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禮記章句 | 上頁 下頁
卷三十二 表記(4)


  子曰:「夏道未瀆辭,不求備,不大望於民,民未厭其親。殷人未瀆禮,而求備於民。周人強民,未瀆神,而賞爵刑罰窮矣。」(強,其兩反。)

  「瀆」,用之頻而褻也。「辭」,命令也。夏道尊命,政令一成而不數為更易,故政簡而無過求於民,雖親過於尊而民猶不厭。殷人後禮,其禮不煩而政令頻數,責民嚴重,則雖尊之而實厭矣。周禮繁重,有非民所任而強之者,特其敬神而遠之,猶未瀆也,乃強民而民不能率,則賞罰頻用而窮矣。仁義本無偏勝之弊,因頻用而失之。二代懲前事之弊,而不瀆於彼者且窮於此,所以屢降愈下,蓋矯枉過直,其勢然也。

  ▲右第二十六章。

  子曰:「虞、夏之道,寡怨於民。殷、周之道,不勝其敝。」(勝,書烝反。)

  瀆則敝,敝則民歸咎於法之不善,而怨由之以生矣。

  ▲右第二十七章。

  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勝,書烝反。)

  先王創制顯庸,皆仁至義盡而酌乎時之宜,或質或文,於道俱至,而法制已立。後人承之,能用其數而不能體其德,故崇質者文不能副,尚文者質不能充,則成乎偏敝矣。然文不勝質,質有餘而文無難於繼起,質不勝文則文具而質偽矣,此夫子抑揚之旨也。夏尚忠,殷尚質,周尚文,而此雲夏質而殷文者,蓋忠非無質之忠而特其質未備。殷人制度文為皆已備盡,周人非有增益,而殷人崇用,周人崇飾,所以自周言之則殷為質,自虞、夏言之則殷為文也。

  ▲右第二十八章。

  子言之曰:「後世雖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言之」二字衍文。)

  作者,謂三王也。此一節孔子之言。而下則記者推其弗可及之實也。

  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親而尊,安而敬,威而愛,富而有禮,惠而能散。

  「利」,順也。「忠利」,謂盡於己而順於民。「安」,不擾也。「敬」,不瀆也。「富而有禮」,富有天下而能以禮制之也。「惠而能散」,惠不偏也。帝舜之德大公無私,故仁義之發皆根所性之實,斯以尊親道合而為德之至也。

  其君子尊仁畏義,恥費輕實。(「恥費輕實」上闕「其小人」三字。)

  「費」,奢也。「實」,利也。「恥費輕實」,則儉以寡過而非吝於利也。帝舜大公至正之德,施於教愛而臣民化之也。

  忠而不犯,義而順。

  「忠」,盡愛敬之實以事上也。「義」,以制自裁而不逾節也。此化之行於小人者也。

  文而靜,寬而有辨。

  「文而靜」,則有禮而不煩;「寬而有辨」,則相親而不瀆;此化之行于君子者也。惟舜之德教以至仁函大義,故其化如此。

  《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

  德至而教自行,仁所以為天下之表也。

  ▲右第二十九章。

  子言之:「事君先資其言,拜自獻其身,以成其信。是故君有責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故其受祿不誣,其受罪益寡。」

  「資其言」者,自陳其所能為,以為受祿之資也。「拜」,進見於君也。「獻其身」,致其身也。「成其信」,踐其所陳也。君因其所陳而責之,則非強其所不能而受罪益寡。臣必踐其言,不足則以死繼之,則受祿於君非誣矣。君子之所以立身事君者,忠信而已。忠以事君而必敦其信,信以交友而必本於忠,皆所以實盡其義也。

  ▲右第三十章。此章因臣道之義而極言以發明忠信之理。義者,忠信之則,忠信所以盡義也。蓋居上而立表以正民,乃君與大臣之事,故道異,而先於正己則一也。其下十六章雜引孔子之言,皆以申明此章之意。

  子曰:「事君大言入則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

  此一節孔子之言。「大言」,陳國家之大道。小言,一官一職之議也。「利」,謂行之而利於國也。小言所望於見功者小,不敢受大祿而曠其大。大言所望者大,苟受小祿則志道不行而徒為枉己爾。

  《易》曰:「不家食,吉。」

  祿如其望,則出必有功而吉矣。

  ▲右第三十一章。

  子曰:「事君不下達,不尚辭,非其人弗自。」

  此一節孔子之言。「下達」,謂君求賢之令達於下也。「尚」,進也。「辭」,先資之言也。君不下達,則不進言以求仕也。自,所由以進也。「非其人」,謂因嬖幸以進。

  《小雅》曰:「靖共爾位,正直是與。神之聽之,式穀以女。」(共,九容反。女,人渚反。)

  「靖」,安也。「共」,敬也。「式」,用也。「穀」,善也。安位無求,自虔其職而不交匪人,則忠直孚於鬼神而無不善矣。君子之義,難進易退而已。難進易退,則自不屑與佞幸通,而所交者無非正人,其跡雖若疏遠於君以自樹聲氣,而實乃忠愛之至。庸主不察,斥為朋黨,則小人得以肆其攻擊,而國之敗亡必由是而起。漢、唐以下二千年間,覆軌相因,如出一轍,誦是詩者不能不為之潸然流涕也。

  ▲右第三十二章。

  子曰:「事君遠而諫則讇也,近而不諫則屍利也。」(讇,與詔同。)

  「遠」,官守在外者。「近」,廷臣也。「讇」,謂恐君忘己,因事自達以結知也。「屍」,如祭之屍,無事而坐食君之利祿也。

  ▲右第三十三章。

  子曰:「邇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慮四方。」

  「邇臣」,近侍之臣。「守和」,謂從容調和君德。「宰」,塚宰。「正」者,疏其流品,審其殿最。「大臣」,六官之長。「慮」,謀也。人臣各修其職而無越思,忠信以事君之道也。

  ▲右第三十四章。

  子曰:「事君欲諫不欲陳。」

  「欲」,猶當也。「陳」,謂揚君之過於外。

  《詩》雲:「心乎愛矣,瑕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瑕」,何也。「謂」,告也。愛則必忠告之,不容已於諫矣。然必藏之心而不暴之於外,非但以為君諱過,抑其憂深思切,自不欲以言語謝其責也。

  ▲右第三十五章。

  子曰:「事君難進而易退則位有序,易進而難退則亂也。」

  此一節孔子之言。「有序」,無躐等也。「亂」,謂紊亂禮制。

  故君子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以遠亂也。(遠,於願反。)

  此即入朝之禮言之。出入升降之間而不苟進之義寓焉,則進而受祿,退而致政,其為禮義之大者愈可知矣。

  ▲右第三十六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