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禮記章句 | 上頁 下頁
卷八 文王世子(2)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

  禮樂之教,前章備矣。前章但詳周之教法,而此通言三代之道同也。教亦多術,而先王之所尚者惟禮樂,其以正情而飾性者密矣。不此之務,將有如秦之師吏,漢之雜用黃、老、申、韓,以及六代之競巧於詩賦,導之於淫辭而長亂源者,況于托諸宦官宮妾之手,而僅以講讀為文具者乎。

  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

  樂以調性情之戾而移之,禮以正威儀之失而閑之,內外交相養也。

  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

  禮以修外,而威儀既飭,則入而感其莊敬之心,以安於節而志意欣暢,斯敬和一矣。樂以修內,而性情既順,則出而形諸氣體之間,無所強而從容中度,斯威儀定矣。內外交養,而肌膚筋骸與神明志氣渾然一善,無有間也。

  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成」者,涵泳於教而德器成也。「懌」,和也。「恭敬」,禮之驗;「溫文」,樂之驗。禮中樂和,各有其征,而和懌一也。故周子曰:「中也者,和也。」以此為教而至於成德,則端莊愷易,淪浹充滿,氣質化而加於物者,自無不順人情以達天理。元後之為民父母者,此也。

  ▲右第五章。

  立大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後。(大,他蓋反。少,詩詔反。)行,下孟反。

  「大傅、少傅」,皆教世子之官也。上二章言世子入大學之事。此章所言師、保、傅之教,則自未入學之先,通乎學成之後與自學歸沐之時,恒有教導之官以養其德。「養」者,從容涵育之謂。父子君臣之道,非猶夫大學之教可程功計效而責其成,惟日與居遊,躬行倡導,察微知著,先事而旁喻之,使自得也。「審」者,慎於微而使驗於心也。「觀」,察也。大傅在世子之側,無事親之事,但其躬行敦厚,動必以禮,與忠孝之理同原一致,察其所以用心而道不遠矣。「前」,謂倡率之。「後」,謂勸進之也。

  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

  「師」「保」不別言大、少者。天子有三公三孤,世子不得齊于君,傅則二,而師、保各一也。「入」,退居燕寢。「出」,在外寢也。「教喻」,謂素知其理,則以入學而承司成之教,類通而易曉也。「事」,古事可為訓戒也,察於善惡得失之微,則心能得其理矣。「慎其身」,謂節其嗜欲,謹其居處也。動無非禮,則皆合於當然之則矣。三公之序,首師、次保、次傅,而此以傅加于師保之上,大、少獨備官者,以傅司君臣父子之教,而世子之德莫尚於孝,故尤重焉。率中材之資,皆可以為文王,惟此焉爾矣。

  《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語使能也。」

  「疑丞」之義未詳。朱子曰:「疑者,有疑即問之意。丞,貳也。」大傅示以道,蓋即「疑」;少傅貳于大傅,蓋即「丞」也。師、保、疑、丞為「四輔」,世子之官;大師、大保、大傅為「三公」,天子之官也。二者皆惟德能任之者使為之,無其人則姑闕而攝之,引古《記》以明天子慎選官僚,均于三公之重也。

  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國治,君之謂也。」(「曰德」之「德」,衍文。治,直吏反。)

  君德成於預教之日,則及其嗣居大位,知德之為貴而尊尚教理,以覃敷於下,造就賢材,斯官莫不正而國以治也。「君」,蓋「此」字之誤。

  ▲右第六章。此章言教世子之道以父子君臣為立教之本,與第一章之義相為貫通,四輔養之以素,而文王無不可師矣。

  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踐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

  夫子之言止此,記者引之以證第三章之所言,且以更端起下意也。「攝政」,謂三年總己以聽時。

  聞之曰:「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況於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之。」(於,縕俱反。)

  「於」,與「迂」同;委曲而遠於事情也。文、武之事親,非王季、文王抗法而督責之。君子不教子,而事親之禮尤非為人父者之所教責,周公抗法于伯禽,有不逮則撻之,是遠于父子之常道而委曲為之也。優,無所勉強也。

  是故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後能使人。

  仁敬孝慈,其根於惻怛忠恕之心則一也。此明世子事親之道為君德之本,而不可不學之意。

  成王幼不能蒞阼,以為世子則無為也。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與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也。(「無為」之「為」,於偽反。令,力呈反。長,丁丈反。)

  重言「成王幼不能踐阼」者,以見正在須教之時也。「無為」,言無可效其孝養。兼言「長幼」者,謂弟子幼少所宜修之職也。

  君子于世子也,親則父也,尊則君也。有父子之親,有君之尊,然後兼天下而有之。

  「有」者,存而不忘之謂。至性之愛敬恒存於中,無所放逸,乃以懷萬邦黎民,而邇不泄,遠不忘,一以貫之矣。《書》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此之謂與!

  是故養世子不可不慎也。

  周公迂其身且惟恐成王之失養,況於為之君父者乎!

  ▲右第七章。此章申明第三章之意,以明孝為立教之本,而養世子者必以此為重也。其言「養」者,即上章師保疑丞之所審喻而輔翼之謂。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惟世子而已,其齒於學之謂也。

  「物」,事也。「齒於學」,謂入大學習干羽弦誦書禮之事,行立進退,與學士以齒序于先生之前。

  故世子齒於學,國人觀之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父在則禮然,然而眾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君在則禮然,然而眾著於君臣之義也。」其三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長長也,然而眾知長幼之節矣。」故父在斯為子,君在斯謂之臣,居子與臣之節,所以尊君親親也。故學之為父子焉,學之為君臣焉,學之為長幼焉,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國治。語曰:「樂正司業,父師司成,一有元良,萬國以貞。」世子之謂也。(長,丁丈反。治,直吏反。)

  臣言「謂之」者,世子無臣道,惟對君則「謂之臣」爾。「業」,羽龠弦誦之務。「成」,德之成也;謂樂正所司教者業耳。而尊師尚齒,成三善之德,則天子命之而師傳喻之也。一有之「有」,當作「人」。「元」,大也。「良」,善也。行一事而三善備,其善大矣。「貞」,正也。父子君臣之倫正,而莫不正也。

  周公踐阼。

  亦篇策之題辭。

  ▲右第八章。此章申言第四章入學之事。而第四章所記乃受業之方,此章則專就請齒讓而明尊親之義。蓋此篇之旨,以孝悌為本,以禮樂為用。修之門內,詔之師傅者,孝悌之實;習之學宮者,禮樂之務。而此章則于學宮而見孝悌之理,蓋孟子所謂「孝悌為禮樂之實」,無所往而不以此為亟也。孝悌者,生於人之心而不可以言喻者也。請求其理則迂闊而辭不能達,科以為教則飾行而非其自得,故先王所以化成天下者,惟躬行而使人之自生其心,則不待言孝言悌而已眾著之矣。古人誘掖扶進之大用,洵非後世之所能與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