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張子正蒙注 | 上頁 下頁
大心篇(2)


  民何知哉?因物同異相形,萬變相感,耳目內外之合,貪天功而自謂己知爾。

  形之所發,莫非天也;物變之不齊,亦莫非天也;兩相攻取而順逆之見生焉。若能知性知天,則一理之所貫通有真是,而無待是非之兩立以相比擬,因天理之固然而不因乎聞見,則無恃以自矜其察矣。待有幽、厲而始知文武之民善,待烏喙之毒而始知菽粟之養乎?同異萬變,佹得佹失,不足為知也,明矣。

  體物體身,道之本也;

  萬物之所自生,萬事之所自立,耳目之有見聞,心思之能覺察,皆與道為體,知道而後外能盡物,內能成身;不然,則徇其末而忘其本矣。

  身而體道,其為人也大矣。

  視聽言動,無非道也,則耳目口體全為道用,而道外無徇物自恣之身,合天德而廣大肆應矣。

  道能物身,故大;不能物身而累於身,則藐乎其卑矣。

  物身者,以身為物而為道所用,所謂以小體從大體而為大人也,不以道用其耳目口體之能,而從嗜欲以沈溺不反,從記誦以玩物喪志,心盡於形器之中,小人之所以卑也。

  能以天體身,則能體物也不疑。

  天不息而大公,一於神,一於理,一於誠也。大人以道為體,耳目口體無非道用,則入萬物之中,推己即以盡物,循物皆得於己,物之情無不盡,物之才無不可成矣。

  成心忘,然後可與進於道。張子自注:成心者,私意也

  成心者,非果一定之理,不可奪之志也。乍然見聞所得,未必非道之一曲,而不能通其感于萬變,徇同毀異,強異求同,成乎己私,違大公之理,恃之而不忘,則執一善以守之,終身不復進矣。萬世不易之常經,通萬變而隨時得中。學者即未能至,而不恃其習成之見,知有未至之境,則可與適道,而所未至者,皆其可至者也。

  化則無成心矣。

  大而化之,則心純乎道。盡無方無體之理,自無成心。

  成心者,意之謂與!

  意者,心所偶發,執之則為成心矣。聖人無意,不以意為成心之謂也。蓋在道為經,在心為志,志者,始於志學而終於從心之矩,一定而不可易者,可成者也。意則因感而生,因見聞而執同異攻取,不可恒而習之為恒,不可成者也。故曰學者當知志意之分。

  無成心者,時中而已矣。

  中無定在,而隨時位之變,皆無過不及之差,意不得而與焉。

  心存,無盡性之理,故聖不可知謂神。張子自注:此章言心者,亦指私心為言也

  心存,謂成心未忘也。性為神之體而統萬善,若以私意為成心,則性之廣大深微不能盡者多矣。楊之義,墨之仁,申之名,韓之法,莫非道之所可,而成乎性之偏,惟挾之以為成心,而不能極道之深、充道之廣也。盡性而無成心,則大人以下,有所執以為善者,皆不測其時行時止、進退勸威之妙,蓋聖人之神,超然知道之本原,以循理因時而已。敔按:不可知者,謂大人以下皆不能測之也

  以我視物,則我大;

  視聽之明,可以攝物,心知之量,可以受物,於是而可以知物之不足而我之有餘,則不徇物以自替其大矣。

  以道體物我,則道大。

  物與我皆氣之所聚,理之所行,受命于一陰一陽之道,而道為其體;不但夫婦、鳶魚為道之所昭著,而我之心思耳目,何莫非道之所凝承,而為道效其用者乎!唯體道者能以道體物我,則大以道而不以我。

  故君子之大也大於道,大於我者,容不免狂而已。

  於道無不體,則充實光輝而大矣。狂者見我之尊而卑萬物,不屑徇物以為功名而自得,乃考其行而不掩,則亦耳目心思之曠達而已。

  燭天理,如向明,萬物無所隱;

  燭天理者,全體而率行之,則條理萬變無不察也。萬象之情狀,以理驗其合離,則得失吉凶,不待逆億而先覺。

  窮人欲,如專顧影間,區區一物之中爾。

  形蔽明而成影;人欲者,為耳目口體所蔽而窒其天理者也。耳困於聲,目困於色,口困於味,體困于安,心之靈且從之而困於一物,得則見美,失則見惡,是非之准,吉凶之感,在眉睫而不知;此物大而我小,下愚之所以陷溺也。

  此章直指智愚之辨,窮本推源,最為深切,尤學者之所宜知警也。

  釋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滅天地,

  天命,太和絪緼之氣,屈伸而成萬化,氣至而神至,神至而理存者也。釋氏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置之不見不聞,而即謂之無。天地本無起滅,而以私意起滅之,愚矣哉!

  以小緣大,以末緣本,其不能窮而謂之幻妄,真所謂疑冰者與!張子自注:夏蟲疑冰,以其不識

  小,謂耳目心知見聞覺知之限量:大者,清虛一大之道體;末者,散而之無,疑於滅,聚而成有,疑於相緣以起而本無生。惟不能窮夫屈伸往來於太虛之中者,實有絪緼太和之元氣,函健順五常之體性,故直斥為幻妄。己所不見而謂之幻妄,真夏蟲不可語冰也。蓋太虛之中,無極而太極,充滿兩間,皆一實之府,特視不可見,聽不可聞爾。存神以窮之,則其富有而非無者自見。緣小體視聽之知,則但見聲色俱泯之為無極,而不知無極之為太極。其雲「但願空諸所有」,既雲有矣,我烏得而空之?「不願實諸所無」,若其本無,又何從可得而實之?惟其乍離人欲而未見夫天理,故以人欲之妄概天理之真,而非果有賢知之過,亦愚不肖之不及而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