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船山經義 | 上頁 下頁
三十五


  ▼不顯亦臨

  知不顯之臨者可以學文王矣。

  夫顯之臨,為物之所臨者也;不顯之臨,上帝之臨也。文王慎此而已矣。

  聞之異教曰:「恍惚有物,惚恍有象。」昧者以為妙道之歸,而不知其已隘也。有物,非其物;有象,若有象耳。則於無妄之理、對時育物者,覿而久相失矣。

  善言文王者曰:「不顯亦臨」。「不顯」者,特未之顯,而必於顯,非終匿而不可見也。「亦臨」者,顯亦臨,不顯亦臨,非舍有而索於無也。道無間于顯微,文王體之爾。

  於其顯,始知其臨,而不知其臨之已久矣。君之尊,父之親,天命之去留,薄海臣民之憂樂,存危安傾之不爽,于深宮之顰笑差以銖累,而吉凶得失有海岳之成形加於其上。人自迷之,文王自覺之,臨莫臨於一顰一笑之幾也。於其臨,乃知其顯,而不知其為顯也夙矣。鳶之飛,魚之躍,雲漢之為昭,二後在天之忐事,四國求莫之鑒觀,舉天人之明赫粲於指掌,而騶虞麟趾旨仁義之明征臚列於前。文王既察之,因自求之,顯莫顯于明明赫赫之藏也。

  蓋於顯而始知臨者,忽然而臨之,神未有不懾者也。眾人之於日暮也若死生,聖人之于死生也若旦暮,懾不懾之殊耳。知變化之必然,則變化皆其條理。故羑裡可囚,鐵鉞可賜,崇墉之負固,江漢之謳思,以至於夢齡修短之數,百相試也,百相受也,不顯之中無不灼知之變化而又何懾焉!於臨乃知顯者,則及其顯焉,未有不紛焉者也。寡其心者於事見多,多其心者於事見寡,紛不紛之異耳。攝萬年於一念,則一念已載萬年。故下土之冒,孫謀之貽,十四王之已往,三十世之將來,以垂為《春秋》、《易》之傳,道無窮也,心無盡也,亦臨之下無不昭融於一念也。

  嗚呼!豈獨文王哉!天無私,道無間,人無可避,事無可擇,不顯之臨人也,無瞬息之隙,無毫厚之貸,千聖百王慎此而已。愚者不覺焉,故神懾情紛,而終之以偷。君子之道所自鮮也,非別有妙徼寄於希微而仿佛遇之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