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禮記章句 | 上頁 下頁
卷三十一 中庸(7)


  〖注〗蓋包費隱、兼小大,以終十二章之意。章內語「誠」始詳,而所謂「誠」者,實此篇之樞紐也。〖衍〗以道而言,「誠」為樞紐;以功而言,誠之為樞紐。

  〖注〗又按《孔子家語》亦載此章,而其文尤詳。「成功一也」之下,有「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實固,不足以成之也」,故其下複以「子曰」起答辭。今無此問辭而有「子曰」二字,蓋子思刪其繁文以附於篇,而所刪有不盡者,今當為衍文也。「博學之」以下,《家語》無之,意彼有闕文,抑此或子思所補也與?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注〗「自」,由也。德無不實而明無不照者,聖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後能實其善者,賢人之學,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衍〗「聖人之德」,要其成而言也。「賢人之學」,推其始而言也。聖人行造其極,而以明為德之盛,故伯夷、伊尹、柳下惠集義之力均於孔子,而孔子知言之功為生民以來之未有,自誠而明,其明同於天矣。賢人之學以格物致知為始,而以修其身,格致皆以修也。蓋格物致知者至善之極則,聖人以此為德之至盛,而學者之始事必自此始焉,所謂知止為始也。下學上達,其致合一,無繩墨之可改,彀率之可變也。

  〖注〗誠則無不明矣,明則可以至於誠矣。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衍〗「天道」,命也;「人道」,性也。「天道」,命之理;人道,性之德也。命之理者,知、仁、勇,凝乎性矣。性之德者,好學、力行、知恥,生乎心矣。知、仁、勇之足乎性,故好學、力行、知恥之不厭不倦,聖人之同天不息也。好學、力行、知恥之盡其心,而知、仁、勇以之充實而無妄,賢人之心能盡性也。人道之始未至於天道,而天道之極致必不舍乎人道。

  〖注〗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復推明此章之意。〖衍〗此章之意本以明誠明之合。此下十二章皆互相呼應,以著天人合德之理,作聖之功。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注〗「天下至誠」,謂聖人之德之實,天下莫能加也。「盡其性」者,德無不實,故無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細精粗無毫髮之不盡也。〖衍〗「察之」,亦擇也。「由之」,亦執也。乃其別者,善惡雜而待揀則謂之擇,無惡而審乎至善之所在則謂之察;存去不恒而持之無失則謂之執,無所去則存者健行之而已則謂之由。言至誠者惟此為實,其他神明幻異之說不足取也。不勉而中,行之之時無勉強之難耳,非不待夫健行也;不思而得,事物當前不待更思耳,當其審至善之理,非不察也。要之聖人無所過防於私欲之蔽,賢者必慎防之而已。

  〖注〗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耳。能盡之者,謂知之無不明而處之無不當也。〖衍〗「知」,知其可知與其當知者。「處」,則使盡其材以成其用耳。「無不明」,明之至也;「無不當」,當之至也;非博察而遍施之也。親親、仁民、愛物,形氣既異,差等不迷。異端但知物我同性,而不知形氣之異,以窮大而無實,究以逆人物之性而自逆。

  〖注〗「贊」,猶助也。「與天地參」,謂與天地並立為三也。此自誠而明者之事也。

  ▲右第二十二章。言天道也。〖衍〗省文也,具雲「言自誠而明者之合于天道也」,後放此。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惟天下至誠為能化。

  〖注〗「其次」,通大賢以下凡誠有未至者而言也。〖衍〗誠之未至,人欲間之也。然為「曲能有誠」者言爾,又其下者從不與天地相親,則雖人欲不蔽,誠亦不存,所謂鮮能知味者。惟陷溺未深,則三近之德猶有存者。

  〖注〗「致」,推致也。「曲」,一偏也。「形」者,積中而發外;「著」,則又加顯矣;「明」,則又有光輝發越之盛也。「動」者,誠能動物。「變」者,物從而變。「化」,則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衍〗為所化者不自知耳。薰陶移易,條理不爽,君子自知之。

  〖注〗蓋人之性無不同而氣則有異,故惟聖人能舉其性之全體而盡之,其次則必自其善端發見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極也。曲無不致,則德無不實,而形著動變之功自不能已。積而至於能化,則其至誠之妙亦不異于聖人矣。

  ▲右第二十三章。言人道也。〖衍〗亦省文也,具雲「言自明而誠者之盡人道而可合于天道也」,後放此。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見,賢遍反。)

  〖注〗「禎祥」者,福之兆;「妖孽」者,禍之萌。「蓍」,所以筮;「龜」,所以蔔。「四體」,謂動作威儀之間,如執玉高卑,其容俯仰之類。凡此皆理之先見者也。然惟誠之至極,而無一毫私偽留於心目之間者,乃能有以察其幾焉。〖衍〗愚按:今《章句》本有「神,謂鬼神」一句,興國本無之,今從興國本。「神」者,即禎祥、妖孽、蓍龜、四體所見之天幾,雖無非造化之跡,而未可謂之鬼神也。

  ▲右第二十四章。言天道也。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道也」之「道」,徒到反。)

  〖注〗言「誠」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當自行也。〖衍〗「物」,猶言人也。雖曰天地萬物無非誠之所成,而皆備於我,則人統之矣。

  〖注〗「誠」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衍〗就其凝於虛靈知覺之中,故謂之心。誠既居體而徹乎用,故不以體對用而言本。既曰「誠以心言」,則「自誠」之專為人言審矣。「心」者,人之心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注〗天下之物皆實理之所為,故必得是理,然後有是物。所得之理既盡,則是物亦盡而無有矣。〖衍〗此言「物」者,事物也。有其物,有其事,則必有其實理徹乎初終,直至事物之成,無可增益,而後此理亦終而無餘,蓋誠與物相為終始也。

  〖注〗故人之心一有不實,則雖有所為亦如無有。〖衍〗「有所為」,言為仁、為知、為勇。「如無有」,言與不仁、不知、不勇者同也。孟子所謂「杯水救車薪之火,終亦必亡」者也。既無仁知勇,事皆不成矣。

  〖注〗而君子必以誠為貴也。蓋人之心能無不實,乃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無不行矣。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知,珍義反。)

  〖注〗誠雖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則自然及物,而道亦行於彼矣。〖衍〗己之有事皆不能絕物而孤行,物必有受之者,而所成之物皆與己酬酢而非疏遠強附者,故成己之德自然及物,非若異端之離物為己而不能及,與不論情勢之當及與否而概欲攝度之,非即其自成者而自然及也。

  〖注〗「仁」者體之存,「知」者用之發,是皆吾性之固有而無內外之殊,既得於己,則見於事者以時措之而皆得其宜也。

  ▲右第二十五章。言人道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