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禮記章句 | 上頁 下頁
卷三十一 中庸(8)


  故至誠無息。

  〖注〗既無虛假,自無間斷。〖衍〗存諸中者未能充實,物至事起乃仿理以行,謂之虛假。

  不息則久,久則征。

  〖注〗「久」,常於中也。「征」,驗於外也。〖衍〗動靜一致,斯「不息」。「常於中」,謂仁之熟也。

  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注〗此皆以其驗於外者言之。鄭氏所謂「至誠之德著于四方」者是也。存諸中者既久,則驗於外者益悠遠而無窮矣。「悠遠」,故其積也廣博而深厚;「博厚」,故其發也高大而光明。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注〗「悠久」即「悠遠」,兼內外而言之也。本以悠遠致高厚,而高厚又悠久也。此言聖人與天地同用。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注〗此言聖人與天地同體。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見,賢遍反。)

  〖注〗「見」,猶示也。「不見而章」,以配地而言也。「不動而變」,以配天而言也。「無為而成」,以無疆而言也。〖衍〗「無為」者,謂其所成者不見其為也。雷雨之動滿盈,循其理而不勞,理至氣順,非有翕辟摶造之者,而孰能測其何以為之?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注〗此以下複以天地明「至誠無息」之功用。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不過曰誠而已。「不貳」,所以誠也。〖衍〗「貳」,間也。「不貳」,即不息也。在至誠則曰「既無虛假,自無間斷」,在天地則雲「不貳所以誠」。蓋此際無截然先後之別,可互以體用功效言之。而在人則先言無虛假,而後言無間斷,無息者不息其誠也,立體致用之辭當然也。在天則先言不貳,後言所以誠;不貳,天之實也。誠則就人之德以言天也,凡其不貳者皆誠也,於用見體之辭當然也。實則一而已矣。

  〖注〗誠故不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衍〗物生之盛,其所以然者,視不可見,聽不可聞,斯莫測矣;若物之品匯條理,則至信不爽而皆可以預期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注〗言天地之道誠一不貳,故能各極其盛而有下文生物之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夫,防無反。華,胡化反。卷,巨緣反。藏,組浪反。)

  〖注〗「昭昭」,猶耿耿,小明也,此指其一處而言之。「及其無窮」,猶十二章「及其至也」之意,蓋舉全體而言也。「振」,收也。「卷」,區也。此四條皆以發明由其不貳不息以致盛大而能生物之意,然天地山川實非由積累而後大,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

  《詩》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于乎不顯,文王之德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于,袁都反。乎,荒烏反。)

  〖注〗《詩》,《周頌·維天之命》篇。「於」,歎辭。「穆」,深遠也。「不顯」,猶言豈不顯也。「純」,純一不雜也。引此以明「至誠無息」之意。程子曰:「天道不已,文王純于天道亦不已。純則無二無雜,不已則無間斷先後。」〖衍〗「□無先後」者,天而已矣。《易》曰「群龍無首」,人不得以首尾測天也。聖人合天,合其無間斷者耳。雖雲無二,而本末始終,條理不紊,因其條理一以貫之,斯無二矣。倘亦以先後為礙而去之,淩躐浮游,必不能至於天而只失其人理,此異端之所以賊道,不可不察也。

  ▲右第二十六章。言天道也。

  大哉聖人之道!

  〖注〗包下文兩節而言。

  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注〗峻,高大也。此言道之極於至大而無外也。〖衍〗「發育」,廣大也。「峻極」,高明也。

  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注〗「優優」,充足有餘之意。「禮儀」,經禮也。「威儀」,曲禮也。此言道之入於至小而無間也。〖衍〗「至小無間」,精微中庸也。

  待其人而後行。

  〖注〗總結上兩節。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注〗「至德」,謂其人。「至道」,指上兩節而言也。「凝」,聚也,成也。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道,徒到反。)

  〖注〗「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衍〗理而言「正」,卓然不與萬物同流。

  〖注〗「道」,由也。「溫」,猶□溫之溫,謂故學之矣,複時習之也。〖衍〗「故學之」「複習之」,雖格物之功,而心恒識乎理而不忘,則實存心之切務也。孔子之默識,伊尹之克念,顏子之服膺,皆此也。非此而言存心,釋氏所謂「三喚主人」者耳。君子之學盡人道以異於禽獸者,此而已矣。禽獸有新而無故,故犬牛皆謂之性,而為不德之性。德者,得於心也。釋氏不知,謗之曰法執,曰我所,曰知見雜毒,欲毀人而禽爾。姚江王氏譏「傳不習乎」為曾子未聞道之言,其率獸食人久矣。

  〖注〗「敦」,加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也。「道問學」,所以致知而盡乎道體之細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衍〗廓然達天德之公。

  〖注〗不以一毫私欲自累。〖衍〗純然養天理之正。

  〖注〗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篤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屬也。析理則不使有毫釐之差,處事則不使有過不及之謬,理義則曰知其所未知,節文則曰謹其所未謹,此皆致知之屬也。〖衍〗「存心之屬」,正心誠意也。「致知之屬」,致知格物也。此《大學》《中庸》合符之教也。「去私意之蔽而涵泳其所已知」,正心也。「去私欲之累而敦篤其所已能」,誠意也。蓋心未感發,欲固未萌,所正者正其私意之偏耳。已知而涵泳之,程子所謂「持其志」也。去私欲者,意動欲興,於獨加慎也。所已能者存養之,所不昧者於意之發必允蹈之,一於善也。析理曰知,未有事之辭,而理則可知也。事即物也,格物者非記誦詞章區區於名物象數之跡,窮年不殫,亦身所有事之物必格之也。曰知其所未知,析理益精,知之至也。節文曰謹,慮事益察,物之格也。故下雲「入德之方」,即程子所雲「初學入德之門」也。

  〖注〗蓋非存心無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故此五句,大小相資,首尾相應,聖賢所示入德之方莫詳于此,學者宜盡心焉。〖衍〗此篇首章先存養而後省察,末章先省察而後存養,《大學》既雲「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是修身之功以正心為主,三者為輔矣。又雲「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是身修之功以物格為始,心正為成,此學者之所疑也。乃《大學》固雲「在止於至善」,而《章句》雲「知止為始,四者一之未盡,不可謂至善,學焉而偏有主,不可謂知止」,故於此雲「大小相資,首尾相應」,其義著矣。夫四者於入德之始,求備而不偏,固學者之所難,而夫子已曰「先難」,孟子已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未有恤其難而故為之偏致者也。「學者所宜盡心」,盡此之謂也。然則學之固無其序乎?非無序也,四者自各以漸而進,而非急其一而姑置其三也。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與,以諸反。)

  〖注〗「興」,謂興起在位也。《詩》,《大雅·烝民》之篇。〖衍〗此節所謂「道凝」也。「凝」者,保聚於己而不輕動之意,德盛待位與時而後行也。驕倍而不足興,不足容,則雖習于聖人之道,而涼德之躬不足以載之。汲黯曰:「陛下內多欲而外行仁義,欲望先王之治難矣。」惟其驕也。王仲淹之刪六藝,王介甫之行《周官》,惟其倍也。道不與之相保,身將不保矣。

  ▲右第二十七章。言人道也。〖衍〗言人道者至此章而歸於德,言天道者至三十章而歸於德。蓋前此諸章之歸墟而君子之道近裡切己之實際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