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禮記章句 | 上頁 下頁
卷四十八 聘義


  《儀禮》存者有《聘禮》一篇,而此明其義也。《儀禮》十七篇,自高堂生五傳而至小戴氏,其間師儒講說,各有引伸以明其義,惟喪禮四篇祭禮三篇其說之為尤詳。此記自《檀弓》以至《喪服四制》,明喪禮之義者十三篇;自《郊特牲》以至《祭統》,明祭禮之義者四篇;其冠、婚、飲、射、燕、聘之義各一篇。凡此三十三篇發明推廣《儀禮》之意,或戴氏得之于先師,或戴氏集先師之講說而筆記之,雖非先聖之作,而實禮經之羽翼也。其《儀禮》之存者尚有《士相見》《公食》《覲禮》三篇無義,則或記者之所未逮,抑或有而後覆亡之,要以禮由義立而義于禮成,則不特此三篇之可以類推,而凡天子、諸侯五禮之亡佚者,無不可以其理通焉。故曰:禮非由天降,非由地出,而生於人心,盡其心以幾於複禮,則天則無不可見矣。後有聖人者起而建極錫民,以遠人於禽獸,雖百世可知也。此篇之義。凡三章。

  聘禮: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介紹而傳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質,敬之至也。

  「上公」,王者之後。「貴賤」,猶言尊卑。「紹」,繼也。「質」,簡略也。此言行聘之君敬所聘者,多立介以將命,賓傳上介,以次相傳至末介,達之末擯,傳至上擯,以告於主君也。然諸侯之使相聘,上擯與賓相為致詞,其餘介擯皆即位而不紹傳,謂之旅擯。而此雲然者,緣其設介之意本用相尊敬如此,雖讓而不行其禮,意則然也。擯之數不必如介,自以主君之爵為多少之數。

  三讓而後傳命,三讓而後入廟門,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

  「三讓傳命」,辭不敢當陳擯,時在大門外。「三讓入廟」,辭不敢當廟受,時在大門內。「三揖」者,入廟門揖,當階北面揖,當碑揖也。「三讓而升」,賓三讓而主君先升也。此謂賓尊主君而讓,不敢當賓禮也。「致」,盡也。

  君使士迎于竟,大夫郊勞,君親拜迎於大門之內而廟受,北面拜貺。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竟,居影反。勞,郎到反。)

  「竟」,遠關也。「勞」者,慰問其勤勞,用束帛將命。「拜迎」,拜賓之至也。「廟受」者,不敢受於朝,所謂「惠徼先君之福」也。「拜貺」者,賓致圭將命而主君當楣北面再拜。「拜君命之辱」者,主君問賓之君,賓答而主再拜也。此謂主君敬其君以及其使,敬無不盡也。

  敬讓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

  承上二節而言主賓各盡其敬讓,所以交獎于君子之道,而侵陵之患息矣。

  卿為上擯,大夫為承擯,士為紹擯。君親禮賓,賓私面私覿。致饔餼,還圭璋,賄贈,饗、食、燕。所以明賓客君臣之義也。(還,似宜反。食,祥吏反。下並同。)

  「擯」,公五人,侯伯四人,子男三人,一卿,一大夫,余皆士也。「承」,次也。「紹」,繼也,末也。「親禮」者,將聘事畢,君親酌醴以禮之。私見大夫曰「面」,見君曰「覿」,皆有幣及庭實。「致」者,遣使致之。牲殺曰「饔」,生曰「餼」。「還圭璋」者,返其聘君之圭、聘夫人之璋也,還玉則將行矣。「賄贈」,所以贐行也,用束紡。「饗」,於廟備牢鼎,獻酢而不酬,設席而不坐。「食」以食,「燕」以酒,皆於寢,詳見《儀禮》;《公食》《燕禮》篇。一食再饗,燕無常數。上數者君親之,以著賓主之道,使人致之以正君臣之等,各因其義之所安而行之,義各明也。

  故天子制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厲以禮。使者聘而誤,主君弗親饗食也,所以愧厲之也。諸侯相厲以禮,則外不相侵,內不相陵。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也。(使,所吏反。)

  「小聘」使大夫,其禮簡。「大聘」使卿,其禮備。「比年」「三年」之制,聘天子也。諸侯之邦交則殷相聘耳。「主君弗親饗」,又以諸侯言之,互相發明也。「弗親饗食」,使人致具於其館。「厲」,勉也。禮行而興讓,則爭怨無自起,兵不用而各安侯度矣。

  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

  子、男聘以璧,而獨言「圭璋」者,統辭也。凡爭之起率由財興,財輕則自勉於禮矣。

  主國待客,出入三積。餼客於舍,五牢之具陳於內;米三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於外,乘禽日五雙,群介皆有餼牢;一食再饗,燕與時賜無數,所以厚重禮也。古之用財者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財如此其厚者,言盡之於禮也。盡之於禮,則內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爾。(積,子賜反。乘,食證反。盡,慈忍反。)

