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禮記章句 | 上頁 下頁
卷三十二 表記(2)


  子曰:「仁有三。

  安仁、利仁、強仁也。

  「與仁同功而異情。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

  強仁者,時與仁者同功而情系利害,則與仁者無欲無畏之情異矣。安仁、利仁者,雖以仁得過而不辭。故過而與仁者同,然後信其仁也。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強仁。」(知,珍義反。強,其兩反。)

  「安仁」者,知仁為性之德而恒存無逆也。「利仁」者,歆仁道之美而順行之也。「強仁」者,心非其所悅而矯情以從厚也。

  ▲右第十三章。此章引孔子之言以申上章「天下一人」之意,言君子議道自己,必安利於仁而雖過不辭;若其置法以治民,則俾其畏罪強仁而亦與仁同功矣。此所以通報施而利勸懲也。

  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仁」者,愛之施。道者,責人以所當盡者也。「右」,順而利之也。「左」,屈而成之也。「仁」者,體人之情而因民以置法,民之所順也。「道」者,議之自己以裁物而匡其不義,民之所難也。

  厚于仁者薄於義,親而不尊;厚于義者薄於仁,尊而不親。

  「厚」「薄」,猶言過、不及也。仁義並行,則尊親兼得矣。

  道有至(句),義有考。至道以王,義道以霸,考道以為無失。(舊說「道有至」下闕一「有」字,今從本文。王,於放反。)

  道以制天下,義之事也。然義之至者仁亦至焉,則順民之情而法在其中,斯仁義兼至矣,如報施順情而勸懲寓焉是已。若道壹於義,則名為義而不得為道之至矣。既專於義,則有率義而行者,亦有不能喻義而依仿考據以立法者,道愈降矣。王者以仁行義,並行不悖。霸者聲義正物,以義為道而已。其下者考於義以為道,幾以寡過而過卒不可免,故坊民而民猶逾之也。

  ▲右第十四章。

  子言之:「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中心憯怛,愛人之仁也。率法而強之,資仁者也。」(強,其兩反。)

  此一節孔子之言。「憯」,隱痛。「怛」,驚悼。「資」,借也。仁義之施,所及各有量。惟根心以出,則立之有原,行之委曲詳盡,斯所及者廣而可久。若資成法勉強而率循之,則不能遠及矣。

  《詩》雲:「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數世之仁也。(翼,羊吏反。俗本無「武王烝哉」句。)

  豐水,在今陝西渭南縣。芑,枸杞。「仕」,事也。言武王勤于立國安民之事也。「燕」,安也。「翼」,覆也。「烝」,君也,言得君天下之道也。武王中心仁愛,故澤及後世也。

  《國風》曰:「我今不閱,皇恤我後。」終身之仁也。

  《國風》,《邶風》。「今」,《詩》作「躬」。「閱」,顧也。「皇」,暇也。勉強資仁則終身為慮,而況及後世乎?

  ▲右第十五章。此章承第十章「仁者天下之表」而言。其下四章皆以申明此章之意。章首兼言「義之長短大小」,則又以起第二十章以下之意。讀者參觀之,而此篇之脈絡貫通者可知矣。

  子曰:「仁之為器重,其為道遠,舉者莫能勝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數多者,仁也。夫勉於仁者,不亦難乎!」(勝,書蒸反。夫,防無反。)

  此一節孔子之言。仁以函載萬物而無有間斷,統四端,兼萬善,是以難也。

  是故君子以義度人則難為人,以人望人則賢者可知已矣。(度,徒落反。「以人」之「人」,蓋「仁」字之誤。)

  「度」,較量也。「望」,猶觀也。義有成制,考道者可以不失。難為人,言難於知人也。仁則必根心之憯怛以立愛,而後可以任重而行遠。若但率法以施惠,則雖勉為之而終有莫能勝、莫能致者。以此觀人,而賢者乃見也。

  ▲右第十六章。上章以仁義並言,而此章之詞有抑揚者,蓋仁者君道之極而為天下之表,義則猶近乎坊之事也。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此一節孔子之言。安仁則私欲淨盡,天理流行,中心憯怛,自行乎其所不容已,聖人仁覆天下之本也。

  《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惟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鮮,息淺反。)

  「輶」,輕也。「儀」,想像也。「圖」,思維也。「愛」,謂愛之者。仁含於性之德而不倚於物,故言其輕,猶《書》言「道心惟微」也。舉是德者一由其中心之安,故雖有愛之者莫能相助也。

  《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好,呼報反。鄉,許亮反。)

  「景行」,大路也。「如此」,謂僅能如此也。夫子論《詩》,而言以仁為高山景行而仰且行之,亦可謂好仁矣。然非其中心之安,則高不易登,遠不易至,中道而必廢,此資仁者之不能至於仁也。

  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記者引夫子之言而伸之,以為苟能如此,則雖勉仁之事亦可馴至乎安,所謂「力行近乎仁」也。

  ▲右第十七章。

  子曰:「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過易辭也。」(好,呼報反。)

  「所好」,謂可好者,孟子所謂「民之秉夷」也。仁難成而人不能成,故所行皆拂乎人心而無往非過。苟能自勉於仁,則雖有過而非天下之公惡,易於免矣。

  子曰:「恭近禮,儉近仁,信近情。敬讓以行此,雖有過,其不甚矣。」

  此一節又孔子之言。「儉」,節制也,不侈欲而放其心,近於仁矣。「情」,實也。「禮」者,仁之用;「情」者,仁之體。行此三者而尤以敬讓將之,或有時施非所當,而成乎過恭、過儉、過信,亦不大違於道,此所以其過易辭也。

  夫恭寡過,情可信,儉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鮮乎?(夫,防無反。鮮,息淺反。)

  「過」,謂失人情也。「情可信」者,信近情而人亦可信諒之也。「易容」,謂不為物所忌。釋夫子之言而明其有過之易免也。

  《詩》雲:「溫溫恭人,惟德之基。」

  「溫溫」,敬讓之容。能恭則行自有節而無所欺偽,則又儉與信之基也。凡此皆勉仁之事,雖未至於安仁而固可以寡過,志於仁者所以忘年而日孳孳也。

  ▲右第十八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