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禮記章句 | 上頁 下頁
卷十八 學記(1)


  《周禮》:師氏、保氏隸于司徒,大司樂之屬隸于宗伯,皆教官也。而大學之職略無概見,故先儒疑《周禮》之多殘缺。蓋自州鄉庠序以及大學,必專有官師,而今亡矣。先王以禮齊民,學為之首,則系學於禮,道莫重焉。故此篇與《經解》《中庸》《儒行》《大學》,戴氏匯記之以為《禮經》,亦猶《大戴記》之有《勸學》諸篇也。此篇之義與《大學》相為表裡。《大學》以發明其所學之道,推之大,析之密,自宋以來為學者所服習;而此篇所論親師敬業為入學之事,故或以為末而未及其本,然玩其旨趣,一皆格物致知之實功,為大學始教之切務,則抑未可以為末而忽之也。此之不講,乃有淩躐魯莽以談性命而詭于佛、老者,為正學之大蠹,固君子所深懼也已。凡十六章。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聞,亡運反。)

  「發」,發政也。「慮」,度也。「憲」,法也。「□聞」,謂小有聲聞。「就」,即而取正也。「體遠」,謂體悉四方之利病也。「由」,用也。言人君飭法求賢,民悅其治而德不及遠者,法未宜民而求之未必其用也;用賢宜民,四方歸之而民不向善者,政立而教未先,無以移民之志也。惟立學校以教其俊士,而德明於天下,則民日遷善而美俗成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玉,質雖美而必待琢之以成,人性固善而必導之以學。

  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內則有大學以教國子,外則有鄉州之庠序以達郊遂,施于侯國,莫不有學,斯道一而俗美矣。

  《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兌本說字,音失藝反,俗讀弋雪反者誤,篇內並同。)

  《兌命》,傅說告高宗之書。「典」,常也。人君自力學以先民,而學校可興也。

  ▲右第一章。此章言人君建學之旨。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學而不易至,故知不足。教者或無以自喻,則問焉而窮,故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自反」者,求諸己。「強」,力也。「長」,助成也。學日益其所不足,則教不困。教以困而自強,則學益充。

  《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上「學」,胡教反。)

  「學」,《書》作敩,「教」也。敩以自強而研理益精,足以當學之半也。

  ▲右第二章。自此以下八章皆言為師之道,教者之事也。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術與遂通,徐醉反。)

  此謂先王立學建師之道也。古之仕而已者,歸教於閭裡,旦夕坐於門以教焉。門側之堂謂之「塾」。五百家為「黨」,六鄉之屬也。萬二千五百家為「術」,在遠郊之外。堂有室曰「庠」,以養老為主;無室曰「序」,以射為主。「國」,國中。「學」,大學也。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比,毗至反。離,力智反。論,盧琨反。知,珍義反。)

  「比年」,每年。「中年」,間一歲也。「一年」,考校之始歲。「視」,亦考也。「離」,析也;分析文義,知其旨趣也。「辨」,別也;旌別其志,異於流俗也。「敬」,信而重之也。「樂群」,行之和也。「博習」,旁習於非所授之業,以考同異也。師嚴而親之,好學之驗也。「論學」,於學有得而能自為論說也。「取友」,知擇善也。「知類」,推廣其知,以辨事類也。「通達」者,通所知以達於行也。「強立不反」,守之固也。「小成」者,致知之功;「大成」者,力行之效。

  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夫,防無反。說,弋雪反。)

  承上文而言。廣立學校而以時考其成為進退焉,則士勸於善而民知觀感,風化行而天下歸之矣。

  《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蛾,與蟻同,魚綺反。)

  《記》,古書名。「術」,徑也。蟻之後行者踵先行者,接跡相繼,則徑不迷而遠可至。民雖愚而上以教倡之,則順從而向道矣。

  ▲右第三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