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讀四書大全說 | 上頁 下頁
衛靈公篇(3)


  十

  仁義禮知,在天地之道為陰陽剛柔之體;忠信篤敬,在天地之道為化育。中庸立本、知化,分作兩項說,思之自見。

  陰陽有定用,化育無定體,故陰陽可見,化育不可見。「體物而不可遺」,其不遺夫物者,未嘗成能于物之時,不可見也,須於物見之,須於物之不可遺者見之。如稻不得水則槁,此即可見。未言之忠信,未行之篤敬,須於所立之前、所駕行之衡邊,見不可不忠信、不可不篤敬之理。初時須隨在盡心觀察,亦與察言觀色相近。既則充滿目前,應接不暇矣。

  一一

  胡氏謂「有志之士,慷慨就死;成德之人,從容就死也」,此亦不可執。時當其不得從容,則仁人亦須索性著。若時合從容,志士亦豈必決裂哉?劉越石、顏清臣,皆志士也,到死時卻盡暇豫不迫。夫子直于此處看得志士、仁人合一,不當更為分別。近瞿、張二公殉難桂林,別山義形於色,稼軒言動音容不改其素,此又氣質之高明、沉潛固別,非二公之一為志士,一為仁人,可分優劣也。

  一二

  死生之際,下工夫不得,全在平日日用之閑,朱子此說,極好著眼。乃平日工夫,不問大小,皆欲即于義理之安,自君子之素履;要不為死生須分明,而固以彼養之也。仁人只是盡生理,卻不計較到死上去。即當殺身之時,一刻未死,則此一刻固生也,生須便有生理在。于此有求生之心,便害此刻之生理。故聖人原只言生,不言死;但不惜死以枉生,非以處置夫死也。

  若於死上尋道理,須教如何死,此便是子路問死之意。子路唯想著求個好處死,如賣物不復問價。到底子路死之道則得,而失身仕輒,生之日已害仁矣。仁人必不將死作一件事,為之豫施料理,只此與釋氏所言「生死事大」者迥別。

  至於志士,則平日未皆合義,特于君父大倫加倍分明;故一力只要奪日補天,到行不去處,轉折不得,則亦付之一死而已,亦初不於平日以死為志也。

  一三

  朱子引邵康節、吳氏引蔡西山說三正,俱於此「行夏之時」訓證不切。故後人胡亂只將三建作三正大題目。若然,則商、周之王者,止換下一個正月,有甚要緊?天運循環無端,不可為首,但略有取義,即與改易歲首,則秦之建亥,今回回家之建巳,亦無不可矣。

  三正者,其本在曆元,而歲首其末也。歲首之建子、建醜、建寅者,以曆元之起於此三辰者異也。其法,以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所起之次、七合之時為元,因以推步七政行躔之度,上推其始,而以下極其終。其說備于劉歆三統曆。古固迭用此法,夏則改堯、舜所用顓頊之地正,而複上古之人正也。

  夏歷歷元,甲寅歲,甲子月,先年仲冬。甲寅日,平旦冬至朔。商歷歷元,甲辰歲,乙丑月,先年季冬。甲辰日,雞鳴冬至朔。周歷歷元,甲子歲,甲子月,甲子日,夜半冬至朔。其算:積二人統為一地統,三人統為一天統,愈遠則疏,愈近則密。謂鬥分歲差等。故夫子以夏曆之簡密為合天,於春秋譏日食之失朔,而此曰 「行夏之時」,不專謂歲首也。歲首之三建,因曆元而取其義,以歲配一元耳,於曆無大關係。

  一四

  「遠慮」「近憂」,朱子只用蘇注,已無餘義。蔡覺軒說「以時言,恐亦可通」,猶有慎疑之意。其雲「如國家立一法度」云云,則與聖言相刺謬矣。

  「人無」雲者,為恒人言,既非有國家者之詞。且即在國家立法,也只要與天下宜之,而道之不易者,自可以傳子孫,俟後聖。若隨事計慮將去,如何得久遠無弊,則事故之變,雖聖人有所不知;而於未變防變,則即其所防者為近憂矣。秦之愚黔首,宋之釋兵權是已。

  「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可繼者,必有待於繼之者。「若夫成功,則天也」,而何能為之慮哉?雙峰不審,而曰「慮不及千百年之遠,則患在旦夕之近矣」。一人一事而慮及千百年,則夫子當藏書于秦火不及之地矣。況凡人之慮,只為算計到底,故利謀深而私意惑。冉有言「後世必為子孫憂」,而夫子斥其憂在蕭牆之內,此以知慮遠者之得憂近也。患得患失,無所不至,俱從此來。故曰「君子素其位而行」。而其行於蠻貊、洽於四國者,只是素位中寬大廣遠規模,斷不作百年料量,如田舍之積粟收絲也。此人事自然之勢,亦人心義利之分。蘇說自正。

  一五

  若無以為義之本,則待一事方思一事之義,即令得合,亦襲取爾。義在事,則謂之宜;方其未有事,則亦未有所宜。而天德之義存於吾心者,則敬是已。故曰「行吾敬」,敬行則宜矣。程子推本於敬,真知義之言也。

  新安陳氏謂此章本無「敬以直內」意,夫子因君子制事而贊之,故但雲然。乃制事,因乎事者也。事無分于常變,無分於緩急,猝然當前以待君子之制,如何安頓得者四段精密貫通?唯其為君子也,而後能然,故曰「君子哉」。然則開口說一「君子」,便有一「敬以直內」在裡許,特新安不察耳。

  一六

  「沒世」是通算語,猶言終身,皆指在生之日說。雙峰以蓋棺論定言此,大錯。所謂蓋棺論定者,言一日未死,或不免於失節而敗其名,非此之謂也。若生前得失,付之不較,卻但求身死之後有稱於來者,則李西涯之屈膝以求美諡,未為過矣。聖人只說「天下歸仁」, 「邦家無怨」,初不索知己于泉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