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張子正蒙注 | 上頁 下頁
乾稱篇下(1)


  此篇張子書之東牖以示學者,名曰砭愚,蓋以砭二氏之愚而明聖道之要,程子改曰東銘。舊說唯「戲言出於思也」以下為東銘,今按十七篇之數,則此二篇合為一篇明矣,正之。

  凡可狀,皆有也;

  實有其體,故可狀。

  凡有,皆象也;

  天地之間所有者,形質雖殊而各肖其所生,皆天之所垂象者也。

  凡象,皆氣也。

  使之各成其象者,皆氣所聚也,故有陰有陽,有柔有剛,而聲色、臭味、性情、功效之象著焉。

  氣之性本虛而神,

  性,謂其自然之良能,未聚則虛,虛而能有,故神。虛則入萬象之中而不礙,神則生萬變之質而不窮。

  則神與性乃氣所固有,自其變化不測,則謂之神;自其化之各成而有其條理,以定志趣而效功能者,則謂之性。氣既神矣,神成理而成乎性矣,則氣之所至,神必行焉,性必凝焉,故物莫不含神而具性,人得其秀而最靈者爾。耳目官骸亦可狀之象,凝滯之質,而良知良能之靈無不貫徹,蓋氣在而神與性偕也。

  此鬼神所以體物而不遺也。

  鬼神者,氣之往來屈伸者也,物以之終,以之始,孰能遺之。此言天下當有之物,皆神之所流行,理之所融結,大而山澤,小而昆蟲草木,靈而為人、頑而為物,形形色色,重濁凝滯之質氣皆淪浹其中,與為屈伸。蓋天包地外而入於地中,重泉確石,天無不徹之化,則即象可以窮神,於形色而見天性,所以辟釋氏幻妄起滅,老、莊有生於無之陋說,而示學者不得離皆備之實體以求見性也。

  至誠,天性也;

  至誠者,實有之至也。目誠能明,耳誠能聰,思誠能睿,子誠能孝,臣誠能忠,誠有是形則誠有是性,此氣之保合太和以為定體者也。

  不息,天命也。

  天之命物,於無而使有,於有而使不窮,屈伸相禪而命之者不已,蓋無心而化成,無所倚而有所作止,方來不倦,成功不居;是以聰明可以日益,仁義可以日充。雖在人有學問之事,而所以能然者莫非天命。惟天有不息之命,故人得成其至誠之體;而人能成其至誠之體,則可以受天不息之命。不然,二氣之妙合自流行於兩間,而時雨不能潤槁木,白日不能炤幽谷,命自不息而非其命,唯其有形不踐而失吾性也。

  人能至誠,則性盡而神可窮矣;

  有至誠之性在形中而盡之,則知神之妙萬物也。凡吾身之形,天下之物,形質嗜欲之粗滯,皆神之所不遺者。

  不息,則命行而化可知矣。

  天命不息,而人能瞬存息養,晨乾夕惕,以順天行,則刻刻皆與天相陟降,而受天之命,無有所遺,於凡萬物變化,萬事險阻,皆有百順至當之理,隨喜怒哀樂而合於太和,所以感人心于和平而贊天地之化育者,自無間矣。

  學未至知化,非真得也。自注:舍氣,有象否?非象,有意否?

  既言「學必至於知化」,又雲舍氣無象、非象無意,以見知化之學,非索之於虛空變幻之中,即此形形色色庶物人倫之理,無一義之不精,無一物之不體,則極盡乎氣之良能而化即在是,此至誠之所以無息。彼不誠無物者,以介然之悟,立幻妄之教,指休歇為究竟,事至物遷而不能繼,性之不盡而欲至於命,其狂愚甚矣。

  有無虛實通為一物者,性也;

  此理體驗乃知之,於有而可不礙其未有,於未有而可以為有,非見見聞聞之所能逮。惟性則無無不有,無虛不實,有而不拘,實而不滯。故仁義禮智,求其形體,皆無也,虛也;而定為體,發為用,則皆有也,實也。耳之聰,目之明,心之睿,麗於事物者,皆有也,實也;而用之不測,則無也,虛也。至誠者,無而有,虛而實者也,此性之體撰為然也。

  不能為一,非盡性也。

  視之而見,聽之而聞,則謂之有;目窮於視,耳窮於德,則謂之無;功效可居,則謂之實;頑然寂靜,則謂之虛,故老氏以兩間為橐龠,釋氏以法界為夢幻,知有之有,而不知無之有;知虛之虛,而不知虛之實,因謂實不可居而有為妄。此正彼所謂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捏目生花,自迷其頭者,而謂之盡性,可乎?

  飲食男女皆性也,

  理皆行乎其中也。

  是烏可滅!

  釋、老亦非能滅之,姑為之說爾。

  然則有無皆性也,是豈無對!

  老、釋以無在有外,夐然無對之孤光為性,惟不知神之與氣,氣之與形,相淪貫而為一體,虛者乃實之藏,而特聞見之所不逮爾。

  莊、老、浮屠為此說久矣,果暢真理乎?

  莊、老言虛無,言體之無也;浮屠言寂滅,言用之無也;而浮屠所雲真空者,則亦銷用以歸於無體。蓋晉、宋間人緣飾浮屠以莊、老之論,故教雖異而實同,其以飲食男女為妄,而廣徒眾以聚食,天理終不可滅。唯以孩提之愛為貪癡,父母為愛惑所感,毀人倫,滅天理,同于盜賊禽獸爾。

  天包載萬物於內,所感所性,乾坤、陰陽二端而已;

  陰陽實體,乾坤其德也。體立於未形之中,而德各效焉,所性也。有陰則必順以感乎陽,有陽則必健以感乎陰,相感以動而生生不息,因使各得陰陽之撰以成體而又生其感。

  無內外之合,無耳目之引取,與人物蕞然異矣。

  人物各成其蕞然之形,性藏不著而感以其畛,故見物為外,見己為內,色引其目而目蔽於色,聲引其耳而耳蔽於聲,因以所見聞者為有,不可見聞者為無,不能如天地之陰陽渾合,包萬物之屈伸而無所蔽也。

  人能盡性知天,不為蕞然起見,則幾矣。

  知其性之無不有而感以其動,感則明,不感則幽,未嘗無也,此不為耳目蕞然之見聞所域者也。

  有無一,內外合。自注:庸聖同

  雖愚不肖,苟非二氏之徒愚於所不見,則於見聞之外,亦不昧其有理,人倫庶物之中,亦不昧其有不可見之理而不可滅,此有無之一,庸之同於聖也。既已為人,則感必因乎其類,目合於色,口合于食,苟非如二氏之愚,欲閉內而滅外,使不得合,則雖聖人不能舍此而生其知覺,但即此而得其理爾。此內外之合,聖之同於庸也。

  此人心之所自來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