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禮記章句 | 上頁 下頁
卷二十四 祭義(6)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

  「小孝」,孝之見端。「大孝」,孝道之盡也。「用力」者,就其事而致其力也。「用勞」者,勤以盡其實也。「不匱」者,充其道於無窮也。三者備而孝道盡矣。

  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施,始至反。)

  「思」者,恒存於心也。「慈」,和怡也。「忘勞」,承事不倦也。「尊」,尚也。「安」,順之而行也。「博施」,施愛於民也。「備物」,廣喻物理,行無不宜也。三者雖有大小之殊,至於不匱而孝道乃盡,然慈愛忘勞,本也;修行備德,末也;敦其本而後可推以極其大,學者不可不察。

  ▲右第十九章。

  父母愛之,喜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沒,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

  「弗忘」,不以蒙愛故自驕逸也。「懼」,懼其不得於親也。「不逆」,謂先幾豫諫,從容和怡,不待過已成而矯拂之。「仁者」,有道之君。「粟」,祿也。「禮」者,愛敬之節文也。「終」,謂始終交盡也。

  ▲右第二十章。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善如爾之問也!

  「如」,語助詞。重言善之者,喜其問之切也。

  「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

  得天之氣以生,故生屬天;食地之味以長,故養屬地。「無人為大」者,言無有如人之大也。萬物莫不生養於天地,而天地無心而成化,遍育萬物而無所擇。吾之所以得為人者,父母也,故乾坤者人物之父母,而父母者人之乾坤也。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禽獸有其體性而不全,人則戴發列眉而盡其文,手持足行而盡其用,耳聰目明而盡其才,性含仁義而盡其理,健順五常之實全矣。全故大於萬物而與天地參,則父母生我之德昊天罔極,而忍自虧辱以使父母所生之身廢而不全,以同於禽獸乎?人子能體此而不忘,孝之實也。

  「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

  「身」,以行言。「體」者,身之用所自生也。體不虧而身辱者有之矣,未有虧其體而能不辱其身者也。

  「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憂色也。」

  「頃」,俄頃。「步」,跬步也。「忘」,謂不恒持之於心,是以行不謹而傷也。自責深,故憂不釋,子春之言止此。下則記者衍其意而廣之。

  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

  心恒在於父母,存沒無間,不敢不敬其身。

  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遊,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道」,大路。「徑」,仄徑。「遊」,徒涉也。言「先父母」者,見父母雖沒,猶必然也。「反」,謂人反以報之也。「徑」「遊」「惡言」,過之小者,猶恐辱身羞親而必謹之,則乘危僥倖,汩利忘身,而與物競趨,入於禽獸之行以自罹陷阱者,愈可知矣。人禽之異,全缺之分,孝不孝之實,皆於此別焉。樂正子春受之曾子,以承夫子道統之傳,誠身以立人道,其以垂世立教者至深切著明矣,學者其可忽諸!

  ▲右第二十一章。自第十三章以下皆雜引論孝之言,以終「惟孝子為能饗親」之意。顧其言之大者,雖推及廣遠,而要皆因心以推體用一原之理,非謂孝子之德必恢張廓大,立身揚名,而承志色養之為末也。此章則尤切及於孝子用心之實,以見敬身之道不舍孝悌而別為一端,則記者之示人約矣。後世不察於《孝經》「顯親」之說,乃以身名為重,敬養為輕,恣其汩沒名利之私心,而藉顯親以為口實,乃至戕髮膚,躬穢行,苟求富貴利達,而自謂不獲於忠、且盡其孝,禽行猖,人心滅,其禍烈矣。使察於此,其能伸邪說以自蓋其惡而蠱惑天下乎?

  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後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

  「貴」,寵任之。「尚」,尊禮之也。臣能世祿曰「富」。「親」,同姓也。「遺」,略也。長幼之序,天之所顯,四代帝王所不得而易也。

  是故朝廷同爵則尚齒;七十杖於朝,君問則席;八十不俟朝,君問則就之;而弟達乎朝廷矣。(朝,直遙反。弟,持計反。下同。)

  「同爵尚齒」,坐立之位也。「席」,使坐也。俟,待也。「達」,通也。「弟」者,人心之順德,推而行之,無所不通也。

  行(句),肩而不並,不錯則隨,見老者則車徒辟,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達乎道路矣。(辟,毗義反。)

  「行」,謂行於道中。「肩」,少者之首當長者肩後。「錯」,雁行。「隨」,躡後。道廣則「錯」,狹則「隨」也。「任」,所擔荷也。老則子弟代負,無子弟則同井少者。

  居鄉以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眾不暴寡,而弟達乎州巷矣。(長,丁丈反。「獀」與「搜」同。)

