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書經稗疏 | 上頁 下頁
三江


  《經》於此言「三江」,後導漢雲「北江」,導江雲「中江」。傳注家合二為一,故徒滋繁訟。以實求之,彼雲「東為北江」,「東為中江」,自上游而言,潯陽以西之江也。此雲「三江」者,自下游而言,蕪湖以下之水也。知然者,以《經》雲「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猶徐州所雲「大野既瀦,東原底平」。大野瀦而東原平,大野者,東原之浸。三江入而震澤定,三江者,震澤之源與支流也。蘇子瞻惟不知此,乃欲以味辨之,其亦細矣。

  江水自蕪湖而東,其下採石,過應天、儀真、鎮江,至通州入海者,所謂揚子江,大江之經流也。乃海潮之上,直至小孤山,則小孤東北,水勢已平漫,特江南有雁山、九華諸山麓以束之,江北有石鏡、巢山諸山麓以束之,則岸高而不能旁瀉。至牛渚之南,敬亭一帶,山勢已盡,採石北阻,不能盡納大江之流,而蕪湖東南地勢汙下,可容旁溢,故分水別注。

  自高淳、溧陽抵於宜興之南,所在瀦積,為丹陽、固城、長蕩諸湖,而注於太湖。其一則分自貴池、逕甯國縣,由廣德、長興而注於太湖。《水經》所謂「東至石城縣南,分為二。南江又東南徑宣城之臨城縣,今青陽。 又東與桐水合,廣德之桐池。 又東徑甯國縣南,又東北為長瀆,東則松江出焉」者是已。是震澤,三江之首也。今其水之徑溧陽者,中江之名固存也。而既入太湖以後,其經流上承中江徑直之勢,自鯰魚口經蘇州太倉入海者,一江也。今婁江。 其自吳縣長橋東北,合龐山湖,過松江、上海之北入海者,一江也。今松江。 自大姚分支,過青浦之漵山湖,東至嘉定縣界,合上海之黃浦,經嘉定、江灣,自上海之南入海者,一江也。今東江。 凡此三江,皆太湖之委也。委流順,則從出之澤亦平。故三江入海,而震澤以定也。《史記正義》及《吳地記》之說,皆確有可據。要其上流則皆自蕪湖東南分大江之支流者也。朱子以薛士龍之言為信,與蔡氏所引唐仲初之說,要為不誣。故《水經》亦雲:「江水奇分謂之三江口。」其與後所紀之北江、中江,相去千余裡,強而合之,則愈迷亂而不知所從矣。若大江自採石東下之經流,《經》不紀者,自然之瀆,未之加治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