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禮記章句 | 上頁 下頁
卷四十二 大學(3)


  此謂知本。

  〖注〗程子曰:「衍文也。」

  此謂知之至也。

  〖注〗此句之上別有闕文,此特其結語耳。

  ▲右傳之五章,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此章舊本通下章,誤在經文之下。□間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衍〗理因物而有,無物則無理矣,故欲窮理者必即物而窮之。老氏不知其合吾心之節,謂之「前識」;釋氏不知其為顯仁之體,謂之「法塵」。

  〖注〗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衍〗「莫不」者,謂無物而不能知。其不能知者,非物本無之理,則可以不知者爾。

  〖注〗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衍〗有物自為理者,不可知則亦不必知矣;有待吾之用而效於吾以為理者,則自具其理,而吾之所以應之,理亦存焉。

  〖注〗「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衍〗物理皆得則知盡矣,過此以往未之或知,天德王道無損焉。

  〖注〗是以大學始教。〖衍〗於天下之物無不知明而處當,是之謂至善,故知止為始,而格物為始教。

  〖注〗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衍〗「已知」者,性之所不學而知,與小學之所常習也。性之知,知其用,未知其體;小學之所知,知其粗表,未知其精裡,故必益窮之。

  〖注〗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衍〗「用力」者,循事省察以驗其實,講習討論以精其義。

  〖注〗「而一旦豁然貫通焉」。〖衍〗下學而上達,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注〗「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衍〗經雲:「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遞推其先,則曰「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而意誠,以及于天下平皆因焉,是事之始而為先所當知者明矣。故以格物為始教而為至善之全體,非朱子之言也,經之意也。蓋嘗論之。何以謂之德?行焉而得之謂也。何以謂之善?處焉而宜之謂也。何以謂之至善?皆得鹹宜之謂也。不行胡得?不處胡宜?則君子之所謂知者,吾心喜怒哀樂之節,萬物是非得失之幾,誠明於心而不昧之謂爾,非君子之有異教也。人之所以為人,不能離乎君民親友以為道,則亦不能舍夫人官物曲以盡道,其固然也。今使絕物而始靜焉,舍天下之惡而不取天下之善,墮其志,息其意,外其身,於是而洞洞焉,晃晃焉,若有一澄澈之境置吾心而偷以安。又使解析萬物,求物之始而不可得,窮測意念,求吾心之所可據而不可得,於是棄其本有,疑其本無,則有如去重而輕,去拘而曠,將與無形之虛同體,而可以自矜其大。斯二者,乍若有所睹而可謂之覺,則莊周、瞿曇氏之所謂知者盡此矣。然而求之於身,身無當也;求之於天下,天下無當也。行焉而不得,處焉而不宜,則固然矣。於是曰:吾將不行,奚不得?不處,奚不宜?乃勢不容已而抑必與物接,則又洸洋自恣,未有不蹶以狂者也。不然,則棄君親、殘支體而猶不足以充其操也。雖然,彼自為說,而為君子之徒者未有以為可與于聖人之教也。有儒之駁者起焉,有志于聖人之道而憚至善之難止也,且知天下之憚其難者之眾,吾與之先,難而不能從,則無以遂其好為人師之私欲,以收顯名與厚實也;於是取《大學》之教,疾趨以附於二氏之塗,以其恍惚空冥之見,名之曰此明德也;此知也,此致良知而明明德也;體用一,知行合,善惡泯,介然有覺,□然任之,而明德於天下矣。乃羅織朱子之過而以窮理格物為其大罪,天下之畏難苟安,無所忌憚,以希冀不勞而坐致聖賢者,翕起而從之。嗚呼,彼之為師者與其繁有之徒,其所用心,吾既知之矣。若其始為是說者,修身制行之間猶不遠于君子,而試之事功者亦成,亦其蚤歲未惑之先,嘗用力於講習討論之學,故雖叛即異端,而所畜猶存,可以給其終身之用,乃昧其所得力之本而疾攻之,則為諼亦甚矣。將問之曰:今子之所用以立言而制事者,為離物求覺以後而乃知之乎?抑故然已有所知而陰用之也?其口雖辯,而愧怍亦無以自釋矣。況乎為之徒者,無其學問之積而早叛其規矩,天理無存,介然之覺不可恃,奚怪其疾趨於淫邪而莫之救與?補傳之旨,與夫子博文約禮之教,千古合符,精者以盡天德之深微,而淺者亦不亟叛于道,聖人複起,不易朱子之言矣。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惡惡臭」,上「惡」字烏路反。「好好色」,上「好」字呼報反。「謙」,蓋古與「慊」相通用,苦劫反。)

