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魏源 > 海國圖志 | 上頁 下頁
蔥嶺以東新疆回部附考下


  《欽定西域圖志》:回部世系,其始祖青吉斯汗為第一世(案:即元太祖也),子察罕岱為第二世(案:太祖次子,分封回部者是為回酋之初祖,山南山北,皆其分地,不止今山南也),哈喇拜蘇畢喇克為第三世,達瓦齊為第四世(案:此與乾隆所俘准酋同名,其人則在元初),巴爾當為第五世,巴圖爾博汗為第六世,圖墨訥為第七世,阿沽斯為第八世,海都為第九世(案:元世祖時,有海部叛玉,乃太宗裔孫,非此人也),薩木布瓦為第十世,特木爾圖胡魯克為第十一世,克則爾和卓為第十二世,錫喇裡為第十三世,錫喇瑪哈木特為第十四世,瑪木特為第十五世,王努斯為第十六世,阿瑪特為第十七世,賽葉特為第十八世,阿布都裡錫特為第十九世,阿布都喇伊木為第二十世,巴巴汗為第二十一世,阿克巴錫為第二十二世,阿哈木特為第二十三世,莽蘇爾哈色木為第二十四世,阿布都勒拉為第二十五世(案:即順治十二年上表之葉爾羌回汗也)。

  《欽定外藩王公表傳》:順治三年,吐魯番、蘇勒檀、阿布勒、阿哈默特、阿濟汗遣使表貢。諭曰:吐魯番,乃元成吉思汗次子察罕岱受封之地,前明時隔絕二百八十餘載。今幸而複合,豈非天乎。所受明朝敕印,可悉繳工別錫封爵。蘇勒檀者,猶蒙古稱汗,明成化時回號也。順治六年,河西逆回丁國棟等叛,偽立哈密巴拜汗子士倫泰為王,據肅州叛。提督張勇討平之。十二年,回目克拜齎、葉爾羌表至,稱哈密、巴拜汗為葉爾羌阿布都剌汗所禁,獻還內地民請罪。張勇詰其表異名之故,克拜告曰,哈密、吐魯番、葉爾羌皆昆弟,其父曰阿都剌汗,居葉爾羌,卒已久,子九人,長即阿布都剌汗,居葉爾羌;次即阿布勒阿哈默特汗,居吐魯番;次巴拜汗,居哈密。以得罪天朝,故為葉爾羌汗所拘禁。其次諸弟分阿克蘇、庫車、和闐,前貢使來自吐魯番,故署吐魯番汗名。今以葉爾羌汗為昆弟長,故表稱葉爾羌汗名。康熙十二年,吐魯番使貢馬及璞玉,表稱烏木特賽伊特汗,署一千八十三年,即阿布勒阿哈默特汗之子也(案:此以元酋裔長而奉回教年號,此明季南路初改回教之證)。二十五年後,貢表稱臣成吉思汗裔承蘇賚滿汗業云云。康熙二十一年,噶爾丹以嫌,縶山南阿布都爾實特。三十五年,噶爾丹敗阿布都爾實特脫出來歸,詔遣人護至哈密,使歸葉爾羌(案:回疆自後汗位遂絕,蓋外迫於准部,內分于回教和卓木,而元裔亡矣)。乾隆二十年,定北將軍班第奏吐魯番舊頭目莽蘇爾為元太祖裔,居喀喇沙爾,應遣歸,轄其舊屬。五十一年,陝甘總督黃廷桂獻額敏和卓繪吐魯番圖,奏吐魯番不復有蒙古裔。瓜州回民願歸故土,請視舊納准夷賦為貢額。

  《西域圖志》又曰:回教之祖派,噶木巴爾第一世,同祖兄子阿裡為第二世,鄂賽音為第三世,再努勒阿畢丁為第四世,瑪木特巴克爾為第五世,劄丕爾薩氐克為第六世,木色伊喀則木為第七世,阿裡伊木西裡雜為第八世,賽葉特勒塔裡布為第九世,阿布勒拉為第十世,阿布雜勒為第十一世,阿布都勒拉為第十二世,阿哈瑪特為第十三世,瑪木特為第十四世,沙喀三為第十五世,沙額色尹為第十六世,紮拉裡丁為第十七世,克瑪裡丁為第十八世,布爾哈尼丁為第十九世,米爾氐瓜納為第二十世,瑪木特為第二十一世,布喇尼丁為第二十二世,紮拉裡丁為第二十三世,瑪哈圖木阿雜木為第二十四世,瑪木特額敏為第二十五世,瑪木特王素布為第二十六世(案:第二十六世為初遷喀城之祖,見《西域水道記》至霍集占僅四世耳),伊達雅圖勒拉和卓為第二十七世,雅雅和卓為第二十八世,瑪罕木特為第二十九世,波羅尼都霍集占為第三十世。

  又曰:瑪罕木特子波羅尼都霍集占,即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兩逆酋也。其第二十五世之巴哈古敦、阿布都哈、裡克、瑪木特、伊布喇伊木、伊薩木瑪木特、阿裡阿拉、勒顏瑪木特、色德克阿、三沙、伊赫和卓、阿布都勒拉,共十二支,析居布哈爾、痕都斯坦諸處。第二十六世之哈色木,後遷布哈爾、木薩爾,後遷拜勒哈,世次不備載。

  《西域水道記》曰:瑪木特玉素普之初遷喀什噶爾也(案:即霍集占之高祖),土人龐雅瑪獻所居地為寺,死即葬焉。墓在回城東北十裡許,回人即墓為祠堂,曰嗎咱爾。周甃石欄,中列木格,標馬牛鹿尾於其端,謂薦牲祈福也。樹木陰翳,台宇軒敞,外垣以藍色玻璃鏤刻花卉。每日寅未申酉戌五時,誦經咒,日入則鼓吹送之,曰送日鼓。七日為市,曰巴咱爾市。前一日男婦入祠堂膜拜,以求利市。

