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春秋家說 | 上頁 下頁
哀公十六論五


  許遷于葉,非中國之故許矣。蔡遷於州來,非中國之故蔡矣。許遷于葉,而楚有許,是以滅于鄭。蔡遷於州來,而吳有蔡,是以滅于楚。吳有蔡,則是吳之蔡也,故君子許楚以報蔡焉。《周官·調人》曰:「殺人而義者,令勿仇,仇之則死。」楚以蠻夷拘中國之元侯,訴晉侵之,以吳入之。蔡非無義之可執,而胡許楚以報邪?

  夫義者,甚惡乎其為名也。名襲義,襲以一旦者也。義集而充,非一旦而可為名也。中國之治夷狄,惟中國之得治爾。吳之蔡而許之治楚,則尤劣于許吳以治楚。君子不許吳以治楚,而況乎吳之蔡乎?且今之為吳之蔡,昔未為吳之蔡而為楚之蔡久矣。厥貉以還,蔡絕跡于中國,公子燮僅一思晉,而通國仇殺之。然則蔡者,楚之肺附也;蔡侯,吳之複封;楚封之而蔡受之,是舍楚而天下無蔡久矣。以楚之蔡,乘楚之敝,忮楚以殘楚,旦立其廷,夕操之刃,藉許蔡以義名,是惡人之不孝而使其子誅之也。

  蔡之忮楚而殘楚者,豈以蠻夷不足與而舍之哉?囊瓦之貪于得裘,蔡申之吝于失裘,均之為甕缶之知,市駔之爭爾。瓦以一裘而拘人之君,申以一裘而殘人之國,牽帥天子之元老、十八國之塚君為之爭一裘之吝,為之名曰「背夷而即華」,將誰欺邪?生死戴之百年之中,國亡而不憤,君斫、世子烹而不憫,儼然受茅土於其廷而不怍,去一稱王之楚,得一斷髮文身之吳,而以社稷委之,猶曰「蔡義」,殺可勿仇邪?是義果惟妄人之襲,而義為賊矣。

  謝枋得之拒聘也,必正名其未嘗一日降元而後可拒也。劉知遠之在晉陽也,必不為契丹下而後可代晉也。「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晨楚夕吳,假手而噆之,詩人之所為惡背憎與!中國無蔡,一楚一吳,《春秋》詳之,非為蔡恤也,悲諸姬之子孫,自亡自滅,而為天下咎,非一日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