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張子正蒙注 | 上頁 下頁
天道篇(1)


  前二篇具明天道,此篇因天道以推聖德,而見聖人之學,惟求合於所自來之天而無所損益;其言雖若高遠,而原生之所自,則非此抑無以為人。周子曰:「賢希聖,聖希天。」希聖者,亦希其希天者也。大本不立而欲以學聖,非異端則曲學而已。學者不可以為若登天而別求企及之道也。

  天道四時行,百物生,無非至教;聖人之動,無非至德,夫何言哉!敔按:四時行,百物生,大德之敦化也;聖人之動,至斁之人神也;參互言之

  天言教者,天之曲成萬物,各正性命,非以自成其德也。聖言德者,聖人動無非善,非為立教而設,只以自成其德,然而學者之所學在此也。聖者,極乎善之謂。夫何言哉,知天知聖者於此學之,自不待言而至,非聖人之有秘密,求之於言語道斷間也。「夫」何言哉,舊本作「天」,今正之

  天體物不遺,猶仁體事無不在也。

  天以太虛為體,而太和之絪縕充滿焉,故無物不體之以為性命。仁以無欲為體,而視聽言動之節文生焉,故無事不體之以為心理之安。天者仁之全體,仁者天之心,一也。敔按:仁之全體即天,於心見天,故曰天之心,天人一矣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物而非仁也。

  心所不容已而禮不容已矣,故複禮斯為仁矣。禮者,複吾心之動而求安,以與事物相順者也。敔按:複吾心之動而求安,所謂「複其見天地之心」也

  「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遊衍。」無一物之不體也。敔按:禮者,天理之節文也,曰明,曰旦,節文於斯顯矣

  無一事之不有體,則無一物之可與天違也。

  此章合天與仁而言,其全體切近人心,朱子謂其從赤心流出,允矣。而顯仁於體,俾學者有所持循,尤求仁者之實務,非憑虛以言存養而與異端相似之比。張子之學,以禮為鵠,此章其樞要也。

  上天之載,有感必通;

  百物之生,情動氣興,天命即授以成其形性,蓋渾淪流動,有可受斯應之。

  聖人之為,得為而為之應。敔按:得為而為之,是以以時制禮

  渾然一仁,道無不足,時可為則如其理而為之。

  天不言而四時行,聖人神道設教而天下服,誠於此,通於彼,神之道與?

  《觀》之象曰「神道設教」,非假鬼神以誣民也,不言而誠盡於己,與天之行四時者順理而自然感動,天下服矣。天以化為德,聖人以德為化,惟太和在中,充實誠篤而已。

  天不言而信,

  四時不忒,萬物各肖其類之謂信。

  神不怒而威。

  聖人神道設教而天下服。

  誠,故信;

  天惟健順之理,充足於太虛而氣無妄動;無妄動,故寒暑化育無不給足,而何有於爽忒。敔按:氣無妄動,理之誠也,無妄,信也

  無私,故威。

  聖人得理之全,無所偏則無所用其私,刑賞皆如其理而隨應之,故天下自服。

  此章申明上章誠此通彼之理而著其所以然之實,蓋人惟托于義理之跡而無實,則據所托以為己私而思以詘天下。聖人喜怒恩威,至虛而靈,備萬物生殺之理,至足而無所缺陷,何私之有?天之誠,聖人之無私,一也。禦六氣,用陰陽,非人之所能測矣,此神之大用也。

  天之不測謂神,神而有常謂天。敔按:天之不測,天之神也;神而有常,人之天也

  天自有其至常,人以私意度之則不可測。神,非變幻無恒也,天自不可以情識計度,據之為常,誠而已矣。

  運於無形之謂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敔按:運于無形,兼天道人道而言

  形有定而運之無方,運之者得其所以然之理而盡其能然之用。惟誠則體其所以然,惟無私則盡其能然;所以然者不可以言顯,能然者言所不能盡。言者,但言其有形之器而已,故言教有窮,而至德之感通,萬物皆受其裁成。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天道也。

  化之有災祥,物之有善惡靈蠢,聖人憂之而天不以為憂,在天者無不誠,則無不可成其至教也。

  聖不可知也,無心之妙,非有心所及也。

  聖人雖與民同其憂患,而不役心於治教政刑以求勝之,唯反身而誠,身正而天下平,故不親不洽不答,皆以無心應之。彼迫於治物者,皆心以應物而物不感,見聖人之舞幹而苗格,因壘而崇降,不測其所以然之理,則固不能知之。

  「不見而章」,已誠而明也;

  「見」,如字。誠有其理,則自知之,如耳目口鼻之在面,暗中自知其處,不假聞見之知。

  「不動而變」,神而化也;

  有言有教皆動也。神者以誠有之太和感動萬物,而因材各得,物自變矣。

  「無為而成」,物不貳也。

  誠不息,神無間,盡誠合神,純於至善,而德盛化神,無不成矣。有為者以己聞見之知,倚於名法,設立政教,於事愈繁,於道愈缺,終身役役而不能成,惡足以知其妙哉!

  已誠而明,故能「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承上章而括之以誠。神,非變幻不測之謂,實得其鼓動萬物之理也;不貳,非固執其聞見之知,終始盡誠於己也。此至誠存神之實也。

  「富有」,廣大不禦之盛與!「日新」,悠久無疆之道與!

  富有,非積聞見之知也,通天地萬物之理而用其神化,則廣大不禦矣。日新,非數變其道之謂,體神之誠,終始不間,則極乎悠久無疆矣。釋《易·系傳》,而示學者勿侈博以為廣大,勿逐物以為日新。

  天之知物,不以耳目心思,然知之之理,過於耳目心思。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