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書經稗疏 | 上頁 下頁 |
九江孔殷 |
|
殷之為言,中也,盛也。物中則盛,故殷亦為盛也。「九江孔殷」者,言九江之流甚盛也。所以然者,以「江、漢朝宗,九江孔盛」文義相連,漢合于江,江行以緩,故九江為之盛也。 漢九江郡治在壽州,其地則今鳳陽和州是已。至隋,始以尋陽為九江。而《漢地理志》雲:「尋陽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者,則尋陽之小水也。漢尋陽縣在江北,今之望江、宿松也。若今九江府之德化縣,在漢為柴桑縣,然則《漢志》之九江,蓋皖水之源,其出有九。雲「尋陽南」者,縣在懷甯之南,望江之北,皖自其南而入江也。若《尋陽記》所稱烏、蚌諸江,則洲渚之分,誠有如蔡氏所駁者。而晁公武乃雲:「一江而稱九江,猶太湖一湖而稱五湖,昭余祁一澤而稱九澤。」殊不知昭余祁者,九澤之一,或不審而名之曰九。湖之有五,則長蕩湖、射貴湖、上湖、滆湖,與太湖而五,本非一也。湖本有五,澤別有八,而九江安得一也?乃朱、蔡以洞庭為九江,尤有疑者。《經》雲「過九江,至於東陵」,東陵者,巴陵也。九江在巴陵之西,而為江水之所經過。若洞庭則在巴陵之南,江水未嘗過之也。《水經》「九江在長沙下雋縣西北」,下雋亦巴陵也。洞庭在巴陵之南,固不在其西北,亦明矣。《楚地記》曰「巴陵瀟湘之淵,在九江之間」,初不言九江在巴陵瀟湘之間。又《經》雲:「岷山之陽,至於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經文雖簡,而衡山之於九江,九江之于敷淺原,雖限以大江,其山勢必有相因者。洞庭之浦,東西相去四百餘裡,山形闊絕,不相連接。《經》蓋言衡山自長沙嶽麓而下,順洞庭西岸,沿石門、慈利,濱江東北行,至荊江口,逾江而為蒲圻、興國諸山,過德化以訖於廬阜。則過九江者,非過洞庭亦明矣。唐詩「落日九江秋」,注雲:「江自荊南而合於漢沔間者有九:一曰川江,即大江;二曰清江,源出施州衛之西,至長陽入于江;三曰魯洑江;四曰潛江,出自漢水而會于江;五曰沱江,夏水也;六曰漳江,出南漳,合于江;七曰沮江,出房縣;八曰直江,公安之油水也;九曰漢江。」蓋此九水,自長陽而東,漸合于江,至漢口而後江、漢水合。則漢陽以南,城陵磯以西,皆為九江合流之地,江勢大盛,故曰「孔殷」也。而此上下三百里間,正在巴陵之西北,故《水經》雲:「在下雋西北。」乃九江之首,起于長陽,故《經》雲:「過九江至於東陵。」而湖北諸山,隨江西下,放于江、漢之間,然後逾江而過武昌之南,嶽州之北,於「導山」之文,亦無不合契者,斯以為《禹貢》九江之定論也。皖口、柴桑、洞庭之釋,要於《經》文無取。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