距,二對四則兩端相距也。二一而二,二二而四,由是而二五而十,皆倍加者,陰承陽一,因其增益之性以為習,使可辟而有容也。一而三,三而五,由是而之九,皆增二者,陽感陰化,因其所辟而往充其虛也。從一合六以得七,由是而從五合十以得十有五者,因生數之終,加其所進以為成,成不能成,功因乎生也。生數止五,成數盡十者,從太極測之而固有之也,

  太極,〇之實有也。動者橫以亙,無不至也,故為徑;靜者張以受,無不持也,故為交;動流而不滯,故為圓;靜止而必齊,故為方;外齊者其中徑也,故為弦。於徑測之,亙—而一矣;於交測之,乂而二於所徑矣;於圓測之,〇流動中規,而三於所徑矣;于方測之,□四距中矩,而四於所徑矣;於弦測之,上弦(二有半),下弦(二有半),合實計之,而五於所徑矣。五則中實,中實則可為主於外,而地效其充以相成。生始于陽而終於陽,成始于陰而終於陰。性情之起,功效之登,一也。

  于方測陰而得四,陰體定矣。以其交者而自實,以方函交, 而六於所徑矣。交、方皆陰也,陰數純備而為老陰。陽函陰,動有靜,以圓納方, 而七於所徑矣。陽外成,則體陽而為少陽。天包地外,而亦行乎地中。天行地中,施其亙化,以方納圓,徑一充之, 而八於所徑矣。陰外成,則體陰而為少陰。天固包地,盡地之用,地道無成,竭其功化以奉天,以圓納方,方有其交, 而九於所徑矣。渾天之體,於斯而著,故為老陽。「陽知大始,陰作成物」,物數之成,于陰而訖,合徑一、交二、圓三、方四、 而十於所徑矣。至於十,而所以測太極之術盡矣。無以測之,而天地之數一終矣。

  若夫有徑 而無豎 者,天地之際甚密,不可以上下測。測之以豎者,《太玄》《元包》《潛虛》之所以成乎其妄也。太極之有十,渾成者也。非積而聚之、剖而析之也,而何所容測焉?

  乃數因於有象,象則可測矣,可測則可積矣。故積之以二十有五,積之以三十,而天地之數紀焉。積之者,天地以為功而無窮,聖人既于其象而灼知之。雖然,固然之積引於無窮者,尤存乎分劑而裒益之,則《易》興焉。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大衍之數五十。其差五者,以積計之,裁地之有餘,同天之不足。健行者速而得廉,順承者遲而得奢,亦勉地而使配天行也。且靜者無由以得數,因動而隨,則虛中而重其兩端,數斯立矣。兩端建而中皆虛一,所增者僅與天及,外密而反以中疏,是五位皆缺其一,而數亦二十有五矣。

  以乘計之,北南東西者,陰陽老少之位,中無定位,以應四維。陰不適主,陽之珠聚者, 與太極同而無所歉。故以天乘地而為五十。天乘地而非地承天者,一可以生十,二必不可以成九,數之固然也。裁而成之,稱量而承之,而大衍之數登焉。

  大衍五十而一不用。一者,天之始數也,亦地之始數也。一一而二,二固始於一也。由是而十,由是而五十,皆以一為始。太極之有數生於動,《易》之變化亦動也。動,君動,則一可不用,以君四十有九。故自此而七八九六,合符而不爽,豈非其固然者哉?

  不用之一,以君動而不以君靜,故大衍之數,常者五十,而乘乎變者四十有九。一因動以為君,未動則合五十而為一。合而為一者,太極混淪周遍之體,而非動而倚數,于五十之中立一以為一矣。立一以為一,而謂之太極,韓康伯之臆說也。立一於數外,與四十有九參立,乃自外來而為之君,此老氏之所謂一也。《易》固不曰「掛一以象太極」,太極不可與陰陽析處而並列也。由是而變矣,則數以測象矣。自掛一象三以後,及于萬一千五百二十之象,萬物皆有成則之可法;分而為兩,無成數而托于無心者,神之所為無心而成化也。有成則者,範圍天地之成化,所以顯道;無成數者,上迓太極之無心,所以神德行也。道顯於有則,故恒而可由;由德神而無心,故與時偕行,故曰:「神無方而《易》無體。」非然,則吉凶仰成於必至,誰與為「《震》無咎」之功,誰與為「憂悔吝」之幾也哉?以天治人而知者不憂,以人造天而仁者能愛,而後為功於天地之事畢矣。

  乃若四營、十八變之數有則者,亦與無心者相間,而後道無不顯而德無不神。象兩象三,四時閏期,萬物之數,象各有當,其有則焉固矣。

  其揲四之數,六揲而二十四,七揲而二十八,八揲而三十二,九揲而三十六,六七八九,《河圖》之成數,水火木金之化也。歸奇之十三、十七、二十一、二十五,三四五六以乘四而加一,其一為余,餘者奇之歸,皆掛一不用,以為一爻之君也。初變之餘皆五九,再變、三變之餘皆四八者,因其盈而多餘之,因其虛而少余之,自然之樽節而不濫也。三變之數,中分無心,其所變者初揲一、二揲二、三揲三、四不足於揲,自五以至四十四,凡百九十六變,奇九十,偶百有六。三變之偶多於奇者十六,積十八變而多於奇者九十六。偶多而奇少者,稱其固有之數,陽少而陰多也。而筮者之所得,未嘗見偶多於奇,周流於六十四,各足於百九十二,陰雖多而無心之化必平也。

  大衍之數,六積而三百,天地之數,六積而三百三十。裁地以相天,則詘其三十而為衍;相天以冒地,則伸其三十而為期。故《乾》《坤》之策三百六十,天行之度,不息之健,雖少而恒速,亦固有之也。

  四十有九,六積而二百九十有四,六十四積而萬八千八百十六,老陽之餘七十八,少陽之餘百二十六,少陰之餘百有二,老陰之餘百五十,《乾》《坤》之餘二百二十八,二篇之餘七千三百八十。其不逮四十有九之策萬一千六百有四,較之二篇之策不相值者七十有四,凡此,皆無心而不期於肖也。銖銖而期之,節節而肖之是陰陽無往來,而吉凶無險阻矣。揲者有則,天地之成理;余者無心,天地之化機。以化歸餘,而不以餘歸揲。君子貞其常以聽變,非望之福不以寵,非望之禍不以驚,優遊於變化之至,固不取截然均析以為體,如邵子之四塊八段,以歸於無餘也。

  嗚呼!道之大也,神之無方也,太極之動,奇—偶––而已。非可與神者,其孰能與於斯!然而聖人終盡之於乾坤,則奇一偶一者,萬變之取為實而隨化皆始者也。聖人約之于仁知,賢者充之以知能,「可與酬酢,可與佑神」,此物此志也夫!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