  「出入」,來去也。「積」者,餼之於道。「舍」,館也。「五牢」,飪一,腥生各二,皆大牢。「內」,賓館大門內之西。「米」,以給徒卒;「禾」「芻」,以給馬;卿行旅從,故必三十車也。「外」,弋門外。「乘」,匹也,謂群匹隊行之。「禽」,鵝鶩也。食饗惟以禮賓,介不與。燕則介為賓,賓為苟敬。「時賜」,《聘禮》所謂「俶獻新異之品」也。「不能均如此」,謂君子儉以制用,他事不皆然也。「盡之於禮」,畢用而無所吝也。人之有財,不足則忮,有餘則驕,驕忮相構,爭陵起矣。「盡之於禮」,所以消驕忮之萌而已亂也。

  ▲右第一章。

  聘、射之禮,至大禮也。

  「射」,鄉射、大射。言聘、射二者,禮文盛大也。

  質明而始行事,日幾中而後禮成,非強有力者弗能行也。故強有力者將以行禮也,酒清,人渴而不敢飲也;肉乾,人饑而不敢食也;日莫人倦,齊莊正齊而不敢解惰,以成禮節,以正君臣,以親父子,以和長幼。(幾,渠希反。幹,古寒反。莫,漠故反。「齊社」之「齊」,側皆反。解,居隘反。長,丁丈反。)

  「清」,冷也。「肉」,謂脯醢。「幹」,風晾燥也。「莫」,晏也。「齊莊」,容貌肅也。「正齊」,班位整也。禮成則競躁偷安之心消,而以行乎君臣、父子、長幼,無不敬以和矣。

  此眾人之所難而君子行之,故謂之有行。有行之謂有義,有義之謂勇敢。(「有行」之「行」,胡孟反,下同。)

  「有行」者,行成於己也。「有義」者,勝欲而盡其所當為也。「勇敢」,果於為義也。

  故所貴於勇敢者,貴其能以立義也。所貴於立義者,貴其有行也。所貴于有行者,貴其行禮也。故所貴於勇敢者,貴其敢行禮義也。

  先王示其所貴尚,使勇敢有行義者皆必以禮為貴,則恃力襲義而矜獨行者,無不變化氣質以勉於禮矣。

  故勇敢強有力者,天下無事則用之於禮義,天下有事則用之于戰勝。用之于戰勝則無敵,用之於禮義則順治。外無敵,內順治,此之謂盛德。故聖王之貴勇敢強有力如此也。勇敢強有力而不用之於禮義、戰勝,而用之於爭鬥,則謂之亂人。刑罰行于國,所誅者亂人也。如此則民順治而國安也。(治,直吏反。)

  禮義素著,則親上死長,以為國禦侮,而無敵於天下矣。「爭鬥」,謂恃力私鬥。「刑」,所以濟禮之窮也。蓋封建之國各成其勢,而山川風氣人力強弱之不齊,勢必相傾,力必相軋,是以有戰爭之患,而先王制之以禮,登進其強勇者,使試乎人之所難行,成其行義以自見其長,斯以善用勢力,納諸順治,而久安長治之休著矣。後世惟其不能以禮為立國之本,而患天下之難制,乃廢封建,銷兵戎,將以弱天下而天下愈裂,是豈知人之有材,一皆強於為善之資,而固然其不可遏抑乎!

  ▲右第二章。

  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瑉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瑉之多與?」孔子曰:「非為瑉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為,於偽反。與,以諸反。)

  「瑉」,美石,似玉。《聘禮》以圭璋為重,故記者引此以明之。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夫,防無反。知,珍義反。墜,直類反。孚,縛謀反。尹,於倫反。陳氏讀如字,誤。)

  「溫」,不寒。「潤」,津瑩。「澤」,豐美。「縝」,致也。「密」,體之細也。「栗」,堅實。知,知之審也。「廉」,稜也。「劌」,割也;方正而於物無傷也。「隊」,古「墜」字,通用。「如隊」,有謙抑善下之意。「越」,發也。「長」,謂遠聞。「詘然」,無餘聲。《樂記》曰「止如槁木」;樂之節也。「孚」,與浮同。「尹」,竹上青,言光采外發,如筠而浮動。「旁達」,表裡如一也。

  「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見,賢遍反。)

  「白虹」,日邊白氣長垂似虹。「精」,英也。「神」,氣也。寶玉所在,其上有氣如白虹,是與天通氣也。產玉之所,山川草木津潤豐美,〖是〗與天地通精也。德者得之於天,玉之七德與天地相為流通,故仁義禮智忠信樂之象著焉。天之理,物之材,人之性,推其本原,一而已矣。非知德者不能知也。

  「圭璋特達,德也。

  此下言君子之用玉也。「特達」者,聘禮執以致命,不以幣將之,惟其有德之可貴,故不復以幣為重也。

  「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達之天下皆以玉為寶者,惟其兼備七德,有可貴之道也。

  「《詩》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引《詩》總結上文。

  ▲右第三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