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魏源 > 海國圖志 | 上頁 下頁
瑞丁國沿革


  (那威國沿革附載。原本無,今補輯)

  《貿易通志》曰:瑞丁為北方之國,產銅、鐵、木,每年進口貨價千三百萬員,出口千二百萬員。本國船二千四百二十七隻,外國船入口者,千六百五十八隻(瑞丁,一作瑞典,見《每月統紀傳》)。

  《萬國地理全圖集》曰:瑞丁國西、南、北三方及海,但東連峨羅斯,北極出自五十五度至七十七度,偏東自八度至二十四度,袤三千九十裡,延三百五十裡。北方岧巍崎嶇,其南沆瀦泥地,其西海邊港汊洄洑,若舟不幸遇之必危;其江河最多,急流不長,皆入布尼海,隅天氣嚴凝,大半難耕。居民用鹿為馬,其牛羊皆雪中度生焉。居民共計四百萬丁,古時此國,眾蠻突出,侵至歐羅巴之南地,于明萬曆年間,始奉正化,事耶穌,敢作敢為;又受日耳曼國侯之地,兵力甚強。嗣後權勢再衰,五爵屢亂,于嘉慶年間,國中尊貴,擇佛蘭西將軍為王,修政安民。其土產木、鐵、銅,但五穀不足用,其貧民不得食餅薯,則以鹹魚參調樹皮為食。國餉銀每年二百萬兩。其軍一萬,戰艦亦不多,其商船亦到中國貿易。其都城曰士突訓,亦通商馬頭。沃撒剌,乃國之書院。其丁末之對面海口,稱為鄂堡也。其國之北,稱為臘地,居民身矮,終身住冰雪之中,勞苦養生;夏時天氣又暴熱,蚊毒難堪,忽兩月後,轉瞬凍至。其民出入乘鹿,以奶哺之,以肉養之,以皮穿之,以筋為弓也。又那耳圍者,其國西方窄地也,昔屬丁末國,于嘉慶十七年始歸丁。天氣寒凝,與瑞丁不異。其居民捕魚以代五穀。沿海礉石林立,航船惟難,民性剛悍,雖服瑞丁,而其政事皆酋長專決。

  《海錄》綏亦占國,在英吉利西少北(案綏亦占,即瑞丁國也。在英吉利西地,其非海南之瑞國明矣。瑞國在英吉利之東也),風俗土產如英吉利,而民情較淳厚。船由荷蘭往約旬餘,由英吉利約六七日可到,來廣貿易,其船用藍旗,畫白十字。

  《地球圖說》曰:瑞丁國,又作蘇以天國,東南界海,西北界那爾威,百姓約有二百九十萬,都城名士篤哈爾姆,城內民九萬,皆耶穌教;有大書院,國北極冷,人民稀少,西方多山,中央江湖甚眾,夏時暴熱約六十日,或九十日,過此則終年寒冷,冰雪不消,難於耕種。有一獸名快鹿,可以禦車代馬,形狀與暹羅所出大同小異,人飲其乳,食其肉,衣其皮,取其筋以為弓弦。嘉慶十七年間,那威國與蘇以天國合成一國。而是國之百姓,亦有一百十萬之數,其天氣、地勢、民風,與蘇以天國相符,土產大抵鹿、馬、犬、牛、羊、魚、紅銅木料等物。

