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禮記章句 | 上頁 下頁
卷四十二 大學(1)


  (大,舊音泰,今讀如字。)

  〖衍〗《大學》一書有鄭氏《禮記》傳本,其序次倒亂,朱子因程子所定而更為此篇。蓋諸經之傳皆有錯闕,而《禮記》為尤甚,讀者以意逆志而察夫義理之安,以求通聖人之旨,非為鑿也。是篇按聖經之文以審為學之次第,令學者曉然于窮理盡性、守約施博之道,可謂至矣。愚謂十傳之文,鱗次櫛比,意得而理順,即令古之為傳者參差互發,不必壹皆如此,而其命意則實有然者,得朱子為之疏通而連貫之,作者之意實有待以益明,是前此未然而昉于朱子,固無不可之有,況《禮記》之流傳舛誤,鄭氏亦屢有厘正而不僅此乎!是篇之序,萬世為學不易之道也。自姚江王氏者出,而《大學》複亂,蓋其所從入,以釋氏不立文字之宗為虛妄悟入之本,故以《章句》八條目歸重格物為非,而不知以格物為本始者經也,非獨傳也,尤非獨朱子之意也。既不揣而以此與《章句》為難,乃挾鄭氏舊本以為口實,顧其立說又未嘗與鄭氏之言合,魯莽滅裂,首尾不恤,而百年以來天下翕然宗之,道幾而不喪,世亦惡得而不亂乎?其以「親民」之「親」為「如字」者,則亦釋氏悲湣之余沈而墨子二本之委波,至於訓「格」為「式」,則又張九成與僧宗杲之邪說而已。其徒效之,猖狂益甚,乃有如羅汝芳之以「自謙」為「遜讓」者,文義不通,見笑塾師,而恬不知恥,斯其道聽我途說而允為德之棄,固人心之所公非,不可誣已。大道之必有序,學之必有漸,古今之不能違也。特所謂先後者,初非終一事而後及其次,則經、傳、章句本末相生之旨,亦無往而不著;王氏之徒特未之察耳。若廢實學崇空疏,蔑規矩恣狂蕩,以無善無惡盡心意知之用,而趨入於無忌憚之域,則釋氏之誕者固優為之,奚必假聖賢之經傳以為盜竽乎?今因《章句》之旨而衍之如左,以救什一於千百,能言距楊、墨者則以俟之來哲。

  〖注〗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衍〗以要言之,知止於至善乃入德之門。

  〖注〗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注〗程子曰:「親,當作新。」〖衍〗篇內屢言「新」,而經傳從無有於民言「親」者。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一本萬殊之差,聖學異端之大別也。「治國」章以成教為旨,「平天下」章以慎德忠信為體、愛惡並行為用,非取其民而呴沫之也。

  〖注〗「大學」者,大人之學也。〖衍〗「大人」者,成人也。十五而入大學,乃學為內聖外王之道。「如字」及音「泰者」,義一而已。以大學為學宮名,非論學之道,故取義于大人。

  〖注〗「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衍〗無欲曰「虛」,知善曰「靈」,初終相循表裡相喻曰「不昧」。

  〖注〗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複其初也。〖衍〗一志所發,心也;隨念所發,意也;覺體所發,知也;而天下之物,其理著見,皆所以觸吾之心意知而相為發者也。「遂明之」者,格致誠正以修其身。

  〖注〗「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衍〗氣稟習俗,漸染成舊。

  〖注〗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汙也。「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衍〗「必至於是」,學之篤也。「不遷」,守之固也。此其為功,惟患不及,而無太過之憂。

  〖注〗「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衍〗「盡天理之極」,則人欲之得間之者鮮矣。「無一毫者」,加察於微細嫌疑者爾。

  〖注〗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衍〗「綱」者,目之綱;「領」者,條之領。詳具「物格而後知至」節注。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注〗「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衍〗文具則當雲「知止於至善」。曰「知止」者,省文耳。此之不審,遂有以釋氏「止觀」之「止」亂之者。修身為本,格物為始,平天下為終,其善乃至。必至於是,不半途而廢也。

  〖注〗知之,則志有定向。〖衍〗「定向」者,必欲明明德於天下,乃至欲致其知而必格物以為始。

  〖注〗「靜」,謂心不妄動。〖衍〗「妄動」者,因遊移而疑惑也。

  〖注〗「安」,謂所處而安。〖衍〗物不能亂之也。

  〖注〗「慮」,謂處事精詳。〖衍〗「事」,即修、齊、治、平之事。

  〖注〗「得」,謂得其所止。〖衍〗至善之理得於己,俟行而已。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注〗明德為「本」,新民為「末」。〖衍〗本末一致,而末自本生。

  〖注〗知止為「始」,能得為「終」。〖衍〗知止至善者,內盡其心意知之功而外窮物理,善乃至也。心意不妄而物理未窮,雖善而不至,不踐跡則亦不入於室矣。自其備美大之盛則曰「止」,自其初學即必以此入德則曰「始」。蓋《大學》之始即以至善為始,故終以殊於後世俗儒異端之自暴棄也。

  〖注〗「本」「始」,所先;「末」「終」,所後。〖衍〗夫子以「複禮」為仁,孟子以「知言」為聖功之極,皆此理爾。

  〖注〗此結上文兩節之意。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治,直之反。後仿此。)

  〖注〗「明明德於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衍〗「明其明德」,非必欲其如君子之明,革其舊染之汙而近性矣。如實言之則曰「新」,而淺深異致,性無二理,則亦可曰「明德」。審此益知「親」當作「新」。

  〖注〗「心」者,身之所主也。〖衍〗身以行言,志為行之主。

  〖注〗「誠」,實也。〖衍〗實其心之所欲正者,存發如一,始終不妄,毋令所志為虛。

  〖注〗「意」者,心之所發也。〖衍〗心於意而發用。

  〖注〗實其心之所發,欲其一於善而無自欺也。〖衍〗祝氏本作「必自慊而無自欺」也,今從原本。一於善之言誠盡矣。

  〖注〗「致」,推極也。「知」,猶識也。〖衍〗識其情實,乃識其善惡,分別義類之覺體也。異端則謗識為妄,而以無物之空明為知,此際辨之不可不嚴。

  〖注〗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衍〗「盡」者,盡其理。

  〖注〗「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衍〗事物者,身之所必應,天下之所待治於我,必知明而後處當者。理之極處,所謂天則,複禮者,複此也。

  〖注〗此八者,《大學》之條目也。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治,直吏反。)

  〖注〗「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矣。意既實,則心可得而正矣。〖衍〗「可得而實」,充其實也。「可得而正」,保其正也。

  〖注〗「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則知所止矣。〖衍〗窮理盡性而命可至,精義入神而用可利,善之至矣。

  〖注〗「意誠」以下,則皆得所止之序也。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注〗「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齊家」以下,則舉此而措之耳。〖衍〗「本」,莖也。本由根生,「正心」「誠意」「致知」,培其根也。「格物」者,水土之養也,根之所自滋也。舍水土之滋無生理,舍格物而本亦不立,道亦不生矣。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本」,謂身也。「所厚」,謂家也。〖衍〗「厚」者,慎好惡以謹家教也。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不能于薄者厚矣。家為厚,國,天下為所薄,天理自然之序,益知民不可以言「親」。

  〖注〗此兩節結上文兩節之意。

  ▲右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別為序次如左。凡傳文雜引經傳,若無統紀,然文理接續,血脈貫通,深淺始終,至為精密,熟讀詳味,久當見之,今不盡釋也。〖衍〗《坊記》《表記》《緇衣》三篇皆同此體,知者通之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