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張子正蒙注 | 上頁 下頁
乾稱篇下(2)


  內心合外物以啟覺,心乃生焉,而於未有者知其有也;故人于所未見未聞者不能生其心。

  若聖人則不專以聞見為心,故能不專以聞見為用。

  流俗以逐聞見為用,釋、老以滅聞見為用,皆以聞見為心故也。昧其有無通一之性,則不知無之本有,而有者正所以載太虛之理。此盡心存神之功,唯聖人能純體之,超乎聞見,而聞見皆資以備道也。

  此章舊連下節為一,今分之。

  無所不感者,虛也;感即合也,鹹也。

  至虛之中,陰陽之撰具焉,絪緼不息,必無止機。故一物去而一物生,一事已而一事興,一念息而一念起,以生生無窮,而盡天下之理,皆太虛之和氣必動之幾也。陰陽合而後仁義行,倫物正,感之效也;無所不合,感之周遍者也,故謂之鹹。然則莫妙於感,而大經之正,百順之理在焉,二氏欲滅之,愚矣。

  以萬物本一,故一能合異;以其能合異,故謂之感;若非有異則無合。

  天下之物,皆天命所流行,太和所屈伸之化,既有形而又各成其陰陽剛柔之體,故一而異,惟其本一,故能合;惟其異,故必相須以成而有合。然則感而合者,所以化物之異而適於太和者也;非合人倫庶物之異而統於無異,則仁義不行。資天下之有以用吾之虛,鹹之彖辭曰:「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見矣。」見其情乃得其理,則盡性以合天者,必利用此幾而不容滅矣。

  天性,乾坤、陰陽也,

  我之性,乾坤之性,皆不越陰陽健順之二端,純駁、良楛、靈蠢,隨其質而皆兼體。

  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

  健順剛柔,相須以濟,必感於物以生其用,而二端本太和,感之斯合矣。以知聲色、臭味、君臣、父子、賓主、賢愚,皆吾性相須以合一之誠,不容滅也。

  天地生萬物,所受雖不同,皆無須臾之不感,所謂性即天道也。

  天地之寒暑雨暘、風雷霜露、生長收藏,皆陰陽相感以為大用,萬物之所自生,即此動幾之成也。故萬物之情,無一念之間,無一刻之不與物交;嗜欲之所自興,即天理之所自出。耽嗜欲者迷於一往,感以其蕞然之聞見而不鹹爾,非果感之為害也。若君子瞬有存,息有養,晨乾夕惕,以趨時而應物,則即所感以見天地萬物之情,無物非性所皆備,即無感而非天道之流行矣。蓋萬物即天道以為性,陰陽具於中,故不窮於感,非陰陽相感之外,別有寂然空窅者以為性。釋氏欲卻感以護其蕞然之靈,違天害性甚矣。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體。自注:在人在天,其究一也

  健順,性也;動靜,感也;陰陽合于太和而相容,為物不貳,然而陰陽已自成乎其體性,待感而後合以起用。天之生物,人之成能,非有陰陽之體,感無從生,非乘乎感以動靜,則體中槁而不能起無窮之體。體生神,神複立體,由神之複立體,說者遂謂初無陰陽,靜乃生陰,動乃生陽,是徒知感後之體,而不知性在動靜之先本有其體也。

  惟屈伸動靜終始之能一也,故所以妙萬物而謂之神,通萬物而謂之道,體萬物而謂之性。

  屈伸動靜,感也,感者,因與物相對而始生,而萬物之靜躁、剛柔、吉凶、順逆,皆太和絪緼之所固有,以始於異而終於大同,則感雖乘乎異而要協於一也。是以神無不妙,道無不通,皆原於性之無不體;在天者本然,而人能盡性體道以窮神,亦惟不失其感之正爾。

  至虛之實,實而不固;至靜之動,動而不窮。

  在天者和氣絪緼於太虛,充塞無間,中涵神妙,隨形賦牛而不滯。在聖人無私而虛,虛以體理,無理不實;無欲而靜,靜以應感,無感不通。

  實而不固,則一而散;

  天以之並育不害,聖人以之與時偕行。

  動而不窮,則往且來。

  天以之運行不息,聖人以之屈伸合一,是窮神盡性,合天之道,惟在至虛之實,至靜之動而已。流俗滯於物以為實,逐於動而不反,異端虛則喪實,靜則廢動,皆違性而失其神也。

  性通極於無,氣其一物爾。

  無,謂氣未聚,形未成,在天之神理。此所言氣,謂成形以後形中之氣,足以有為者也。氣亦受之於天,而神為之禦,理為之宰,非氣之即為性也。

  命稟同於性,遇乃適然焉。

  天命之以生,即命之以性,性善而無惡,命亦吉而無凶;若否泰、利鈍,因乎時之所遇,天化之屈伸,不以一人而設,遇之者吉凶殊爾。

  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然有不至,猶難語性,可以言氣。

  在氣則有愚明、柔強之異,而性不異。故善學者存神而氣可變化,若恃氣之清剛,則終有所限。

  行同報異,猶難語命,可以言遇。

  比干之死,孔、孟之窮,非天命之使然,所遇之時然也。故君子言知命、立命而不言安命,所安者遇也。以遇為命者,不知命者也。

  浮屠明鬼,謂有識之死,受生循環,遂厭苦求免,可謂知鬼乎?

  鬼者,歸也,歸於太虛之絪緼也。

  以人生為妄,可謂知人乎?

  人者,陰陽合德之神所聚,而相陰陽以協天地萬物之居者也。

  天人一物,輒生取捨,可謂知天乎?

  天之用在人,人之體無非天,天至虛而實,人實而含虛,聲色、臭味、父子、君臣、賓主、賢愚,皆天理之所顯現而流行,非空之而別有天也。

  孔、孟所謂天,彼所謂道。

  道一也,在天則為天道,在人則有人道。人之所謂道,人道也。人道不違於天,然強求同於天之虛靜,則必不可得,而終歸於無道。

  惑者指「遊魂為變」為輪回,未之思也。

  《易》言「遊魂為變」,謂魂返於天,唯天所變化,而非人之所能與。儒之駁者,惑於浮屠,謂死而魂不散,游於兩間為中陰,身複隨因而變四生之果,誣聖教以助邪說,愚矣!

  大學當先知天德,知天德則知聖人,知鬼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