  〖衍〗所謂誠其意者,一句總起通章。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十七字當作一句,而四讀讀之。

  〖注〗「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衍〗准第三章格致為「學」、誠意正心、修身為「修」言之,則誠意為首;若以經「欲正其心先誠其意」言之,則誠者誠其所正,正心為本,務誠意為加功矣。大抵經、傳、章句所言先後首末不可泥文失理,學者當體驗知之。

  〖注〗「毋」者,禁止之辭。「自欺」雲者,知為善以去惡,而心之所發有未實也。〖衍〗「致知」之「知」,知善知惡而已。「知為善去惡」,則欲正其心之心也。「自欺」者,欺其心也,欲為善去惡,持志已定,而意發不能自禁,背其心以趨惡也。「自慊」者,慊其心也,心欲正而誠實充之,無不正也。

  〖注〗「謙」,快也,足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衍〗正心者乃知之。若心安於惡而不知正,則惡已眾著,人具知之彼猶不自知,況得有獨知哉!

  〖注〗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衍〗此即經文「欲修其身」「欲正其心」之謂。

  〖注〗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幾焉。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後,俗本作「後」,誤。厭,於琰反。)

  〖注〗「閒居」,獨處也。「厭然」,消沮閉藏之貌。此言小人陰為不善,而陽欲掩之,則是非不知善之當為與惡之當去也。但不能實用其力以至此耳。〖衍〗「知善之當為惡之當去」,故猶有厭然掩著之心,蓋人欲雖肆而天理未亡,心之不容昧者也。迨其梏亡之甚,則雖君子當前,亦無厭然之心矣。

  〖注〗然欲掩其惡而卒不可掩,欲詐為善而卒不可詐,則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為戒而必謹其獨也。〖衍〗意累其心,心欲救之而無益;意如其心,則心之正者得以常伸。心意相關之理如此其切,故君子欲正其心,必慎於獨以求誠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注〗引此以明上文之意。言雖幽獨之中而其善惡之不可掩如此,可畏之甚也。〖衍〗君子乃知其可畏。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胖,薄官反。)

  〖注〗「胖」,安舒也。言富則能潤屋矣,德則能潤身矣,故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德之潤身者然也。蓋善之實於中而形於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結之。

  ▲右傳之六章,釋「誠意」。〖衍〗具文當雲「釋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之義」,雲「釋誠意」者,省文耳。雲「自欺」,雲「自慊」者,皆謂心也。又雲「心廣體胖」,皆以發明心意相關、誠正相因之理,熟玩章句,此意具已躍如,但引而未發耳。

  〖注〗經曰:「欲誠其意,先致其知」。又曰:「知至而後意誠。」蓋心體之明有所未盡,則其所發必有不能實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然或已明而不謹乎此,則其所明又非己有,而無以為進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後有以見其用力之始終,其序不可亂而功不可闕如此雲。〖衍〗言致知誠意之相承者,以傳闕脫,故再為申補耳。以實求之,又以下四章之義倒推之,此章自與正心相為終始。大抵格致誠正之序,為功效之條理言耳,非截然有畢此一事又進一事之分界,體驗則知之,不可尋行墨以測度也。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好,呼報反。樂,魚教反。)

  〖注〗程子曰:「身有之身,當作心。」「忿懥」,怒也。蓋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無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則欲動情勝,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衍〗有四情而不得其正,惟其心之未正也。雖未有四情之時,亦無正之可得也,特未著耳。心未正,必察而正之。「正」者,正其體也,體正則用正,用正則行乃正,行正而身修矣。雲「用之所行」,兼身心而言也。今人於四者之外更不知有所謂心者,尚惡從而察之而又奚其正哉!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注〗心有不存則無以檢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後此心常存而身無不修也。〖衍〗「無以檢其身」,身之所由不修也。視見,聽聞,食知味,豈必能修?然不見不聞不知味,則茫然不知有身,而孰從修之?由是,雖無惡而不可保,惡未有不乘之者,而身果于不修矣。敬以直之,存心之實功,持志勿忘之密用也。心常存,常存於正也。正者,仁義而已矣。常存者,不違仁而集義也。孔子曰:「操則存」,此之謂爾。常存其正之心,則其有所忿懥、恐懼、好樂,憂患者無不得其正,而用之所行發於身者,內外貫浹,相喻而受命,亦奚至有不見不聞不知味,茫然使其身若異端之所謂如槁木死灰者,無所施正而並以廢其修乎?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右傳之七章,釋「正心修身」。〖衍〗具文當雲「釋欲修其身先正其心之義」,此檃括省文耳。後三章仿此。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