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禮記章句 | 上頁 下頁
卷四十二 大學(5)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長,丁丈反。弟,特計反。)

  〖注〗「老老」,所謂「老吾老」也。「興」,謂有所感發而興起也。「孤」者,幼而無父之稱。「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於影響,所謂「家齊而國治」也;亦可以見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獲矣。〖衍〗人心之同孝悌慈也,天下之願欲,雖至於不可紀極,而其心之所安者則無不可以理格,不待違道干譽以徇其好惡,而皆可以矩絜之矣。

  〖注〗是以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旁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後;所惡于後,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惡,烏路反。下同。先,蘇佃反。)

  〖注〗此複解上文「絜矩」二字之義。如不欲上之無禮於我,則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無禮使之。不欲下之不忠於我,則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於前後左右無不皆然,則身之所處,上下、四旁、長短、廣狹,彼此如一,而無不方矣。彼同有是心而興起焉者,又豈有一夫之不獲哉?所操者約而所及者廣。〖衍〗「約」,本諸身之好惡也。「廣」,及於天下也。

  〖注〗此平天下之要道也。〖衍〗「道」,謂制法齊民。上絜矩以制道,使天下之為上下、前後、左右,率由之以寡過,所謂「均齊方正」也。

  〖注〗故章內之意,皆自此而推之。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樂,盧各反。好,呼報反。下同。)

  〖注〗《詩》,《小雅·南山有台》之篇。「只」,語助辭。言能絜矩而以民心為己心,則是愛民如子,而民愛之如父母矣。

  《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太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節,昨結反。辟,匹亦反。)

  〖注〗《詩》,《小雅·節南山》之篇。「節」,截然高大貌。師尹,周太師尹氏也。「具」,俱也。「辟」,偏也。言在上者人所瞻仰,不可不謹,若不能絜矩而好惡徇於一己之偏,則身弑國亡,為天下之大僇矣。

  《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喪,息浪反。道,徒到反。)

  〖注〗《詩》,《文王》篇。「師」,眾也。「配」,對也。「配上帝」,言其為天下君而對乎上帝也。「監」,視也。「峻」,大也。「不易」,言難保也。「道」,言也。引《詩》而言此,以結上文兩節之意。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則所以絜矩而與民同欲者自不容已矣。〖衍〗有天下者受命於天,受國于先王,其存與亡為萬民安危生死之樞,則位之所在即道之所在,故不容不恒存得失之心以自警於道,非若士大夫之于祿位禍福,修身俟命,不宜以絲毫得失系累其心,緣此而修德也。學者不可不知。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注〗「先謹乎德」,承上文「不可不謹」而言。德,即所謂「明德」。〖衍〗修身以上皆「明德」之事,慎以修身則好惡自公矣。

  〖注〗「有人」,謂得眾。「有土」,謂得國。有國則不患無財用矣。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注〗本上文而言。

  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注〗人君以德為外,以財為內,則是爭鬥其民而施之以劫奪之教也。蓋財者人之所同欲,不能絜矩而欲專之,則民亦起而爭奪矣。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注〗「外本內末」,故「財聚」;「爭民施奪」,故「民散」;反是則有德而有人矣。〖衍〗有德則不縱欲以崇貨,民各有其恆產而財散。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注〗「悖」,逆也。此以言之出入明貨之出入也。自「先謹乎德」以下至此,又因財貨以明能絜矩與不能者之得失也。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道,徒到反。)

  〖注〗「道」,言也。因上文引《文王》詩之意而申言之,其叮嚀反復之意益深切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注〗《楚書》,《楚語》。言不寶金玉而寶善人也。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注〗舅犯,晉文公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文公,時為公子,出亡在外也。「仁」,愛也。事見《檀弓》。此兩節又明不外本而內末之意。

  《泰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斷,不貫反。寔,烝雙反,俗讀如「實」者誤。)

  〖注〗《泰誓》,周書。「斷斷」,誠一之貌。「彥」,美士也。「聖」,通明也。「尚」,庶幾也。「媢」,忌也。「違」,拂戾也。「殆」,危也。

  惟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惟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迸,讀為「屏」,古字通用,卑正反。)

  〖注〗「迸」,猶逐也。言有此媢疾之人妨賢而病國,則仁人必深惡而痛絕之,以其至公無私,故能得好惡之正如此也。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先,事細反。命,莫半反。遠,於願反。)

  〖注〗「命」,鄭氏雲當作「慢」,程子曰當作「怠」,未詳孰是。若此者知所愛惡矣,而未能盡愛惡之道,蓋君子而未仁者也。〖衍〗惟慎德者而後仁。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菑,與「災」通,祖才反。夫,防無反。)

  〖注〗「拂」,逆也。好善而惡惡,人之性也。至於拂人之性,則不仁之甚者也。自《秦誓》至此,又皆以申言好惡公私之極,以明上文所引《南山有台》《節南山》之意。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注〗「君子」,以位言之。「道」,謂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術。發己自盡為「忠」,循物無違為「信」。「驕」者矜高,「泰」者侈肆。此因上所引《文王》《康誥》之意而言。章內三言「得失」,而語益加切,蓋至此而天理存亡之幾決矣。〖衍〗「忠信」所以存天理也,「驕泰」則天理亡矣。天理存亡之幾,國之存亡即於此而決。此修身之所以為本,而必根極於正心誠意也。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注〗呂氏曰:「國無遊民則生者眾矣,朝無幸位則食者寡矣,不奪農時則為之疾矣,量入為出則用之舒矣。」愚按:此因「有土有財」而言,以明足國之道在乎務本而節用,非必外本內末而後財可聚也。自此以至終篇,皆一意也。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注〗「發」,猶起也。仁者散財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貨。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注〗上好仁以愛其下,則下好義以忠其上,所以事必有終而府庫之財無悖出之患也。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畜,許六反。乘,食證反。)

  〖注〗孟獻子,魯之賢大夫仲孫蔑也。「畜馬乘」,士初試為大夫者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喪祭用冰者也。「百乘之家」,有埰地者也。君子甯亡己之財而不忍傷民之力,故寧有盜臣而不畜聚斂之臣。「此謂」以下,釋獻子之言也。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上聲。上「善」字,時戰反。《章句》釋音,非朱子所定,多所闕誤,今重定之,《中庸》同。)

  〖注〗「彼為善之」,此句上下疑有闕文誤字。「自」,由也,言由小人導之也。此一節申明以利為利之害,而重言以結之,其叮嚀之意切矣。

  ▲右傳之十章,釋「治國平天下」。此章之義,務在與民同好惡而不專其利,皆推廣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則親賢樂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衍〗章內所言皆國也,而以為釋「平天下」者,凡此皆國與天下之通理,治與平之同功,以施之國而治,以施之天下而平,則但言國而天下在矣。若夫平天下之事,命德討罪,惇典庸禮,所以推廣絜矩之道而行之者,傳未之及,而要可以理通之矣。

  〖注〗凡傳十章。前四章統論綱領旨趣,後六章細論條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誠身之本。〖衍〗格物致知,「明善」也。正心誠意,「誠身」也。格物者格其所當知之物,誠意者誠其所必正之心,四者功用相資,而二者括之矣。蓋所謂誠意者,一誠於善,則惟奉其存養不失之心,以察乎意而析善惡於微,因而慎之,俾意之動無不如其心之正,而始終一實,無有間斷,乃令忿好懼憂鹹得其當然之節,此誠正合一而為誠身之實功也。是則誠意者正心加警之功,格物者致知踐實之學,不得專求之意知而忽於格正以流於異端之說,明矣。

  〖注〗在初學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