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張子正蒙注 | 上頁 下頁
中正篇(6)


  至變與大常合而不相悖,以神用而不以跡合,與時偕行,大經常正而協乎時中之道矣。此釋《中庸》之義,而曆序其日進之德,蓋張子自道其致曲之學所自得者,脈絡次序,唯實有其德者喻之,非可以意為想像也。

  有不知則有知,無不知則無知;

  有知者,挾所見以為是,而不知有其不知者在也。聖人無不知,故因時,因位,因物,無先立之成見,而動靜、剛柔皆統乎中道。其曰「吾道一以貫之」,豈聖人之獨知者哉!

  是以鄙夫有問,仲尼竭兩端而空空。

  若有秘密獨知之法,則必不可以語鄙夫矣。竭兩端者,夫子以之而聖,鄙夫以之而寡過,一也。空空,無成心,無定則也,事理皆如其意得爾。

  《易》無思無為,受命乃如響。

  全體乎吉凶悔吝之理,以待物至而應之,故曰「《易》廣矣」。大矣聖人之知無不通,所以合於鬼神。

  聖人一言盡天下之道,雖鄙夫有問,必竭兩端而告之。

  凡事之理,皆一源之變化屈伸也;存神忘跡,則天道物理之廣大皆協於一,而一言可盡,非以己所知之一言強括天下之理也。

  然問者隨才分各足,未必能兩端之盡也。

  非獨鄙夫為然,顏、閔以下,亦各不能體其言之所盡,有所受益而自據為知,所以受教于聖人而不能至於聖。

  教人者必知至學之難易。

  有初學難而後易者,有初學易而後難者,因其序則皆可使之易。

  知人之美惡,

  剛柔、敏純之異。

  當知誰可先傳此,誰將後倦此。

  年強氣盛則樂趨高遠;而使循近小,雖強習必倦。

  若灑掃應對,乃幼而遜弟之事;長後教之,人必倦弊。惟聖人于大德有始有卒,故事無大小,莫非處極。

  聖人合精粗、大小於一致,故幼而志于大道,老而不遺下學。

  今始學之人,未必能繼,妄以大道教之,是誣也。

  繼,謂純其念於道而不間也。若灑掃應對,則可相繼而不倦;故產其志於專謹,且以畢小德而不俟其倦。

  知至學之難易,知德也;

  行焉而皆有得於心,乃可以知其中甘苦之數。

  知其美惡,知人也。

  曲盡人才,知之悉也。

  知其人且知德,故能教人使入德。

  順其所易,矯其所難,成其美,變其惡,教非一也。

  仲尼所以問同而答異,以此。

  理一也,從人者異爾。

  「蒙以養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盡其道,其唯聖人乎!

  才之偏,蒙也;養之者因所可施可受而使安習之。聖人全體天德之條理,以知人而大明其終始,故教道不一而盡。

  洪鐘未嘗有聲,由扣乃有聲;聖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

  洪鐘具大聲之理,聖人統眾理之神,扣焉而無不應,問焉而無不竭。

  「有如時雨化之者」。當其可,乘其間而施之,

  可者,當其時也;間者,可受之機也。

  不待彼有求有為而後教之也。

  有求則疑,有為則成乎過而不易救。

  志常繼則罕譬而喻,言易入則微而臧。

  學者志正而不息,則熟于天理,雖有未知,聞言即喻,不待廣譬也。遜志而敏求,則言易相人,但微言告之而無不盡善。此言教者在養人以善,使之自得,而不在於詳說。

  「凡學,官先事,士先志」,謂有官者先教之事,未官者使正其志焉。

  所謂當其可也。即事以正志,即志以通事,徐引之以達於道。

  志者,教之大倫而言也。

  大倫,可以統眾事者。正其志於道,則事理皆得,故教者尤以正志為本。

  道以德者,運於物外,使自化也。

  物者,政刑之跡。

  故諭人者,先其意而遜其志可也。

  意之所發,或善或惡,因一時之感動而成乎私;志則未有事而豫定者也。意發必見諸事,則非政刑不能正之;豫養於先,使其志馴習乎正,悅而安焉,則志定而意雖不純,亦自覺而思改矣。

  蓋志意兩言,則志公而意私爾。

  未有事,則理無所倚而易明。惟庸人無志爾,苟有志,自合天下之公是。意則見己為是,不恤天下之公是,故志正而後可治其意,無志而唯意之所為,雖善不固,惡則無不為矣。故大學之先誠意,為欲正其心者言也,非不問志之正否而但責之意也。教人者知志意公私之別,不爭於私之已成,而唯養其虛公之心,所謂「禁於未發之謂豫」也。

  能使不仁者仁,仁之施厚矣;故聖人並答仁智以「舉直錯諸枉」。

  「仁智合一」之說本此。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所謂「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者也;

  責人則明,責己或暗,私利蔽之也。去其蔽,責己自嚴。

  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所謂「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者也;君子之自愛,無徇私之欲惡,無不可推以及人。

  以眾人望人則易從,所謂「以人治人改而止」者也;

  大倫大經,民可使由之,雖不可使知之而勿過求焉。

  此君子所以責己、責人、愛人之三術也。

  術者,道之神妙。

  有受教之心,雖蠻貊可教;為道既異,雖黨類難相為類。

  君子道大教弘而不為異端所辱者,當其可,乘其間而已。

  大人所存,蓋必以天下為度。

  念之所存,萬物一源之太和,天下常在其度內。

  故孟子教人,雖貨色之欲,親長之私,達諸天下而後已。

  天下之公欲,即理也;人人之獨得,即公也。道本可達,故無所不可,達之於天下。

  子而孚化之,

  子,禽鳥卵也;孚,抱也。有其質而未成者,養之以和以變其氣質,猶鳥之伏子。

  「眾好者」翼飛之,

  眾好,喻禽鳥之少好者;翼飛,喻哺而長其翼,教之習飛也。志學已正而引之以達,使盡其才,猶鳥之教習飛。

  則吾道行矣。

  師道立,善人多,道明則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