  《地理備考》曰:瑞西亞國,與諾魯威亞國,原分二國,嘉慶二十年,各國公使齊集維耶納地會議,將二國合而為一。惟二國田土殊地,風俗不一,故仍分釋之。

  瑞西亞,在歐羅巴州之北,北極出地五十五度二十分起至六十九度止,經線自東五度起至二十二度止。東至厄羅斯國,西連諾魯威亞國,南枕州中海,北界諾魯威亞國暨冰海,長約二千七百里,寬約一千里;地面積方約二十四萬里。煙戶二兆八億口,孤峰峭嶺,各不相聯;湖河藪澤相間,居北六十度外,荒蕪少人。河至長者曰多爾內亞,曰盧勒亞,曰加黎塞利,曰達勒加爾裡,曰加拉辣,曰達摩勒,曰科達;湖之大者曰威內爾,曰威德爾,曰耶爾馬耳,曰美拉爾,曰西裡然,曰斯德爾;南方稍有沃壤,北方盡低陷砂磧。土產銀、銅、鐵、錫、窩宅、白礬、硫磺、花石、木料、皮貨,地氣稍南,入夏日長九時,冬則夜長九時,極北則冬有夜無晝,夏有晝無夜;技藝惟精鐵器,貿易較諾威尤甚。其國于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始不受制于大尼國,立首領古斯達鄂者為王,始改古教,奉路德羅修教。至基利斯的那女王,癖好文學,厭苦兵事,遜位於外戚加爾祿斯,而自之羅馬國遊學,不復返。加爾祿斯,即查理十二王,康熙三十八年即位,年少銳于戰伐,攻克波羅尼國之地過半。波羅尼、大尼、厄羅斯三國,將連兵來伐;王聞之,先舉兵逐去波羅尼國王,圍困大尼國都,並敗厄羅斯之兵,威聲震一時。越數載,再興師攻波羅尼國,敗績,奔赴土爾基國,請救五載,未獲所請乃歸,複往圍諾魯威國城,薨於軍中。嗣王因以大眾蹙之。嗣王屢戰皆北,割東境之芬蘭以講和,峨軍乃罷嗣王,將討本國土酋之懷貳者;諸酋懼,弑王,其子立,好戰餉,又被廢。嘉慶十四年,國戚加爾祿斯攝王位,其養子智略過人,善用兵,所向克捷。王薨,因傳以位,亦更名加爾祿斯,即今在位之王也。西境之那威,舊屬嗹國,嘉慶二十年,各國公使會議于維耶納,以瑞地之附近於嗹者歸嗹,而以那威歸瑞,通國分二十四部:一名斯德哥爾摩,乃本國都也,建於美拉爾湖岸,樓臺起,風景雅麗,物貨駢集,人煙輻輳;一烏布薩拉部,一威士德來斯部,一尼哥兵部,一科勒波羅部,一加羅斯達部,一哥巴爾卑部,一日非勒波部,一靈哥賓部,一加爾馬部,一仍哥賓部,一哥羅諾卑部,一波勒金日部,一斯加拉波部,一勒爾佛斯波部,一科德波部,一亞慕斯達部,一基利安斯達部,一馬爾摩呼部,一科德羅部,一諾波敦部,一威斯德部,一諾爾蘭部,一仍德蘭部。其國通商沖繁之地,內外不一,半屬內地埠頭,半屬海邊。其所兼攝之地,惟一海島,在亞美裡加州內。

  諾魯威國,即那威國,在歐羅巴北,北極出地五十八度起至七十一度止,經線自東三度起至十度止;東至瑞西國,西枕北海,南接州中海峽,北界冰海;長三千四百里,寬八百里,地面積方約十五萬五千里,煙戶一兆零六萬六千口。地勢由南而北,嶄岩㟥崖,海濱礁石槎椏,波濤激湧,舟誤觸立碎;川澤湖河相間,河至長者,一哥羅門,一達拉門,一羅慕斯達,一薩爾敦,一多爾內,一亞爾敦,一達納;湖至大者,一米約森,一發門,一的裡斯,一黎斯。北界沙磧,寒凍不毛,居民以漁為業;南有腴壤稼穡,四旬即熟,林密少果實,五金惟銀最多,紋石極美,禽獸繁衍,鱗介充斥;北則嚴寒,南則燠暑,冬令有夜無晝,不見日者七十五日,夏季有晝無夜,不見月者七十五日;五六兩月暴暖,蚊蚋密如塵沙,過此霰雪飛集,皆寒凍之日矣。國治與瑞西國同王而異法,奉路得羅修教,其天主公教,暨加諾威諾修教,為數無幾。工市少,技藝庸,惟商賈輻輳,通國分十七部:一亞日胡斯,一馬斯勒難,一裡德馬爾根,一基利斯的安,一布斯給盧,一巴拉德北,一內德尼斯,一滿達爾,一斯達完白爾,一仍爾盧斯卑耳,一南卑爾仁,一北卑爾仁,一羅慕斯達爾,一南德倫的音,一北德倫的音,一諾爾蘭,一分馬爾根。其通商沖繁之地,半屬海邊,半屬內地之埠。

