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魏源 > 海國圖志 | 上頁 下頁
彌利堅國西路十一部


  卷六十三

  ◎外大西洋(北墨利加)

  ○彌利堅國西路十一部(內有土番四部)

  阿那麻馬部,東界若治阿,南界佛羅里達海,西界彌斯棲比,北界地尼西。土饒沃,豐物產。境內多山,不甚高。有單麥米河,長三百里,陸有鐵車路,可達鄰部,運載絡繹,舊與若治阿彌棲斯比同區。至千八百二年(嘉慶七年),始分為三部。至千八百二十年(嘉慶二十五年),歸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二十有六。以都士加魯沙為首區。幅員五萬二千方裡,戶三十萬九千五百二十七口。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設總領並總會公署一所。土產金、鐵、棉花、甘蔗、洋藍、石板(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亞喇罷麻部,舊地半屬磋治亞,半屬費羅裡大,迨道光元年,然後合為一部。東界磋治亞,北界典尼西,西界美士細比,南界費羅裡大,與美是哥海方域較之,磋治亞又略小焉。北有押罷拉既俺山,高約百餘丈,亦有數河,大者名亞喇罷麻河,皆流注磨庇理灣而出海。境內自南距北五度,故南方夏暑,北則稍有霜雪,亦不甚寒。故禽獸毋庸巢穴,土產稻穀、果實,皆三月放花,四五月成熟。境內炎熱,土人至夏,常入山避暑。所產松皆弱小,稻穀多虛少實。其外南近美是哥海、並北近山者盡屬膏腴、地曠人希、獸蹄鳥跡、交于野外、農牧時防猛獸。棉花為盛,次則甘蔗、稻穀、煙葉、果實,皆販至磨庇理灣而出海。分中部落三十六,居民三十萬零八千九百九十七口,別有土蠻數百。官員則首領副領各一,惟議處官多則五十,少則二十五員。會議以十月杪為期,會城建於磨庇理灣口因以為名。教會二百餘,大書院惟二所(今補)。

  彌斯棲比部,東界阿那麻馬,南界雷棲阿那海,西界阿千薩士雷棲阿那,北界地尼西。土饒林木茂,惟少大山。彌斯棲比河最長,在境內即有六百里。陸地亦有鐵車路,以通鄰部,舊屬佛蘭西之雷棲阿那地,千七百一十六年(康熙五十五年),曾建有那支士部落炮臺。於千七百六十三年(乾隆二十八年)為英國所奪,越二十年又為大呂宋所奪,與若治阿阿那麻馬同區,嗣若佐治阿那麻馬,自歸彌利堅國,於是本部落亦遂全售與彌利堅,聽其設官治理。領小部落二十有五,以熱循為首區。幅員四萬六千方裡,戶十三萬六千六百二十一口。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設立總領諸官及書館。經費如前例。舊產煙葉、洋藍最盛,近又棉花為最(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美士細比部,始自康熙五十四年,法蘭西人初至寄居,有西班雅人亦欲其地,故二國相爭,自此以為公地,後英吉利又與法蘭西相爭。迨乾隆二十七年,英吉利得之。嘉慶二年,始歸美理哥。二十二年列為一部,東界亞喇罷麻,北界典尼西,西界美士細比河,南抵累斯安。比之中國直隸省略小,北有押罷拉既俺山,至斯而止。境北之土皆峻,故北河之水,有斜下注美士細比大河者,有東下注亞喇罷麻者,惟境內之河,南注墨息哥海。地氣寒暑,與亞喇罷麻不異,惟西無堤障,時受美士細比河之溢漲,地極膏腴,遠勝亞喇罷麻。尤宜棉花,貿易亦惟棉花最盛。分中部落二十六,居民十三萬六千八百零六口。會城名查基遜城,外附河名珠江,人寡貿易少。惟西南方之那吉士城,商賈雲集,以其近美士細比河,火船洋舶,皆可販運之故(今補)。

  雷棲阿那部,東界彌斯棲比,西界墨西果國,南界海,北界阿幹薩士。地卑濕,少大山,肥磽各半,列河之源長二千里。經數部落,始至本境而注之海,其不通河路者,各有鐵車路以運貨。始佛蘭西之人,墾彌斯棲比之西隅,原屬雷棲阿那之地,於千七百六十三年(乾隆二十八年)均為大呂宋人所奪。千八百年(嘉慶五年)佛蘭西人始複取回,越三年即鬻與彌利堅國。領小部落十有九,以紐哈連為首區。幅員五萬五千方裡,戶三萬四千七百三十口。設總領並總會公署一所,大書館甚多,歲支銀萬五千員。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產棉花、甘蔗、煙葉、洋藍、稻穀、牛、馬(原本)。

  《美理哥國志略》曰:康熙十一年,法蘭西人至累斯安地寄居,十九年,又隨有至者。乾隆二十七年,以其地讓于西班雅王,嘉慶四年,西班雅王返其地,七年美理哥國總領,議出銀千五百萬員,與法蘭西王買之。後十六年立為一部。東界美士細比,北界倚阿千騷,西界墨息哥德合師國,南界墨息哥海(墨息哥國一作墨西科,一作墨是可)。內地延袤與中國直隸省大同小異,東南地平,西北峰小不峻,多大河,南有數海島,地氣暑熱,間有煙瘴。美士細比河水常漲溢,漫及會城。即南方亦常患潦。棉花、甘蔗之盛甲於二十六部。一農夫可種甘蔗十五畝、得糖五千斤,棉花價賤,有風櫃可以去棉子而取棉花。每櫃能當數百人之工。貿易則賴美士細比河,凡上游各部洋舶,皆雲集於斯。分中部落三十一,居民二十一萬五千五百七十五口。會城在東南方,離河口三百里,名新珂涼士(今補)。

