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魏源 > 海國圖志 | 上頁 下頁
演炮須知中線準則論


  夫演炮須對靶,而目線與中線互有參差。立靶既有遠近之分,則彈去即有高下之殊。要必有所準繩,而後可融會變通。蓋炮有大小,頭尾粗細之徑,固有不同。而其形質渾圓,自百斤至千萬斤,大小雖殊,用法則一。由中心測直,而畫其中線,當為準則,以較高下之差。然後用象限儀以記其加高落低之數,庶幾稍有把握。今於後幅繪二圖以論之。如無表之炮,其尾粗而頭細,若從引門上用目線對炮頭測平,則炮頭較炮尾必高,而炮口自與之俱高,其中線亦與之愈遠而愈高。假如炮口中線與上線相距一尺,出至二三丈之外,則中線漸遠漸高,及至到靶,必高越目線之上而過。又如有表之炮,其頭已加表與尾徑相等,若從引門上用目線對炮頭測平,則炮口內中線亦與之俱平。假如炮口中線與上線相距一尺,則對靶上相去自亦一尺。此兩炮目線雖同,而中線彼此高下迥殊。設以此兩炮下子演放,如擊百丈以內之靶,可知無表之炮有高越之差,有表之炮,有彈墜之失。然中線差高之數,其遠近丈尺各有不同,而算差之法,不可不知。譬如前論無表之炮,作身長二尺頭徑二寸八分計之,上下分中得半徑一寸四分,尾徑四寸得二寸,則頭較尾小六分。即以六分為母,以身長二尺歸之,計每尺差三分。如一丈則差三寸,十丈則差三尺,百丈則差三丈。若彈子由中線發出至百丈之遠,有漸墜之勢。譬如彈至百丈約墜二丈四尺,除墜數外計尚差高六尺,則彈子仍越靶而過。蓋因不知炮頭尾徑粗細之差,及加高落低之法。故兩炮俱不得中,此一定之理也。如能知中線高下之差,高測則低,低則加高,用象限儀測量合度,此兩炮又何嘗不中靶耶。此算遠近差高捷便之法,與勾股算數相同,故附其說,俾司炮者得以易曉。

  勾股相求算法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