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禮記章句 | 上頁 下頁
卷三十三 緇衣(4)


  子曰:「惟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好,呼報反。)

  此一節孔子之言。「毒」,忮害也。君子言行壹于正則氣類相孚,小人反是。

  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是故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也。《詩》雲:「君子好仇。」(惡,烏路反。)

  「鄉」「方」,皆類也。君子立身一於正,故樂交君子而惡小人,則近遠皆白其志行而樂與之為類矣。「仇」,匹也。言君子必得良友也。

  ▲右第二十章。此下三章皆言行之有類也。

  子曰:「輕絕貧賤而重絕富貴,則好賢不堅而惡惡不著也。人雖曰不利,吾不信也。」(好,呼報反。「惡惡」,上烏路反。)

  此一節孔子之言。「不利」,謂不以利故。

  《詩》雲:「朋友攸攝,攝以威儀。」

  「攝」,約束整齊之意。「威儀」,正身之事。君子以言行威儀切己之事望益于朋友,而曾何利之足以易其心乎?

  ▲右第二十一章。

  子曰:「私惠不歸德,君子不自留焉。」

  此一節孔子之言。「歸德」,謂傾注而感其德也。私惠非君子所屑,只見為辱而何德之有?既不足以為德,則弗與久處以自辱。

  《詩》雲:「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好,呼報反。)

  「周行」,大道也。君子之所歸德而以為好我者,惟示己以道者而已。

  ▲右第二十二章。

  子曰:「苟有車,必見其軾;苟有衣,必見其敝;人苟或言之,必聞其聲;苟或行之,必見其成。」

  此一節孔子之言。「苟」,誠也。「軾」,車前橫木。駕車以行則人見其軾,若非己車,己不得駕,不必於見軾矣。「見其敝」者,惟為己衣,故服之至敝也。「聲」,言之響也。即三者以喻行言誠有可行之實,則行之有恆而必底于成也。

  《葛覃》曰:「服之無射。」(射,羊益反。)

  「射」,厭也。惟其實有,是以終始守之而不渝,如《詩》之言衣□綌者,以己所自為,故不厭也。不然,亡而為有,難乎有恆矣。

  ▲右第二十三章。此章總承上下二篇而結正之,言仁義忠敬之發于好惡言行者,一皆以恒為主。恒者,修己治人之本,天德王道之樞,君以之仁,臣以之忠,而示民以常,則涵泳薰陶,不恃刑賞而自定,《易》所謂「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豈複有坊民而民逾之憂哉?記者以此終二篇之旨,其義切矣,尤學者所宜服膺也。其下二章皆以申明此章之意。

  子曰:「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

  此一節孔子之言。言行一致,實有諸己而無所容其飾,有恆之道也。

  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則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惡。

  「成其信」,始終如一也。「大」,張大之。「小」,掩飾之也。尚行而恥為飾,則民化之。

  《詩》雲:「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玷」,缺也。「為」,改作也。引此以證上文「寡言」之意。

  《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

  「允」,信也。「展」,誠也。君子言行純一,而大成其德也。

  《君奭》曰:「在昔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於厥躬。」

  「君」,尊稱。奭,召公名。此周公告召公之書。「周」,遍也。「田」,當作「申」,詳也。上天鑒觀文王之德,周詳省視,終始如一,而後降以大命也。此上二節,引以證上文「行成其信」之意。

  ▲右第二十四章。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為蔔筮。』古之遺言與?」(為,於偽反。與,以諸反。)

  此一節孔子之言。為卜筮,為之蔔筮也。志有定向,而後蔔筮以決其從違。無恒者志數遷改,為之蔔筮,徒貽不驗之譏爾。

  龜筮猶不能知也,而況於人乎?

  「筮」,謂蓍也。「知」,決其休咎也。神不能知,人不能為之謀矣。

  《詩》雲:「我龜既厭,不我告猶。」

  「猶」,謀也。無恒則必瀆,瀆則不告矣。

  《兌命》曰:「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為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兌」本「說」字之誤,失熱反。)

  此引《說命》之文,雜亂脫缺,殆不可讀。大抵謂瀆人而人亂,瀆神而神厭,無恒之人不正不純,無往而不窮也。

  《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偵,婦人吉,夫子凶。」

  「承」,進也。「羞」,辱也。「或承之」者,無恒則人得而辱之,無定之辭也。「偵」,當依《易》作「貞」。「恒其德」者,必正而後可恒。婦人從一,恒則正矣,丈夫而從婦,不能制之以義,難於有恆矣。

  ▲右第二十五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