  「老窮」,無子孫者。「不遺」,鄉黨尊而養之。五百家為「州」。「巷」,閭也。

  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而弟達乎獀狩矣。

  言「古之道」者,周衰役民及老,蓋不然矣。六十四井為「甸」,出車一乘,徒七十二人,田則竭作,五十則免。「隆」,多也。「長」,五十以下長於其類者。春田曰「獀」。

  軍旅什伍同爵則尚齒,而弟達乎軍旅矣。

  「什伍」,謂同什同伍之中自相齒也。「尚齒」,犒宴班序之先後。

  孝悌發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修乎軍旅,眾以義死之而弗敢犯也。

  「修」,長也,延及之意。「眾」,謂盡天下之人。「以義死之」者,吉凶皆不敢越。「犯」,少淩長也。

  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學,所以教諸侯之弟也;祀先賢于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耕藉,所以教諸侯之養也;朝覲,所以教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祥吏反。更,古行反。大,他蓋反。藉,奉昔反。養,餘亮反。朝,直遙反。)

  「明堂」,天子大廟之堂。「西學」,小學。「先賢」,有道德,先王所使教國子者。「教德」,教之尊有德者。「養」,躬祀事以孝養也。五者,天子修之于上,而諸侯或仿而行于其國,或以修其侯度,皆以明人倫之大義,而立教自貴者始也。

  食三老五更于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幹,所以教諸侯之弟也。是故鄉裡有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眾不暴寡,此由大學來者也。(音並見上。)

  教弟之禮,與君父先師同其隆重,則齒之尚可知已。故又重言養老之禮,以見其躬親敬愛之至,而申結上文。弟道之達,必自天子諸侯躬行于上而後民皆化之,見立教之必有本也。

  天子設四學,當入學而大子齒。(大,他蓋反。)

  「四學」,周兼虞、夏、商之學而設之也。「齒」者,與同學之士進退問業,以齒序先後。

  天子巡守,諸侯待于竟,天子先見百年者。(守,舒求反。竟,居影反。)

  「見」,就其居而見之。「先見」者,諸侯雖久待,必見百年者已,乃受諸侯見也。此二節申上文「天子尚齒以教天下」之意。

  八十、九十者東行,西行者弗敢過;西行,東行者弗敢過;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

  「弗敢過」,謂行者與相遇,必佇立以待其過,不敢與之往來相摩也。若在其後,則不敢逾。「言」,問也。「君」,國君也。

  壹命齒於鄉里,再命齒於族,三命不齒。族有七十者,弗敢先。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若有大故而入,君必與之揖讓,而後及爵者。(先,蘇佃反。)

  「族」,宗族也。再命雖不齒於鄉,三命雖不齒於族,而鄉族有七十者,行必隨,坐必讓也。「大故」,大事也。「爵」者,謂爵尊於七十者也。此二節申上文「天子教弟則弟達于諸侯以及士庶」之意。

  天子有善,讓德於天。諸侯有善,歸諸天子。卿、大夫有善,薦于諸侯。士、庶人有善,本諸父母,存諸長老。(長,丁丈反。)

  「薦」,進也,進謀於君行之也。「本」,推本之也。「存」,在也;所謂「有父兄在」也。此承上文而推言之,弟之為道以遜讓為主,而人之傲長而不敬者,皆生於攘善自伐之心,輕侮老成,謂不己若,使明於讓善之旨,則遜順行而弟教達矣。

  祿爵慶賞,成諸宗廟,所以示順也。

  「爵」,以慶有德。「祿」,以賞有功。「成」,授而定之也。此申明上「本諸父母」之義,而言天子諸侯亦讓善於親,不但士庶也。

  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焉,示不敢專,以尊天也。(卷,古本反。知,珍義反。斷,丁貫反。)

  「建」,參而立也。「陰陽」者,天地之用。「情」,謂老少變合以生吉凶之幾也。上「易」,易象;下「易」,太蔔之官也。上言「筮」,下言「龜」者,錯文互見之。「明」,達於事。「知」,通於理。「志」,謂所謀也。人謀既審,而必聽之蔔筮以決之,所謂「讓善於天」也。

  善則稱人,過則稱己,教不伐以尊賢也。

  「尊賢」,猶言讓賢。此承上文讓善而言。遜讓之教立而天下化之,則風俗和美,以終上文「強不犯弱,眾不暴寡」之意。

  ▲右第二十二章。此章言悌道。蓋孝悌同原而合德,皆大順之理,而敬愛之實,饗親之本也。兄弟翕而後父母順,亦奚存沒之異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