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張子正蒙注 | 上頁 下頁
至當篇(3)


  乎,歎美之辭。隨所立而不易其方,義也。然唯安於仁者,動而不失其靜之理,故雖遇變而恒貞。

  此章言仁所以立義之體,仁熟則義自正矣。以上三章,互相發明仁義合一之理。蓋道之所自行,德之所自立,原其所本,則陰陽也,剛柔也,仁義也,當其氤氳而太和,初未嘗分而為兩;盡性合天者,得其合一、兩在之神,則義不流,仁不過,而天下之理無不得。若徒襲仁義之跡,則或致兩妨,故學者以存神為要。《易》以仁配陰,以義配陽,釋者紛紜,唯此以一靜一動為言,發明特切。然在天,在地,在人,理同而撰異,初不可畫然分屬,讀者得意而舍跡可也。

  安所遇而敦仁,故其愛有常心,有常心則物被常愛也。

  安遇所以自處,敦仁則必及物。然人之所以不能常其愛者,境遇不齊而心為之變;心為境遷,則雖欲敦愛,而利於物者恐傷於己,仁不容不薄矣。若得喪安危,無遇不安,則苟可以愛而仁無所吝,一言一介,無遷就規避之心,不必澤及天下而後為仁也。

  大海無潤,因暍者有潤;至仁無恩,因不足者有恩。樂天安土,所居而安,不累於物也。

  無恩者,非以為恩于物而施之,愛猶大海,非為潤人之渴而有水也。君子自存其仁,不為境遷,則物不能累己,而己亦不致為物之累,則因物之利而利之而已。若沾沾然以為恩於物為功,則必需勢位以行愛而愛窮。

  愛人然後能保其身,張子自注:寡助則親戚畔之能保其身則不擇地而安;自注:不能有其身,則資安處以置之不擇地而安,蓋所達者大矣;

  四海之廣,古今之變,順逆險阻,無不可行矣。

  大達於天,則成性成身矣。

  大而化之,仁熟而無土不安,合於天德之無不覆,聖矣。無所遇而不安於性,以成身也。故舜之飯糗茹草,與為天子一也;孔子之困厄,與堯、舜一也。通乎屈伸而安身利用,下學而上達矣。

  此章之指,言近而指遠,尤學者所宜加省。

  上達則樂天,樂天則不怨;下學則治己,治己則不無尤。

  上達于天,屈伸之理合一,而不疑時位之不齊,皆天理之自然,富貴厚吾生,貧賤玉吾成,何怨乎!治己則去物之累,以責人之心責己,愛己之心愛人,不見人之可尤矣。聖之所以合天安土,敦仁而已。

  不知來物,不足以利用;

  來物,方來之事也。人之所以不利用者,據現在之境遇而執之也,若知將來之變不可測而守其中道,則無不利矣。

  不通晝夜,未足以樂天。

  屈伸往來之理,莫著於晝夜。晝必夜,夜必晝,晝以成夜,夜以息晝,故堯、舜之伸必有孔子之屈,一時之屈所以善萬世之伸,天之所命無不可樂也。

  聖人成其德,不私其身,故乾乾自強,所以成之於天爾。

  身者,天之化也;德者,身之職也。乾乾自強,以成其德。以共天職,而歸健順之理氣於天地,則生事畢而無累於太虛,非以聖智之功名私有於其身,所遇之通塞何足以系其念哉!

  君子于仁聖,為不厭,誨不倦,然且自謂不能,蓋所以為能也。

  仁聖之道,乾乾不息而已。

  能不過人,故與人爭能,以能病人;

  少有所得,則其氣驕;廣大無涯,則其志遜。

  大則天地合德,自不見其能也。

  時行物生,豈以今歲之成功自居,而息其將來之化哉!

  君子之道達諸夭,故聖人有所不能;

  道通於天之化,君子之所必為著明;而天之盛德大業,古今互成而不迫,生殺並行而不悖,聖人能因時裁成,而不能效其廣大。

  夫婦之智淆諸物,故大人有所不與。

  夫婦之智偶合於道,而天明孤發,幾與蜂蟻之君臣、虎狼之父子相雜,故自經溝瀆之信,從井救人之仁,夫婦能之而大人弗為,大人貞一以動也。

  匹夫匹婦,非夭之聰明不成其為人。

  非能自立人道,天使之然爾。

  聖人,天聰明之盡者爾。

  天之聰明,在人者有隱有顯,有變有通,聖人以聖學擴大而誠體之,則盡有天之聰明,而視聽無非理矣。

  大人者,有容物,無去物;有愛物,無徇物,天之道然。

  大人不離物以自高,不絕物以自潔,廣愛以全仁,而不違道以干譽,皆順天之理以行也。

  天以直養萬物,

  萬物並育於天地之間,天順其理而養之,無所擇於靈蠢、清濁,撓其種性,而後可致其養直也。

  代天而理物者,曲成而不害其直,斯盡道矣。

  道立于廣大而化之以神,則天下之人無不可感,天下之物無不可用,愚明、強柔,治教皆洽焉;聲色、貨利,仁義皆行焉,非有所必去,有所或徇也。若老、釋之徒,絕物以孤立,而徇人以示愛,違天自用,不祥久矣。

  志大則才大事業大,故曰「可大」,又曰「富有」;志久則氣久德性久,故曰「可久」,又曰「日新」。

  志立則學思從之,故才日益而聰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篤,則氣從其志,以不倦而日新,蓋言學者德業之始終,一以志為大小久暫之區量,故《大學》教人,必以知止為始,孔子之聖,唯志學之異於人也。天載物,則神化感通之事,下學雖所不逮,而志必至焉,不可泥於近小,以苶其氣而棄其才也。

  清為異物,和為徇物。

  清之過,和之流也。

  金和而玉節之則不過,知運而貞一之則不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