  因第阿那部,東界阿希阿,南界地尼棲,西界依裡內士,北界彌治顏。土膏沃,山巔亦堪播種,茂樹木。有窪麻時河,長三百七十裡。陸有鐵車路,可通各部,始佛蘭西人於千七百年(康熙三十九年),始開其地。千七百六十三年(乾隆二十八年),為英國所奪,嗣隨各部背英歸彌利堅國。原與依裡內士同區。千八百九年(嘉慶十四年),始分為二。領小部落三十有四。以因地阿那波裡士為首區。幅員三萬六千五百方裡,戶三十四萬三千三十口。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立正副總領及西業,三年一易。裡勃裡先特底,甫一年一易,判事之人毋論上等次等俱七年一易,均由民人公舉。書館經費由公田撥出。產洋參、煤、鹽、鐵、牛、馬、粟、苧麻、蜜蠟、煙(原本)。

  依裡內士部,東界因底阿那,南界彌梭裡地尼棲,西界彌梭裡,北界威士袞申。地勢平坦,茂林木,宜牲畜。彌斯棲比河,長五百五十裡。始佛蘭西人,於千七百年(康熙三十九年)先墾附近河岸地,建築加河機,阿加士機部落。至千七百六十三年(乾隆二十八年)為英人奪據。與因底阿那同區,千八百九年(嘉慶十四年)始分為二,千八百一十八年(嘉慶二十三年),亦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二十有八,以灣達裡阿為首區。幅員五萬五千方裡,戶二十七萬二千四百二十口。俗奉加特力教,波羅特士頓教。設立正副總領與各部一例。產鹽、煤、鉛、鐵、銅、苧麻、煙葉、棉花、石板、麥、稻穀。其內地出產未能悉知(原本)。地尼西部(原本有目無志,今取美裡哥國志中典尼西部補之)。

  《美理哥國志略》曰:典尼西之始,僅有駕羅連北部,與費治彌亞等。人至後生齒日繁,嘉慶元年,遂立為一部。東界駕羅連北境,北界費治彌亞建大基二地,西界美士細比河,南界美士細比、亞喇罷麻、磋治亞三地,東南長袤。四面皆斜如浙江省。東有峻嶺自北而南,橫壓數百里,與押罷拉既俺山相連,河流相通,地皆膏腴,不寒不暑。農圃之物除橙及無花果外,餘皆茂盛。工作則有鐵器、棉、夏布匹等。其餘各物皆備,部內分為二路,又中部六十二,居民六十八萬四千八百二十二口。會城建於中央,名那實城。官有首領議處,參議等,教會二三百,書院三所(今補)。

  阿千薩斯部,東界彌斯棲比第尼棲,南界雷西阿那,西界因底阿,北界彌梭裡。境內西隅有阿薩麻薩尼大山,未悉裡數彌斯西比河,經境內四百里。其地原屬彌梭裡,千八百一十九年(嘉慶二十四年),始分為達厘多裡,至千八百三十六年(道光十六年),即歸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二十有四,以力特爾洛為首區。幅員五萬四千五百方裡,戶五萬八千一百三十口。俗奉波羅特士頓教,加特力教。設立總領及總會公署之西業,皆四年一易,裡勃裡先特底甫二年一易,審判之人由總領公署選派,上等者八年一易,次等四年一易。其公舉之制,眾口明言,毋須暗書,保薦此異於各部者。禁賭局賭具最嚴,奴僕有罪,視白人一例治罪無所畸重。

  彌梭裡部,東界依裡內士,南界阿千薩士,西界威斯頓,北界威斯袞申境。少大山,林木叢茂。彌梭裡河經境內,五百五十裡,通舟楫。產白鉛、砒礵、黑鉛、鐵、煤、鹽、石板、牛皮、棉花、牲畜、粟、麥、稻穀。千七百年(康熙三十九年),佛蘭西人始至其地,先建仙羅依土、仙尼威委兩部落。土番有二種,一曰格臘包士,即佛蘭西人之後裔,一曰牙模士,即佛蘭西人與因底阿土人婚配而生者,為黑白不分之人。作事靈巧特鮮專心,原與阿千薩士同地。至千八百一十九年(嘉慶二十四年),始分部落,設職官,三載即附於彌利堅國。領小部落二十有三,以渣法旬為首區。幅員六萬六千方裡,戶二十一萬口。俗奉加特教,波羅特士頓教。設立正副總領二年一易,總會公署之西業四年一易,裡勃裡先特底甫二年一易,至判事之人即由總領等選派,久暫視乎其人。有書館教文學,寬恤奴僕,有殘害其肢體性命者罪之(原本案此志共列二十七部,而美理哥志略則止二十六部者,以首部戈攬彌阿乃國都,不列於部數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