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張子正蒙注 | 上頁 下頁 |
中正篇(5) |
|
君子之好惡用諸己,小人之好惡用諸物,涵泳孔子之言而重歎之,張子之學所為壁立千仞,而不假人以遊溢之便。先儒或病其已迫,乃誠偽之分,善惡之介,必如此謹嚴而後可與立。彼托于春風沂水之狂而陶然自遂者,未足以開來學、立人道也。 孫其志于仁則得仁,孫其志于義則得義,惟其敏而已。 孫,順也,順其志也;志于仁義而不違。志與相依而不違,則不能自已而進於德矣。此釋說命「孫志時敏」之義,明孫非柔緩之謂,乃動與相依,靜與相守,敏求而無須臾之違也。 博文約禮,由至著入至簡,故可使不得叛而去。 文者,禮之著見者也。會通於典劄,以服身而制心,所謂至簡也。不博考於至著之文,而專有事於心,則虛寂恍惚以為簡,叛道而之於邪矣。 溫故知新,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 溫故知新,非以侈見聞之博;多識而力行之,皆可據之以為德。 繹舊業而知新益,思昔未至而今至, 即所聞以驗所進。 緣舊所見聞而察來, 據所聞,以義類推之。 皆其義也。 皆博文之益也。存神以立本,博文以盡其蕃變,道相輔而不可偏廢。 責己者當知天下國家無皆非之理, 人雖窮凶極惡,亦必有所挾以為名,其所挾之名則亦是也。堯以天下與人而丹朱之傲不爭,若殷之頑民稱亂不止,亦有情理之可諒。倘挾吾之是以摘彼之非,庸詎不可!而己亦有歉矣。大其心以體之,則唯有責己而已。 故學至於不尤人,學之至也。 學以窮理而成身,察理於橫逆之中,則義精而仁弘,求己以必盡之善,則誠至而化行,乃聖學之極致。 聞而不疑則傳言之,見而不殆則學行之,中人之德也。 傳言,述之為教也;學行,模仿以飾其行也。資聞見以求合於道,可以寡過,非心得也,故夫子亦但以為可以得祿之學。 聞斯行,好學之徒也; 不闕疑殆而急於行,好學而不知道。 見而識其善而未果於行,愈於不知者爾。 此尤不足有為者,愈於不知而妄作者爾。 世有不知而作者,蓋鑿也,妄也; 慧巧者則為鑿,粗肆者則為妄。 夫子所不敢也,故曰「我無是也」。 聖人且不敢,而況未至於聖者乎! 此章言恃聞見以求合,雖博識而僅為中人之德,若急於行、怠于行者,尤無德之可稱,則聞見之不足恃明矣。然廢聞見而以私意測理,則為妄為鑿,陷於大惡,乃聖人之所深懼。蓋存神以燭理,則聞見廣而知日新,故學不廢博,而必以存神盡心為至善,其立志之規模不同,而後養聖之功以正。大學之道,以格物為先務,而必欲明明德於天下,知止至善以為本始,則見聞不叛而德日充。志不大則所成者小,學者所宜審也。 以能問不能,以多問寡,私淑艾以教人,隱而未見之仁也。 私淑艾,謂取人之善以自淑,非以教人,而所以獎進愚不肖者,則教行乎其間矣。蓋以多能下問,則苟有一得者,因問而思所疑,堅所信,則亦求深於道而不自已,其曲成萬物之仁,隱於求益自成之中,教思無窮,愈隱而愈至矣。此大舜之德而顏子學之也。 為山平地,此仲尼所以惜顏回未至,蓋與互鄉之進也。 志於善則不可量,故不拒童子。顏子殆聖而聖功未成,一簣之差也。聖人望人無已之心如是。 學者四失:為人則失多,好高則失寡,不察則易,苦難則止。 為人,求諸人也。失多者,聞見雜而不精;好高者,目困而不能取益於眾;易於為者,不察而為之則妄;知其難者,憚難而置之則怠。四者,才之偏於剛柔者也。知其失而矯之,為人而反求諸己,志高而樂取善,易於為而知慎,知其難而勇於為,然後可與共學。 學者舍禮義,則飽食終日,無所猷為,與下民一致,所事不逾衣食之間,燕游之樂爾。 甚言其賤也。困其心于衣食之計,暇則燕遊,自謂恬淡寡過,不知其為賤丈夫而已。學者讀陶靖節、邵康節之詩,無其志與識而效之,則其違禽獸不遠矣,莊周所謂人莫悲於心死也。 以心求道,正猶以己知人,終不若彼自立彼為不思而得也。 以心求道者,見義在外,而以覺了能知之心為心也,性函於心而理備焉,即心而盡其量,則天地萬物之理,皆於吾心之良能而著:心所不及,則道亦不在矣。以己知人,饑飽寒暑得其仿佛爾。若彼自立彼,人各有所自喻,如饑而食、渴而飲,豈待思理之當然哉!吾有父而吾孝之,非求合於大舜;吾有君而吾忠之,非求合于周公;求合者終不得合,用力易而盡心難也。 考求跡合以免罪戾者,畏罪之人也。故曰考道以為無失。 以誠心體誠理,則光明剛大,行於憂患生死而自得,何畏之有!無欠者,僅免於罪。 儒者窮理,故率性可以謂之道。 窮仁義中正之所自出,皆渾淪太和之固有,而人得之以為性,故率循其性而道即在是。 浮圖不知窮理而自謂之性,故其說不可推而行。 釋氏緣見聞之所不及而遂謂之無,故以真空為圓成實性,乃於物理之必感者,無理以處之而欲滅之;滅之而終不可滅,又為「化身無礙」之遁辭,乃至雲「淫坊酒肆皆菩提道場」,其窮見矣。性不可率之以為道,其為幻誕可知;而近世王畿之流,中其邪而不寤,悲夫! 致曲不貳,則德有定體; 不貳,無間雜也。定體,成其一曲之善而不失。 體象誠定,則文節著見; 體象,體成而可象也。誠定者,實有此理而定於心也。所行者一,因其定立之誠,則成章而條理不紊。 一曲致文,則餘善兼照; 餘善,未至之善也。心實有善而推行之,則物理之當然,推之而通,行至而明達矣。 明能兼照,則必將徒義; 知及之則行必逮之,蓋所知者以誠而明,自不獨知而已爾。動而曰徙義者,行而不止之謂動。 誠能徙義,則德自通變; 徙義以誠,其明益廣,其義益精,變無不通矣。 能通其變,則圓神無滯。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