  《外國史略》曰:瑞丁國僻處北方,地冷不毛,古時居民惟以虜掠為生。宋朝時與大尼國始啟爭端,兩國忽合忽分。明嘉靖二年,百姓自擇立君,曰占士達第一王,聰明智慧,始傳耶穌正教。明崇禎二年,國王不忍視日耳曼國天主新教之徒剿滅正教,故領兵入日耳曼國維持保護,以寡勝眾,自是瑞丁之名揚於各國。其後甲裡第十二王康熙三十五年即位,尚年少,鄰國兵來攻擊,甲裡王約大尼國共平之。後勝峨羅斯,破波蘭軍,侵日耳曼國,各國皆畏其威。峨羅斯軍再至,甲裡王追入深林,忽峨兵四面伏起環攻,王突圍出,遂奔土耳其,間道歸本國;再合兵力戰,受傷而死。國民與五爵互相鬥,國勢益廢,無能再興,於是峨國進迫瑞丁,強奪其地,政事俱由峨國大臣主張,相沿日久。嘉慶年間,其君與佛蘭西交戰,民人恐懼,因驅其君,謀迎立佛國之將軍代王位,賴峨國王擊破佛軍,嘉慶十八年,議平,獲那耳威國地入版輿。到中國貿易。瑞丁並那爾威,北極出地自五十五度二十二分,至七十一度十一分,北至冰海,東南至峨羅斯,並巴得海隅,西及北海兩國之南系平地,溪流不大,林甚密,廣袤一萬三千七百七十裡,兩國居民四百四十二萬。氣候最冷,在北長有冰雪,雖夏月亦不熱,草木難牛,山皆在北,而南則澤湖也。那爾威海邊,其山石礁如齒,海汊甚深。瑞丁之農地一百七十方裡,牧場三百四十方裡,湖澤一千零六十方裡,荒地一千四百六十方裡,獨南方可耕也。五穀不足用,居民惟種荷蘭薯以養生,以捕魚為業;山產鐵及紅銅,運出外國。百姓聰明,而不願離本土,好酒耗費,鮮製造,商船一千隻。道光十二年,運進者價值千三百五十萬圓,運出者價值千二百三十萬圓。其部回蘇突含島,居民八萬三千;峨丁布居民一萬九千。其國肄院,賢儒雲集。北去平,居民一萬九千,甲申冕一萬二千。瑞丁連那爾威國俱磽地,鮮食物,松林最茂,其木料為各國所貴,銀礦無,幾業漁,喜賓客。瑞、那兩地之民,與日耳曼國之民最相親,土音不遠;其都城曰吉提亞那,居民二萬;比音港居民二萬二千八百,是此國之大港;頓害米居民一萬二千,出松板,每年價百二十萬圓。瑞丁王統轄兩國事必聽鄉紳會議,有理務之大臣七員,會議之大臣三員;所入國帑,每年約千七十四萬圓;所進用之軍士三萬九千,水師大戰艦二十只,中船八隻,小船八隻,炮艇二百四十七隻。那爾威國帑所入者,銀三百七十八萬圓,所出者銀二百八十五萬圓;軍士一萬二千,水師小船六隻,炮艇一百一十七隻。

  《皇清四裔考》:瑞國在西北海中,達廣東界,俱系海洋,計程六萬餘裡。國中土地平衍,有大山三:一曰庇高天牙禮華,閱三四年轍有光燭天,望之若煙火,四面巉岩,壁立千仞,人跡不能到;一曰布農故巴黎,自山麓達於頂,俱白沙童然,無一草一木;一曰化倫士高勞華山,中產紅銅,民為採納于王,王所居地名士的哥盧,國人會聚之地,名曰乙頓巴黎,距王居七百餘裡。國中四面皆大澤,汪洋千頃,國人之散處者,非駕船不能往來。乙頓巴黎,蓋泊船總匯處也。凡大市鎮,當國人貿易之期,則有官司至,若古司市者,故市鎮皆設館舍,以供駐宿,置班衙以供使令。其人信奉天主,俗同英吉利,通市始自雍正十年,至今不絕。

  《海錄》盈黎馬祿加國,在綏亦占(即瑞丁)西北,與綏亦占同一島,陸路相通,而疆域較大,人稍粗壯,風俗土產亦同,即來粵黃旗船是也(即那威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