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張子正蒙注 | 上頁 下頁
至當篇(2)


  出入,損益也。雖有損益,不逾天地日月運行各正之矩,非謂小節之可以自恣也。

  禮器則大矣,

  能備知禮器而用之,大人之事備矣。蓋禮器雲者,以天理之節文合而為大器,不倚於一偏者也。

  修性而非小成者與!

  性,謂理之具於心者;修,如修道之修,修著其品節也。修性而不小成,所以盡吾性之能而非獨明其器數。

  運則化矣,

  禮運本天地日月之化而推行于節文,非知化者不能體。

  達順而樂亦至焉爾。

  通達大順,得中而無不和,則於多寡、大小、高下、質文之損益,曲暢人情之安矣。律呂之高下,人心之豫悅,此理而已。蓋中和一致,中本於和而中則和,著于聲容,原於神化,陰陽均而動靜以時,所謂「明則有禮樂」也。故禮器以運為本。敔按:中本于和,謂時中本於太和

  「萬物皆備於我」,言萬物皆有素於我也;

  素,猶豫也,言豫知其理而無不得。此孟子自言其所得之辭。

  「反身而誠」,謂行無不慊於心,則樂莫大焉。

  知之盡,則實踐之而已。實踐之,乃心所素知,行焉皆順,故樂莫大焉。

  未能如玉,不足以成德;未能成德,不足以孚天下。

  如玉,表裡純善而無疵也。放道而行,非誠有其得於心者,雖善,不足以感人。

  「修己以安人。」修己而不安人,不行乎妻子,況可愾於天下?

  愾,氣相感也。修己之盡者,成如玉之德,無私無欲而通天下之志;如其不然,刻意尚行,矯物以為高,妻子不可行也。德至則感通自神,豈以己之是臨物之非哉!

  「正己而不求於人」,不願乎外之盛者與!

  君子之不願乎外,非恬淡寡欲而已,隨所處而必居正,則自無外願也。盛,謂道之大者。

  仁道有本,近譬諸身,推以及人,乃其方也。

  心備萬物之理,愛之本也。推以及人,於此求之而已。

  必欲博施濟眾,擴之天下,施之無窮,必有聖人之才,能弘其道。

  用之大者因其才,性其本也,性全而才或不足,故聖人不易及。然心日盡則才亦日生;故求仁者但求之心,不以才之不足為患。

  制行以己,非所以同乎人。必物之同者,己則異矣;必物之是者,己則非矣。

  制行必極於至善,非人之所能企及也。德盛則物自化,己有善而必人之己若,則立異而成乎過。君子不忍人之不善,唯嚴於責己而已。

  此節舊分為二,今合之。

  能通天下之志者,為能感人心。聖人同乎人而無我,故和平天下,莫盛於感人心。

  天下之人,嗜好習尚移其志者無所不有,而推其本原,莫非道之所許。故不但兵農禮樂為所必務,即私親、私長、好貨、好色,亦可以其情之正者為性之所弘。聖人達于太和氤氳之化,不執己之是以臨人之非,則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無不可感也,所以天下共化於和。敔按:《易》鹹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張子引伸其義,見聖人之化天下,唯無朋從而光大故也。

  道遠人則不仁。

  仁者,己與萬物所同得之生理。倚其偏至之識才,可為人所不能為者,老、釋是已。己與天下殊異而不相通,則一身以外皆痿痹也;發焉而為己甚之行,必慘薄而寡恩。

  易簡理得則知幾,知幾然後經可正。

  易簡,乾、坤之至德,萬物同原之理。知此,則吾所自生微動之幾,為萬化所自始,皆知矣。即此而見君臣、父子、昆弟、夫婦、朋友天敘天秩不容已之愛敬,則親、義、序、別、信,皆原本德性以盡其誠,而無出入、過不及於大經之中。蓋惟盡性者為能盡倫,非獨行之士,一往孤行之忠孝也。

  天下達道五,其生民之大經乎!經正則道前定,事豫立,不疑其所行,利用安身之要莫先焉。

  終身所行,自此五者而外無事,仁民、愛物、制禮、作樂,全此五者而已。五者豫立,則推行萬事,無不安利;舍此則妄揣冥行,事賾而志亂,吉凶悔吝莫知所從。張子推天道人性變化之極而歸之于正經,則窮神知化,要以反求大正之中道,此由博反約之實學,《西銘》一此意廣言之也。

  性天經,然後仁義行,故曰「有父子、君臣、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性天經者,知大倫之秩敘自天,本吾性自然之理,成之為性,安焉而無所勉強也。能然,則愛敬之用擴充而無不行矣。禮義,仁義之用也,舍五者而泛施之,禮偽而義私,冥行而鮮當,刑名、法術之所以違天、拂人、戕仁義也。

  仁通極其性,故能致養而靜以安;

  仁者,生理之函於心者也;感於物而發,而不待感而始有,性之藏也。人能心依於仁,則不為物欲所遷以致養於性,靜存不失。

  義致行其知,故能盡文而動以變。

  義者,心所喻之物則也;知者,仁所發見之覺也。誠之明,知之良,因而行之,則仁之節文具而變動不居,無所往而非仁矣。

  此章言義所以成仁之用,行無非義,則盡仁而複性矣。

  義,仁之動也;流于義者於仁或傷。

  仁存而必動,以加於物,則因物之宜而制之。然因物審處,則於本體之所存有相悖害者矣。故處物必不忘其靜之所函,而屢顧以求安。

  仁,體之常也;過於仁者於義或害。

  體之常者,貫動靜而恒也。乃方動而過持以靜,則於事幾之變失矣。故必靜存萬里、化裁不滯之圓神,曲成萬物而不遺。

  此章言仁義之相為體用,動靜、剛柔以相濟而不可偏也。

  立不易方,安於仁而已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