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尚書引義 | 上頁 下頁 |
微子 |
|
微子之去,孔子仁之。或曰,以存祀也。國未亡,廟社未夷,遽附君所仇忌者以求封,而曰存祀,此以為仁,則劉昶、蕭寶寅之竄身異域而受王封,皆仁也。劉歆、李振、趙孟 雖無國土而有祿食以祀其先人,皆仁也。以不仁為仁,道之所以喪,喪於佞人之辨,率此類是已。 故紀季以酅入于齊,《春秋》書曰「以」,以者,不以者也;曰「入」,入,逆辭也。《春秋》之所惡,胡氏善之,幾何不獎秦檜使其君稱「臣構」於女真邪? 且夫古之有天下者,自諸侯而陟,未有天下之先,五廟以饗,固已食于其國矣。迨後嗣之絕於天也,失天下而不失其國,則先世之祀,一如其初;而又隆三恪之典禮,修天子之事守,則喪天下於子孫,而不喪天下于祖考。夫既有淫威以報勝國之祖宗,亦有餘榮以處勝國之孫子,則天位之得失僅系其人,而上下交無所累,不待存之而自無不存也。 滅國而斬其祀者,五霸之事也;奪天下而絕其後者,暴秦之事也;於是乎天位之存亡累及於宗廟,而三代以上固無不祀之憂。是則成湯之郊禘,紂雖亡,終可不斬,而何待微子之存邪? 蓋微子之去,去紂也,非去商也。苟非存祀,商不可去。借曰存祀,則無微子而紂之裔子固存。祿父之封,必然之事也;東征之舉,不必然之事也。微子而死,商之事守固不泯焉。豈逆料三監挾祿父以速其亡,而期三恪之封在己哉?即令知祿父之必亡,而麗億之子孫皆湯孫也,商祀固不亡也。故微子之去,去紂也,非去商也。憂紂虐之及己,而重累以骨肉戕忍之惡也,故曰仁也。 夫仁不辟禍以害心,義不幸禍以成名。名順而心不安,不徇乎名;心安而名不順,不徇乎心。紂之「發出狂」而「家耄」之不保,則亦何有于其兄?何有于其兄,而箕子之「舊雲刻子」者,於微子而尤有建成、廷美之嫌,故微子之於此難矣。沈酗敗德,商其淪喪矣。隱痛在心,而涕泣弗釋,固重也。而更有重於此者。 藉微子而如箕、比,以危言投毒忌之耳,紂之虐用囚殺者,視諸箕、比,其發尤酷,而又可加以爭奪之名。以宋襄公之友愛,目夷之三諫,且如水之沃石,而和樂之義失焉,蓋亦嫌疑之未泯也。 如欲詭隨以偷全兄弟之歡與?則必如甯王成器之于玄宗,斯可免矣。玉笛之朋淫,花奴之詭對,豈微子之忍用其心與?又況紂之安忍無親,曾不足望宋襄、唐玄之項背哉? 箕子之不死,偶也。比干之死,必也。微子之諫而必死也,甚於比干,而必不得者,箕子之偶以生也。夫惟使紂而無以加其惡於微子,則海內胥怨獨夫,家耄猶安遁野。 藉令微子秉清剛以立凶人之側,激紂毒猜之素,陰惡其匡正之予違,陽被以爭立之宿怨,則紂賊殺天倫之巨惡,家耄可以聲討,西伯可以執言,商之淪喪,因微子之死而已速,則微子雖死,而疚憾深矣。 又令幽囚待戮,鉤連善類,以激臣民之憤怨,離心之多士,播棄之黎老,挾長幼之大義,矯適庶之虛名,擁戴元良,明加易置,而文王服侍之忱,亦欣於得主,以終忠貞之世篤;則微子以之死而之生,商祚以之亡而之存,而幽獨之不寧,則不但如成湯之有慚德,且使蕭鸞、陳頊之懷逆以篡者,假為口實,尤仁人所不忍自我而開也。 欲救亡而祗以速紂之亡,欲忠紂而或以代紂之位。心不安則不忍徇鎮撫社稷之名,名不順則不敢徇捐軀效節之心。抑必不可同昏以祈免也。然則父師之「刻」微子,不但「刻」以身之危,抑「刻」以心之苦矣。 故輾轉思之,窮而「出迪」,惟一去之差為自靖也。為亡國之公子易,為去國之元子難。「罔為臣僕」于周易,罔為兵端于商難。仁者之用心,固有然已。 迨其後,殷命已革,祿父猶存,行遁荒郊,而三恪之祀,終非微子任也。及乎紂胤已殄,玄王幾餒,而後亦白其馬以來賓,則行遁之初,何嘗有存祀之心稍分其隱恤也乎? 史氏抱器牽羊之說,其誣也久矣。假令祿父長保東郊,三恪永存紂裔,微子固將浮沈寄食,歸骨于祿父之邦。而商隨奄滅,成王正元子之名以就封于宋,周人以是厭服頑民之心,乃微子之莫可如何,衋然傷心;特以廟食之責,無可複諉,不得已而受命焉。悠悠蒼天,痛愈深而志愈隱矣。痛之深、志之隱者,仁也。故曰:「殷有三仁焉。」 若夫以天倫之至愛,處無嫌之地,而箝舌以同昏,是愈疏也。當家邦之喪,而外附以免禍,是助逆也。況乎際郡縣之天下,國亡而祀斬,無尺土之可依,受仇讎之新命,行同犬豕而恩斬葛藟。亦安足列於人類哉? 存祀雲者,不仁之人降以求榮,藉口之詞也。非孔子之以稱微子者也。邪說興,天理滅,可弗辨與!讀《微子》之篇,察其勢之所值、心之所存,可以折其妄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