  魏源曰:西域自唐以前,無論蔥嶺西東,皆有佛教無回教,其以回教稱者,自隋唐之間始,且其教止行於極西,而未及蔥嶺以東。其及蔥嶺以東者,自明季始,教雖東行,而山南各回城酋長,尚皆元太祖之裔,於回裔無與。其被滅於准夷,則自國初康熙間始。以此三事,證諸群書,則其言西域自古皆佛教者,見於《晉書·鳩摩羅什傳》及晉僧法顯、魏僧惠生、唐僧玄奘使西域之記,見於魏書、晉唐書、宋史西域各傳,見於今日葉爾羌城內之古浮圖(《西域水道記》)、阿克蘇城外數十裡河岸之千佛洞及石佛洞,庫車城西六十裡之大佛洞,皆像好莊嚴,梵經隸刻,是回疆之舊皆佛教,昭如星日。

  其言回教皆在極西,明季始被蔥嶺以東者,見於《唐書·西域傳》之大食、波斯,《明史·西域傳》之天方默德那,又見於回部之世譜(此見《西域圖志》所引)及《西域水道記》,蓋隋唐時謨罕默德崛起天方,臣服諸國,創教事天,西域尊曰天使,番語曰派罕巴爾,其地在蔥嶺西萬餘裡,二十五世始分十二支分,適布哈爾、敖罕、痕都斯坦、克什彌爾、巴達克山諸國,至二十六世瑪木特玉素普始東遷喀城,立寺行教,死即葬焉。即霍集古高祖是為新疆南路回教之祖,然仍以極西之祖國為天堂,故回疆習教之人,終身必赴西海禮拜一次,是蔥嶺東之有回教近始明季,又昭如星日。

  其言新疆回酋國初以前皆元裔者,見於《元史》、《明史》,見於《欽定外藩王公表傳》所載順治初年之上諭、康熙中之貢表,與夫張勇、班第、黃廷桂先後之奏。蓋元時蔥嶺以西,為太祖駙馬賽馬爾罕封地,蔥嶺以北之阿羅思欽察為太祖長子術赤封地,金山以北為太祖孫海都篤姓昔裡吉等封地,蔥嶺以東天山以南為太祖次子察罕岱封地,建閫于葉爾羌,其苗裔分王南路各城。其見《元史》者,如于闐為宗王阿魯忽所封(案:罕岱即《元史》之察合台太子也,阿魯忽王於闐,見《暗伯傳》,《元世祖紀》屢言征傒端,即征于闐叛王也),見《明史》者,哈密為元威武王所封,皆察罕岱之孫,而朝廷別建南路元帥府于別失八裡,北路元帥府于阿力麻裡以控禦之。元末,天山北路為強臣脫歡所踞,別為准部,於是元裔惟有天山南路。國初順治中,回酋表貢,尚以葉爾羌酋為太宗,稱臣成吉思汗裔,承蘇賚滿汗業。其諸弟分長八城,即元裔之第二十五世也。至康熙中,並滅於准夷,拘各城元酋遷之山北。雖康熙三十五年滅噶爾丹時,縱回酋歸葉爾羌,亦終於不振。自後汗位遂絕,故乾隆蕩平准部時,各回城無複元裔,於是霍集占以回教橫起據之。前此從無回教酋長表貢之事,是霍集占以前之皆元裔非回裔,亦昭如星日。

  而近日《西域圖志》獨以新疆南路,從古皆回教,盡斥歷代西域傳之謬。然無以處夫唐以前也,則取元成吉思汗,至順治初,凡二十五世之藩封,並移諸上古,謂其更在派罕巴爾以前,與元太祖同名,又以派罕巴爾即遷喀城始祖,而無如回教祖墓,在天方極西載在《明史》也,則柝派罕巴爾與穆罕驀德為二人,謂回城酋長。自元明即皆回教,而順治間表貢之元裔酋長何人,竟置不問。於《欽定外藩表傳》之官書,亦置不問。推原其故,皆由明季回教由天方至喀城時,諸元裔酋長靡然奉之。故康熙初土魯番貢表署千八十三年,此元裔改奉回教之證。故華人遂誤以元裔為回裔,並誤以新疆自古皆回教。此皆鑿枘之至大者,今特盡錄諸書於前,案而不斷,以昭慎重。《唐書》言於闐、疏勒俗事祆神,《宋史》言其佛寺外,有末尼寺,及波斯寺。此回疆舊兼有天祠之事,豈得謂西域自古皆天主教乎。佛經屢言婆羅門外道,事大自在天祠,雖佛世不能盡絕,豈得謂印度自古皆襖神教無佛教乎。唐時長安有大秦波斯寺,今京師及澳門有天主堂,各省有禮拜寺,又豈得謂中國皆奉襖神,無他教乎。惟回疆南路之祅神,昔時間有其祀,不及佛教十分之一。至其數千里並為一教,家喻戶曉,佛教埽跡不行,則實始於明之末葉。不特此也,回鶻回回,皆蔥嶺以東國名,其教創于天方,本名天方教,不名回教,其蔥嶺以西奉教各國,亦皆不名回回,猶之蒙古崇佛教,豈可並稱印度為蒙古耶。今中土稱天方為回回教,並稱為回回國,不知回部之去天方萬有餘裡,正猶天主教行歐羅巴,即古之大秦,後人因並稱天主所生之如德亞為大秦,不知實隔地中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