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春秋家說 | 上頁 下頁
昭公二十九論二十一


  《春秋》之始不授伯。授伯者,以拒楚也。授伯以拒楚,楚雖善而不納。遞乎長岸之戰而內楚者,以拒吳也。故君子之道「無適也,無莫也」。憂患日深,乘時以盈虛,「行其庭,不見其人」。人雖不可與,有無見者矣。「楚人及吳戰於長岸」,號吳人楚而殊之,內楚外吳之旨明矣。

  外內者無定形,以內視之而外,以外視之而內,猶門庭之與室也。庭視室而外,視諸門而內矣。楚始僭矣,是于周外而有楚也,故從乎周而外楚,中統邊之詞也。楚受貢于寧母,爭晉而不敢爭周,終乎伯而忌王,衣裳禮物肖中國,而從於會盟。吳乃以斷髮文身之質,蔑禮尋兵,而亟乘楚禍。則從乎吳之外而內楚,近統遠之詞也。近遠者,非地與族之謂也。均是人也,言不可得而通,服飾器用不可得而名,嗜好怨惡不可得而知,斯遠乎人矣。遠乎人之必外,故近乎人之必納,是以弗獲已而納楚。

  近乎道者近乎人,遠乎道者遠乎人。道不可得,維其人;人不可得,則又維其人道之近。授伯,則以人存道,而道可屈;內楚,則以道存人,而人可泛。故曰:「行其庭,不見其人。」廣大其心以存人道,而無適人,君子之于人道至切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