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思問錄 | 上頁 下頁 |
內篇(6) |
|
無心而待用者,器而已矣。鏡與衡,皆器也。「君子不器」,而謂聖人之心如鏡空衡平,可乎?鏡能顯妍媸而不能藏往,衡能測輕重而隨物以輕重;本無故也。明其如日乎,繼明以照于四方也;平其如水平,維心亨行險而不失其信也。繼,恒也;信,恒也。有恆者,聖功之藏也。 「道遠人則不仁」,張子。夫孰能遠人以為道哉?楊、墨、佛、老,皆言人也;誕而之於言天,亦言人也,特不仁而已矣。人者,生也;生者,有也;有者,誠也。禮明而樂備,教修而性顯,徹乎費隱而無不貫洽之謂仁。竊其未有之幾,舍會通之典禮,以邀變合往來之幾;斯之謂遠人已耳! 「謙亨,君子有終。」君子望道未見,而愛人不忍傷之,故能有終。小人欲取固與,柔遜卑屈以行其鉤致之術,則始於謙恒者,終於行師;謙不終矣。謙者,仁之不容已,而或流於忍,故戒之。 先難則憤,後獲則樂;「地道無成」,順之至也。獲與否,無所不順,其樂不改,則老將至而不衰。今之學者,姚江之徒。速期一悟之獲;幸而獲其所獲,遂恣以佚樂。佚樂之流,報以卼臲惰歸之戚;老未至而耄及之,其能免乎? 誠則形,形乃著明;有成形於中,規模條理未有而有,然後可著見而明示於天下。故雖視不可見,聽不可聞,而為物之體曆然矣。當其形也,或謂之言語道斷,猶之可也;謂之心行路絕,可乎?心行路絕則無形;無形者,不誠者也。不誠,非妄而何? 「名之必可言」,言或有不可名者矣;「言之必可行」,行或有不容言者矣。能言乎名之所不得限,則修辭之誠盡矣;能行乎言之所不能至,則藏密之用備矣。至於行而無所不逮;行所不逮者,天也,非人之事也。天之事,行不逮而心喻之;心止矣。故盡心則知天。放其心于心行路絕者,舍心而下從乎意以遷流者也。志、神、氣交竭其才,篤實以發光輝,謂之盡心。 置水,而冀中國之長無水患,則勢必不能,徒妄而已,所謂鑿也。言性者舍固有之節文條理,鑿一無善無惡之區,以為此心之歸,詎不謂之鑿乎?鑿者必不能成;迨其狂決奰發,舍善而趨惡如崩,自然之勢也。 心浮乘於耳目而遺其本居,則從小體;心不舍其居而施光輝於耳目,則從大體。雖從大體,不遺小體,非猶從小體者之遺大體也。 天不言,物不言,其相授受,以法象相示而已。形聲者,物之法象也。聖人體天以為化,故欲無言。言者,人之大用也,紹天有力而異乎物者也。子貢求盡人道,故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豎指搖拂、目擊道存者,吾不知之矣。 子孫,體之傳也;言行之跡,氣之傳也;心之陟降,理之傳也。三者各有以傳之,無戕賊汙蝕之,全而歸之者也。 但為魂,則必變矣。魂日遊而日有所變,乃欲拘其魂而使勿變,魏伯陽、張平叔之鄙也,其可得乎?魂之遊變,非特死也。死者,游之終爾。故鬼神之事,吾之與之也多矣。災祥險易,善惡通否,日生於天地之間者,我恒與之矣,唯居大位、志至道者為尤盛焉。 「惠迪吉,從逆凶」之不差,居天下之廣居者,如視諸掌,欲速見小者不能知爾。 習氣熹然充滿於人間,皆吾思齊自省之大用,用大,則體非妄可知。勿以厭惡之心當之,則心洗而藏密矣。「三人行,必有我師」,非聖人灼知天地充塞無間之理,不雲爾也。 無妄,災也。災而無妄,孰為妄哉?故孟子言好色好貨,于王何有。眚且不妄,而況災乎?」誠者,天之道也」,無變而不正也,存乎誠之者爾。 「形色,天性也」,故身體髮膚,不敢毀傷,毀則滅性以戕天矣。知之始有端,志之始有定,行之始有立。其植不厚,而以速成期之,則必為似忠似信似廉潔者所搖。仁依姑息,義依曲謹,禮依便僻,知依纖察。天性之善,皆能培栽而覆傾;如物之始蒙,勿但憂其稚弱,正恐欲速成而依非其類,則和風甘雨亦能為之傷,故曰「蒙以養正」。養之正者,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則能不依流俗之毀譽,異端之神變,以期速獲而喪其先難,故曰「利禦寇」。 「默而成之」,樂也;「不言而信」,禮也。樂存乎德,禮存乎行;而樂以養德,禮以敦行,禮樂德行,相為終始。故君子之于禮樂,不以斯須去身。然則無體之則而言尚行,無樂之意而言養德者,其為異端可知已。 知崇法大,天道必下濟而光明。禮卑法地,或從王事,則知光大,與天絜矣。天一而人之言之者三:有自其與地相絪縕化成而言者,有自清晶以施光明於地而言者,有以空洞無質、與地殊絕而言者。與地殊絕而空洞無質,詎可以知法乎?法其與地絪縕成化者以為知,其不離乎禮固已。即其清晶以施光明於地者,亦必得地而光明始凝以顯;不然,如置燈燭於遼廓之所,不特遠無所麗,即咫尺之內,亦以散而昏。彼無所麗而言良知者,吾見其咫尺之內散而昏也。 知者,知禮者也。禮者,履其知也。履其知而禮皆中節,知禮則精義入神,日進于高明而不窮。故天地交而泰,天地不交而否。是以為良知之說者,物我相拒,初終相反,心行相戾;否道也。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物之感,己之欲,各歸其所,則皆見其順而不逾矩,奚惡之有?灼然見其無惡,則推之好勇、好貨、好色而皆可善,無有所謂惡也。疑惡之所自生以疑性者,從惡而測之爾。志於仁而無惡,安有惡之所從生而別為一本哉! 言性之善,言其無惡也。既無有惡,則粹然一善而已矣。 有善者,性之體也;無惡者,性之用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